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文化研究 >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浅谈古诗文教学之感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浅谈古诗文教学之感
来源:互联网 sk001 | 廖 春 兰
【分  类】 文化研究
【关 键 词】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前言

  古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的第2条提出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让学生背诵一定量的古诗文,已经成为时代对语文教学的要求了。那么中学古诗文教学的现状究竟如何呢?就这一问题,本人于本期对600多名中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我校不同年级的学生,调查结果如下:喜欢阅读古诗文的占35.4%,可以得到审美感受的占16.6%,从中获得人生哲理、学会做人的占5%。

  由上述结果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对古诗文教学的满意程度相当低,对古诗文学习缺乏兴趣。究其原因有很多种,但这跟我们对古诗文教学缺少充分的关注并进行深入的研究,跟当前古诗文教学形式单调、缺少创新有着难以推卸的关系。

  一、“问渠哪得清如许”——古诗文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教学策略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支配下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创建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就明确的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因此,古诗文教学的有效策略的重点是解决好教师的文化底蕴和教学理念问题。

  1.“腹有诗书气自华” —— 丰厚的文化底蕴

  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就必须丰厚自己的文化积淀,培养自身的“书生”气质。《小学语文教师》责任编辑朱文君在全国首届中华经典诗文教学大赛的报道中指出:我们认为,对于古诗文的教学而言,最重要的不是老师的讲解如何精辟,不是老师有多么高超的教学技巧,而是老师自身对古诗文的热爱,是老师自身的诗文功底和文化修养,这才是根本中的根本。这真是一语中的啊!正如罗曼·罗兰所说:“要撒播阳光在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

  2.“善教应使继其志, 金针还须度于人”──教学理念的改变

  “凡物各自有根本,风云万变不离宗。”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已为大家所共识,而古诗文的教学中,“读”尤其应当成为“正宗嫡派”之法。古人在创作诗词文时,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不同的人读它会有不同的见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如果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是不对的,也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正如《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古诗文的教学应真正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

  (1)重视读作者

  常言道“字如其人,诗如其人”。读懂了作家,也就初步感知了诗品、诗风及其在文学中的地位。一句话,走近诗人,也就容易走近作品,即帮助学生从侧面感知古诗的内涵,体会诗人的丰富情感,为进一步学习古诗找到切入点。如,唐代王维晚年信奉佛教,“安史之乱”后更是“长斋奉佛”,脱离现实,遁入空门参禅悟道,他的诗如“空山不见人……”、“空山新雨后……”等难免烙上“空灵”、粉饰现实的印记;而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由于长期流离失所,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他的诗多是沉郁顿挫式的关乎民生疾苦的篇章。

  (2)重视读背景、读故事

  有些古诗是诗人在特定的时代背景或环境中创作的。由于年代久远,时空跨度太大,特别是含有典故、故事的古诗,加之学生的阅历较浅,对其较陌生,如不让他们读懂或听懂其中的来龙去脉,则难以与诗人进行情感和理趣的沟通。如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中“青鸟殷勤为探看”便用了《山海经》中的典故:西有王母之山“有三青鸟”,“皆西王母所使也”;又有汉武帝的故事,称西王母会汉武帝,有青鸟先到殿前报信。后“青鸟”遂为使者的代名词。若不弄清此典故,则学生不知此诗所云何物。

  (3)重视朗读和吟诵

  一首再美的古诗,如果只讲给学生“结果”,而不让他们去经历“朗读、吟诵”的过程,就没有更深的情感体验,也不易形成语感。朗读和吟诵极易唤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可增强其感染力,受到美的熏陶。

  总之,古诗教学法还有很多,如图画图片法、风光片欣赏法、表演法等。在教学中,这些方法不是被机械、死板、孤立地运用着,而应该是灵活的、相互关联的。

  二、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可以提升诗文教学深度。

  古诗文教学中的美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可以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情感能力和深刻的理解能力,最终达到“以美启真,以美怡情,以美引善”的境界。

  (一)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能力,以美悟真

  古诗文教学中的美育,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领会和体验生命运动的特有模式,并逐渐把它转化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习惯。“月落乌啼霜满天”的乌啼阵阵,“千山鸟飞绝”的鸟飞款款,“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浩瀚江水,“小桥流水人家”的溪流淙淙,“浅草才能没马蹄”的草香幽幽,花香缕缕,“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悲观离合……这种种情感体验,唤醒了学生审美悟性,审美情感和直觉,从而产生审美体验。古诗文教学中的美育,要让学生养成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做真人良好习惯。即“以美悟真”。通过美育,将学生的审美体验上升到新的高度,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能力,进而审美地了解人生、认识世界、认识美、发现美、体悟生活中的真理和哲理。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中学生对人生和社会的认识还不是很深刻,因此,阅读古诗文可以加深他们的理解:“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作者执著而热烈的家国情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词人深沉而真挚的亲情,白居易《琵琶行》中深味人生的理性思索,可以使学生生动、感性了解人生、认识世界。从而在美育中激发学生追求真理,发现真理,并且遵循美的规律去创造。

  (二)培养学生审美情感能力,以美怡情

  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只有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力,才能使审判主体与客体产生相契合“共融”现象,自己分享着对象的生命,对象也分享着自己的生命,正如刘勰所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的过程就是人的情感理性化的过程。“以美怡情”就是通过丰富的情感能力的培养、净化学生的情感,愉悦学生的精神,美化学生的心灵。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审美对象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思维,使它们思随物移,情因物转,要指导学生联系作者及古诗文的背景,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和思维,神游于诗文,认真思考,仔细品味,进入作者创设的意境,与作者共鸣,这样,学生的情感就会得到进一步净化,精神就能得到升华,情操也因此而变得高尚。所以,教师要从古诗文所表现出来的自然美、人情美、意境美、艺术美来陶冶学生情感,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沫总相宜”的西湖美景净化学生心灵;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哲理思考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进取精神培养学生的志趣;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坚贞品质和“太守之乐其乐”的人文精神陶冶学生的情操。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北京纺织《北京纺织》
《北京纺织》(双月刊)创刊于1979年,由北京纺织工程学会、北京纺织学研究所主办。 《北京纺织》本刊以报导纺织科学技术为主,结合经济与管理,及时传播有关经营决策和新...
钦州学院学报《钦州学院学报》
《钦州学院学报》创刊于1998年,月刊,是由钦州学院主管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是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
现代经济探讨《现代经济探讨》
《现代经济探讨》杂志,于1982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32-1566/F,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中外企...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杂志,于1990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42-1734/R,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杂志,于1988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1-2795/K,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边...
山东农药信息《山东农药信息》
《山东农药信息》由山东省农药工业协会、山东省农药研究所、山东省农药信息中心主办。 《山东农药信息》本刊立足于山东省农药行业,以市场经营,市场动态为重点,提供...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