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2准备好口述文献采集所需要的设备
随着数字设备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口述文献采集工作不仅可以借助于传统的笔录方式,还可运用数码摄像、录音笔、数码照相等数字设备,而且这些设备的使用会让口述文献变得更生动、直观。尤其是影音设备的运用,既能保证口述文献的质量,又能提升工作效率,而且还能捕捉到受访者微妙的表情变化与肢体语言,更有助于后期制作和史料解读[15]。数字设备的高效性和口述文献载体形式的多样化为如今的口述文献采集工作提供了很多便利和保障,而工作人员应该把握机会,积极利用这些设备,认真地开展口述文献采集工作。
4.4.3寻找合适的口述文献采集区域和对象
口述文献的采集区域和对象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口述文献的最终质量和效果,因此要进行仔细筛选与确认。项目主题确定后,最好是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来提供受访区域和对象,因为他们对该领域的现状、历史、地理等信息更熟悉,也比图书馆工作人员更清楚如何寻找和确定受访对象。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和变更受访对象,另外也可以通过媒体来征集受访对象。
在受访名单确定之后,接下来要根据受访对象的重要性、年龄等信息确定访问顺序、访问地点、时间。一般而言,重要人物与年长者应该首先安排访问,这样可以尽量避免一些突发状况的出现,比如年长者突发疾病等。另外,关于同一事件的受访者,最好是包含当时的社会底层人士、中层人士以及上层人士,这样可以保证更全面的社会视角。
4.4.4在访谈过程中注意营造沟通氛围
工作人员在采访过程中,应该注意营造适宜的沟通氛围,尽可能地利用各种沟通技巧调动受访者的记忆和积极性,这样既能保证受访者身体状况和情绪状况,又能挖掘出更多的口述资料。因为口述文献访谈一般都是受访者记忆中情境再现,而融洽、轻松的交流氛围有助于受访者放松。在采访结束之后,工作人员不要立即离开,可以抽出一点时间与受访者聊聊家常,并且感谢其对自己工作的帮助和支持。
4.4.5 注意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
当工作人员运用笔录、录音、录像等方式将受访者的口述内容固化在物质媒介上时,实际上是直接利用了口述者的复制权。而当笔录出现笔误、录音录像设备出现故障等原因而导致的内容缺失或错位时,就可能侵犯受访者的保护作品完整权和修改权。另外在口述文献的整理阶段,在对口述资料进行编辑、拼接、校正时,有可能会因为逻辑或修辞的问题而造成人物、地点或时间的差错,这样也很容易引发修改权纠纷,或者侵犯受访者的保护作品完整权[16]。因此通常认为图书馆工作人员在对口述文献内容进行整理时应该保证资料的“原始性”,尽量减少对原始资料的重组、添加、筛选。
事实上,从我国目前的法律来看,口述文献的著作权问题至今没有解决,这就给口述文献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障碍。而工作人员在进行口述文献采集时,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向受访者详细说明口述文献的采集目的、方式、保存、整理等内容,保证受访者的知情权;二、对录像带、录音带、速写本、底稿等材料都要完整保存,不可断章取义;三、若非明显的时间、地名、人物错误,不对口述资料进行更正或整理;四、若通过口述文献得到一定经济收益,应该与工作人员、受访者合理分配;五、尽可能向受访者取得著作权、专有使用权等,且权项应该尽量全面[17]。
5 结语
口述文献的重要价值,应该引起社会特别是高校图书馆的关注。本文在挖掘口述文献价值的同时,重点研究和阐述了高校图书馆建设口述文献的意义和策略,以期为图书馆的口述文献建设提供一定借鉴、参考。但是实际上,图书馆的口述文献建设工作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而且口述文献的采集与发掘还只是初期工作,后期应该充分发挥这些口述文献的作用,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走入历史。也就是说要将图书馆的口述文献建设当成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来做,并为其投入更多的精力与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