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降低习作要求,消除畏惧心理
《语文课程标准》(下称《课标》)“总目标”提出的习作要求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在“阶段目标”中就是高年级也只要求“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可是在作文教学中,有许多老师任意拔高要求,诸如“立意要高”、“角度要新”、“构思要巧”、“语言要鲜活”、“结构要完美”、“字数不少于600字”等等,打分也下狠手。要求过高,学生压力大,便对作文产生了畏惧心理,不能正常发挥自己的潜能,对作文失去了信心。这样只能是揠苗助长,欲速而不达。因此,教学中要本着可持续发展原则,降低作文要求,不超越《课标》,以消除学生作文的畏惧心理,保护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第一,教材上每个单元习作都根据《课标》中习作“总目标”和“阶段目标”提出了训练要求,学生只要达到本次习作要求,就应该打高分,甚至打满分。对中下生可以实行放宽政策,只要本次作文比以往有进步也可以给高分或满分。这样所有学生都看到了希望,激发了内在的动力,提高了习作热情,快快乐乐落笔,轻轻松松作文。
第二,除单元训练有要求外,少让学生写整篇的文章,多引导学生进行片断训练。一是写片断,一次训练只突出一个重点,难度低,不求全,要求不高,学生易学易写,又可以迅速知道自己练习的结果,看到自己的进步,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有益于提高写作积极性。过去学生总是怕作文,进行写片断训练后,学生便主动问老师:“明天写不写?”二是每次片断训练当堂完成,篇幅短小,花时不多,一二十分钟,不增加学生的负担。三是写片断训练可以积累生活素材和写作题材,到写整篇文章时就可以随手拈来,左右逢源,意到笔随,落笔成文。总之,片断训练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部分到整体,排除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有利于基本功的训练。
四、营造民主氛围,摒弃抵触心理
作文教学中教师的“维权”现象还是比较严重,“写什么”“怎样写”完全由老师说了算,成了“一言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展示了片面的、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失去了表达的自由,对习作产生了抵触心理,或不愿写或随便写。要摒弃抵触心理,提高学生写作的自觉性,必须发扬民主。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会有安全感、自由感和快乐感,才能充分地发挥,自由地表达,自觉地习作,同学之间才能敞开心扉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才能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真正实现共同发展。
作文教学中,我们多给学生空间,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单元作文训练目标范围内,“写什么”“怎样写”让学生自由讨论,各抒己见,然后放手让他们自主定题,自主选材,自由地写他们想写的话,自由地宣泄自己的感情,自由地选择表达方式。我们让学生卸下思想包袱,轻装上阵,这样学生才会乐学乐写。
如五年级有个单元习作要求“写一件印象深刻的事”,大家讨论选材时,有的说可写发生在学校里的事,有的说可写发生在家里的事……有的说可写高兴、愉快的事,有的说可写伤心、痛苦的事……有的说可写表现友谊的事,有的说可写深受教育的事等等。大家讨论表达方式时,有的说可以开门见山开头,有的说可以描写景物开头,有的说可以倒叙开头……有的说可以概括点题结尾,有的说可以自然结尾,有的说可以抒情结尾等等。同学们在自由讨论中扩宽了思路,受到了启迪。然后老师鼓励他们自己喜欢写什么事就写什么事,爱怎么写就怎么写,充分地宣泄自己的情感。学生觉得写作是一件自由轻松的事,热情高涨。写出来的文章内容具体、语言丰富、有真情实感,形式也不拘一格,可谓个性飞扬。
这样,同学们在民主自由的学习环境中思想解放,思维活跃,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主动积极地习作,妙笔生花,绽放创新之花。
五、启发求异创新,阻止从众心理
有些同学从众心理严重,常常是人云亦云,别人写什么就跟着写什么,别人怎样写就跟着怎样写,出现“雷同”作文。为阻止学生从众心理,彰显作文个性,就要启发学生求异创新。
1、启发选材求异,即写同一主题的作文,要求学生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地去观察事物,选择不同的题材来写。如写“歌颂改革开放”为主题的文章。作文前我要求学生要根据这一主题,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去观察具体的人和事物,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并让学生在班上说出自己的选材。如果选材有雷同的要求再观察,再选材。这样拓宽了学生的思路,选取的题材丰富多彩,各不相同。有位同学写《我家安装了空调》,按竹扇、电扇、空调来组织材料,歌颂改革开放;有位同学写《我的电视梦》,先写小时候到李奶奶家看电视的难,再写“我”家买了新电视的喜悦,后写家家有了电视无人到“我”家看电视的事来歌颂改革开放;有位同学写《罗伯伯写对联》,叙述了罗伯伯在不同时代写对联的故事,表现了几个不同的时代特征,歌颂改革开放……这样就发展了学生独特视角,让他们写出了独特感受。
2、启发立意求异,即写同题材的作文,启发学生表达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思想、不同的感情。如写“牛”,我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牛有什么精神,可以借它赞扬哪些人?”有的说:“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是一种奉献精神,可借它赞扬不计报酬、无私奉献的人。”有的说:“牛默默耕耘,为人民服务,可借它赞扬‘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民公仆。”有的说:“牛充满活力,可借它赞扬朝气蓬勃的人。”有的说:“牛从不居功自傲,可借它赞扬谦虚的人。”……然后我趁热打铁鼓励学生借“牛”写“人”。再如写“妈妈的唠叨”,有同学认为“妈妈的唠叨是温馨的,是爱的表现”。我就引导其他同学逆向思考,看看可能会有什么情况。在老师的启示下,马上有同学说:“妈妈的唠叨很烦人,让我难以静下心来学习”,“妈妈的唠叨,让我缺乏独立思考”,“妈妈的唠叨,让我没有自由的空间,没能独立自主”……这样的训练,让学生作文出现了“百花齐放”和创新的喜人局面。
3、启发表达求异,即写作时启发学生去寻找自己的语言,寻找自己的表达方式。如写“家乡的小河”,在习作前我启发学生:“只要能写出家乡小河的样儿,表达对小河热爱,你们可以大胆运用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表达方式写,你们打算怎样描写呀?”有的说可以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方式写,有的说可以用先整体后局部的方式写,有的说可以先写水声再写水的样子,有的说可以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来描写,有的说可以用排比来抒情……这样启发学生求异,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寻找自己的语言,寻找自己的表达方式,克服从众心理,写出自己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