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属于被支配者与弱势者的文化,因而始终带有权力关系的踪迹,以及宰制力量与臣服力量的印痕,而这些力量对我们的社会体制和社会体验是举足轻重的[13]。”因此,大众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消解社会正统意识形态的作用。再加上大众文化的盲目性、自发性,更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表者中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众文化的引导作用,首先要倡导自由、平等和公正,规范大众文化与“公共世界”的关系,防止大众文化发生畸变[14]。另外,应抓住契机,有效地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众文化的有机融合,使大众文化在潜移默化中自然而然地沿着正确方向发展,避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制性、僵硬地颁布行政命令,进而使大众文化反叛性地走向极端。
(三)发挥校园文化对大众文化的涵养作用
校园文化是学校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是大学校园最基本的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产生重要影响。大众文化传入校园对大学生产生影响根本上是以校园文化作为载体的,因此发挥校园文化对大众文化的涵养作用是当下引导校园大众文化积极发展的重要措施。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因此,培育良好的校园文化首先建设良好的校园环境,使学生感到赏心悦目的同时,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审美情操和审美品位。其次,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的建筑构造,树木林立、错落有致的绿化格局,整洁、干净的教学生活环境会使学生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感受到文明、和谐之美。正如柏拉图所说:“就应该找一些有本领的艺术家,把自然的优美方面描绘出来,青年们像住在风和日暖的地带一样,四周一切都对健康有益,天天耳濡目染于优美的作品中,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来接受他们的好影响,使青年们不知不觉地从小就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与心灵的习惯。[15]”再次,积极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学生的心理审美体验。发挥校园社会社团的作用,组织各种校园活动开展,如演讲会、读书会、朗诵会、科学兴趣小组等等,使学生从演讲、读书、文学、音乐、科学中发现美、体验美。最后,发扬大学精神,培养良好的校风,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心灵受到熏陶,情感得到净化,美感得到提升。
(四)重视高校美育的主导作用
审美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美育不仅是培养大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高校应做好美育相关的教育工作。李岚清总理曾指出:“美育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陶冶人的思想情操,提高人的审美情趣,使人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具有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16]”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美育并未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也没有在高校中很好实施。因此,首先应加强各级领导对美育的重视。美育不仅是艺术生要学习的课程,普通高校大学生亦需要接受美育,充分实现美育与德育、体育、智育等课程的有效融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进行马克思主义审美观教育的重要途径,加强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题中应有之义,同时也是促进大学生审美观形成的重要步骤。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观认为,社会实践是人的正确思想形成发展的源泉,是人的思想发展的动力,是人的思想认识的目的,也是检验人的思想观念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17]”因此,组织大学生参与各种审美实践活动,使受教育者通过亲身体验,在实践中形成对美的认识。
(五)引导大学生学会自我教育
“美育中的自我教育法是指受教育者按照审美目标和要求,通过自我学习、自我修养等方式发自内心地接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方法[18]。”学生在美育的自我教育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自我学习、自我发现过程中深化对美的认识,完善审美心理结构,从而增强了自身的审美能力。在学生自我教育过程中,尤其要注意自我教育并不意味着完全是脱离教师指导的放任自由,反而是这一过程更需要教师具备更高的教育艺术和教育责任感。另外,自我教育亦需要通过集体教育,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实现个体审美观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