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工程建设对专业人才的强劲需求带动了中国工程管理专业教育的迅猛发展,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专业教育改革深入教学环节的最佳切入点。本文归纳了工程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从研究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特色的必要性入手并从市场需求的角度优化工程管理本科培养方案的原因及紧迫性,构建了工程管理专业特色化培养方案的模式框架,并提出了优化建议,探求出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适应市场需求且具有相应特色化的目的。
关键词: 工程管理专业;特色培养方案;体系优化
1引言
随着中国加入WTO,同时伴随着西部大开发、振兴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政策的实施,我国经济稳步增长,城市化进程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社会对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将进一步加大,于是工程管理专业在各院校中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迅猛,目前全国有200多所高校开设了工程管理本科专业,这些高校中既有综合性院校,又有师范类、财经类、水利类等高校,在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模式上有的高校细分了专业方向,在培养上以某个方向为主,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天津大学的国际工程管理方向;有的高校结合本校实际与所在地区人才市场需求来制定本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与方向;有的高校定位为培养高级工程管理咨询人才,有的高校定位为培养面向基层的工程管理人才【1】。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办学呈现出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局面。但大多数院校具有类似办学思想、工程管理专业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不够清晰、专业的定位模糊、培养目标不明确的特点;特别在部分高校中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毫无特色,培养模式单一,一味追“高”求“大”;注重社会需求而轻个人的特长能力发展;专业设置“趋同”化,培养目标“同质”化。具体地来说就是许多院校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时没有深入研究自身服务对象和层次定位,不顾学校的实际情况出现了在专业设置上的“趋同”化,结果造成了本不属于相同层次、类型的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的“同质”化,没有突出工程管理专业教育的特色,因而带来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一系列的问题。
2基于特色化角度的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存在问题分析
2.1理论与实践脱节
随着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巨型或大型项目层出不穷,项目的复杂程度对工程项目管理的要求远不是仅仅依靠理论熟练程度可以解决的,在高信息化、具有国际工程管理的特色的角度下,丰富的理论与全面的实践能力的结合凸显的更为重要。工程项目管理作为高校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和专业基础课,一直沿用传统教学模式,即采用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的静态教学法,教学过程中缺少与相关企业之间的有效沟通,不能准确把握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状况,学生无法从社会和企业中获取最实用的专业技术知识,一味强调学生在课堂内要认真听讲,而课堂外则要求根据课堂内教授的内容进行自主复习,造成理论与工程管理实践相脱节,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况,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学生学习的兴趣【2】。目前,我国很多用人单位对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普遍反映是进入角色慢、动手能力差、适应能力不强,从而导致工作能力不能充分发挥,无法体现出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优势所在。具体表现在:识图能力差、看不懂图纸;基本的建筑构造与施工程序不清楚;不会做施工组织设计等一系列问题,根源在于对工程技术类的课程缺乏必要的实践和动手能力,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我们选取了武汉部分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实践环节的安排计划表,见表1。
表1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单位:周) 教学计划(年度) 教学实习 生产实习 1999-2000 2 3 2001-2002 2 2 2003-2004 3 3 由表可以看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整个培养计划中所占的比例相当少,在整个教学计划中,实践环节只占10%-20%并且实践环节的内容主要还是停留在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上,比较单一,在一定程度上理论与工程管理实践环节相脱节。
2.2过于宽泛的基础
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涉及管理学、经济学、工程学等多学科的大跨度综合性专业,这就决定了工程管理专业教育在培养方案的设置上要有所偏重,不可一味追求大而全,按照中国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意见,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采用基础课程、平台课程、方向课程的三部分有机结合的结构体系,但是现在很多院校在培养方案中注重厚而不精的基础理论课程的设置,缺乏创新特色的工程管理的专业培养方案。为此我们随机选取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浙江工商大学5所大学,对其专业培养方案进行对比分析,如下表2所示。
表2 5所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各类课程学分分配
院 校 学 分 总学分 公共基
础课 专业基
础课 专业选修课 同济大学 158.5 2538 52.5% 34.8% 12.7% 上海财经大学 144 2423 70% 16% 14% 东南大学 151 2416 45% 35% 9.0% 南京工业大学 156 2498 55.64% 33.39% 10.9% 浙江工商大学 134 2251 65% 21% 14% 从上述5所高校设置的工程管理专业高校培养方案中可以看出,大部分院校都过分强调基础课程的设置培养且在整个专业教学计划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过于宽泛的基础;纵观全国高校甚至个别院校有割裂学科的整体性,不顾课程之间的纽带联系,一味重基础的现象比较严重。
2.3专业定位很模糊无方向性,培养目标不明确
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上,市场需要而且企业也迫切希望高校能培养出各种专门化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来解决企业在实践中遇到的专门问题,因此,在设置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时必须具备一定的针对性去设置学生的专业课,从全国来看,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都不统一,专业课设置普遍宽泛无方向性,如从事造价管理和工程项目管理的专业课程无针对性一味求全。工程管理专业的大部分专业课程都是从大三才开设的,有的院校由于时间的原因,专业课程的学习就没有开设或开设较晚,专业课程的学习只能流于形式了。各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归属院系不同,专业课程设置也有差别,见表3所示。
表3 部分高校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及专业所在院系 高校名称 技术类课程比例 管理类课程比例 经济类课程比例 法律类课程比例 技术类课程/管理类课程 专业所在院系 清华大学 19.69% 24.24% 10.61% 4.54% 0.812 土木工程学院 天津大学 2.61% 23.4% 17.02% 3.19% 0.966 管理学院 同济大学 18.86% 22.64% 5.66% 3.77% 0.833 经管学院 重庆大学 31.02% 21.12% 11.22% 2.64% 1.464 建管学院 从表中统计数据可以看到,除重庆大学以外,其他3所高校技术类课程比例均小于管理类课程,各个高校对技术、管理、经济方向侧重方向不同,工程管理专业设置的院系也不同。虽然这里仅比较了4所重点大学(这些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已通过国家教育部本科专业评估)的情况,不能完全代表全国的情况,但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各高校对工程管理专业认识和设置无方向性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