|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文化研究 >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浅谈古诗文教学之感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浅谈古诗文教学之感
来源:互联网 sk001 | 廖 春 兰
【分  类】 文化研究
【关 键 词】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三)培养学生审美理解能力,以美引善

  审美理解是审美的理性能力,是审美经验中的认识因素,具有提升感知,规范想象,调节情感的功能,学生只有具备深刻的理解能力,才能将审美活动推向更高级的阶段,进入自我生成,具有鲜明个性色彩的满意世界。“以美引善”就是通过审美理解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他们心灵趋向于善。卢梭认为,有了审美能力,一个人的心灵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美的观念,直至最后接受同美的观念相联系的道德观念。因此,美育可以促进道德的完善。

  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审美理解能力去领悟古诗文所蕴含的意境美。在古诗文理解中,学生往往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品德和“出淤于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忠贞节操发出由衷赞叹,对《邹忌讽齐王讷谏》中妻、妾、客的假,《周处》中周处的恶,《陌上桑》中使君的丑的憎恨,对“清荣峻茂,良多趣味”三峡风光的美好,“君子于役,苟无饥渴”的纯洁的热切向往,对“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的悲苦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凄惨的深切同情,与审美对象共享悲观离合,生死荣辱,进而直观自身,完善自身。总之,古诗文教学中的美育,可以使学生享受美、品味美、体验美、创造美,达到“以美启真,以美怡情,以美引善”的境界。

  三、渗透“美育”的三个策略

  那么,怎样进行古诗文的“美育”呢?下面我就激发审美兴趣、构建审美心理、探究美的因素三个策略,谈谈一孔之见。

  (一)激发审美兴趣

  根据调查结果,我们不禁深思:如此的现状,古诗文怎么可能成为他们审美的对象?古诗文学科领域的美育又从何谈起?所以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是实施美育的前提。

  如何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审美兴趣呢?我认为一个重要环节是为学生创设相应的审美情境,拉近学生与课本之间的距离,让他们在想象的空间里自由、轻松、主动地学习,从而获得知识,受到美的熏陶。教学中,教师以优美生动的口语化的语言和形式多样的手段,配以亲切的体态动作等,创设新颖有趣、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它应该是教育环境和师生情感的结合体。这种美的情境可以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与教育,达到理性认识与感性接受的一致。美的形成需要具备两大要素,美的潜能和美的潜因,具备审美潜能的主体与具备审美潜因的客体相互作用,引起心灵愉悦的主客体之间的和谐状态,这种和谐状态就是美。那么,如何创设审美情境呢?我认为最便捷的途径之一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因为通过多媒体教学,能使教学对象在审美感受和鉴赏活动中获得各种知识的同时,得到精神的满足和愉悦。学生在美的感召下感受到诗文的韵律美、语言美和情感美。

  (二)构建审美心理

  古诗文的审美在时间上有一个逐步推移、逐渐深入的过程,在心理上也有一个准备酝酿、感受和体验、领悟等审美效应发生的复杂过程,也是各种心理功能积极活动综合作用的过程。所谓综合,一是在审美过程中多种心理技能综合作用的过程;二是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象是审美主体调动各种心理因素对诗文作品形象进行直觉整合的结果。由此,构建学生审美心理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前提。

  1.构建审美感知心理

  感知是通过感受和知觉,在头脑中形成事物的表象,进而把握对象。而审美感知与一般感知不同,一般感知中表象是客观的,不带感情色彩的,审美感知中的表象则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是以作品的审美对象为起点,“沿波讨源”,通过语言唤起视、听、嗅、触等各种器官的积极活动,从而感知到对象的色彩、声音等外在特征,把抽象的文字还原为具体的形象,在头脑中重现出人物、场景、事件等审美意象并达到对对象的整体把握,进而体验作品的情感意蕴。例如:学习王维诗《使至塞上》时,学生反复诵读之后,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观看雄伟壮阔、孤烟直上的大漠美景和气势恢宏的“长河落日圆”的画面,再配上空阔渺远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在听觉和视觉上都受到了强烈地刺激,然后通过动情的诵读渲染气氛,激发同学们审美意象,让学生入情入境,展开想象,此时在学生头脑中会再现出塞外大漠的壮丽景观,情感也受到震撼,这时再让学生有声有色有情地诵读古诗,学生就会有感情地朗诵这首古诗,审美感知心理在这样的活动中逐渐被建构起来。

  2.构建审美体验与品味心理

  通过审美感知,我们只看到作品中的形象,但形象究竟有什么审美意义?美在何处?为什么美?美的过程如何等等,还需要我们深入地体验与品味,这就需要构建学生的审美体验心理。

  审美体验是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进入作品的特定情境,特定角色之中,去感受生活,体验情感。品味就是品尝语言的滋味,揣摩形象的意味。全身心地沉浸于作品的意境之中,情感、想象、感知、理解等各种心理技能被充分调动起来,达到“身如其人”的境界。

  3.构建审美领悟心理

  优秀的古诗文,不仅能使我们感受到作品的形象,体验到作品的情感,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感悟到诗文中折射出的人生哲理。学生借助作品入情入境地诵读时,诗文中真、善、美等潜移默化地净化了学生的心灵,陶冶了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例如:读杜甫的《望岳》我们也会同诗人一道,在观赏这雄奇的美景时,超然于自然景物之外,领悟普遍性的生活哲理,那就是:想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必须要有不畏艰险、勇敢攀登的精神。在生活中,人只有站到一定的高度,对周围的事物才会有与众不同的认识。

  (三)探究美的因素

  古诗文中美的因素很多,对于中学生来说,旨在探究古诗文的韵律美、语言美和情感美。

  1.探究古诗文的韵律美

  古诗文本身是一种修饰的语言,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和谐入耳,其原因是诗文本身有鲜明节奏和声韵气律。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古诗的韵律美,力求读得清晰、准确、有节奏,读出诗文的合辙押韵,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语感能力。例如:美读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时,可在学生了解诗的大意以后,让学生一字一句大声朗读,“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从而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同时优美的韵律,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2.探究古诗文的语言美

  入选初中指定背诵篇目的古诗文,大多都是历朝历代名人名家的诗作。特别是诗的语言,讲究朗吟密恬,涵咏体悟,总在字里行间隐蕴着意外之意,弦外之音。古人为了“推敲”、“斟酌”字句,曾“捻断数茎须”,以求得语言的精美和凝练。

  中学生如何读好读懂这些美的语言,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的“六观”的“观置辞”中告诉我们:“要把语言的符号还原为感性的形象,并在头脑中重现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低声慢吟,细细品味,在反复诵读中去发现诗中的语言美。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美读,从具有丰富审美内涵的名篇佳作中,听到“听取蛙声一片”中的蛙鸣声,看到“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春景图,闻到“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中梅花的暗香,感悟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悲欢离愁及思念亲人之情和诗人们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在语言美的感召下受到自然美、社会美、人生美的熏陶,在美的语言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审美修养和语文素养。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北京纺织《北京纺织》
《北京纺织》(双月刊)创刊于1979年,由北京纺织工程学会、北京纺织学研究所主办。 《北京纺织》本刊以报导纺织科学技术为主,结合经济与管理,及时传播有关经营决策和新...
钦州学院学报《钦州学院学报》
《钦州学院学报》创刊于1998年,月刊,是由钦州学院主管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是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
现代经济探讨《现代经济探讨》
《现代经济探讨》杂志,于1982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32-1566/F,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中外企...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杂志,于1990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42-1734/R,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杂志,于1988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1-2795/K,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边...
山东农药信息《山东农药信息》
《山东农药信息》由山东省农药工业协会、山东省农药研究所、山东省农药信息中心主办。 《山东农药信息》本刊立足于山东省农药行业,以市场经营,市场动态为重点,提供...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