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且,清教徒的国民契约强调的是——“个人价值”,纵观美国的文学历程,会发现早在爱默生的时代美国文学“就曾针对于个体的人所具有的潜在能力问题,针对如何通过自身内在力量来确定自身的意义。”此后惠特曼等作家创作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自我如何按照自己当然主观想象力去把握世界、占有世界的榜样。”由此,可以说个人主义源自于清教思想的理性原则。投射在诗歌的创作上,显而易见美国诗人在进行诉说之时大多是一种个体的描写,由此而创设的情景自然是一种细致入微的描写,从而与中国诗人描写的宏大场面以及书写视角有所差别。
四、结语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每个字都有广阔的天地。”经过上述分析,可以清楚的明白中美两国在战争诗歌在创作中所表现出的差异因素是因为二者的文化传统的不同,从而导致了文学传统的背离,又因为这些不同加之诗人们经过战争之后的心理会产生变化,所以在诗歌创作上反映的作品大相径庭。
战争诗歌最能体现出一个社会、国家的心灵关注点所在,通过笔者简略地对于中美两国战争诗歌的梳理,从周孔教化与清教思想、“文以载道”与“自我之歌”以及战争中作家的心理状态分析其异质性原因,这样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两国的文化背景,从而可以更好地推动两国文化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