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高校图书馆开展口述文献工作的意义
3.1 提供重要发展机遇,促进高校图书馆的发展
正如前文所述口述文献本身有着极高的史料价值,而且能够为地方文献的传承与口头文化遗产的抢救贡献力量。目前,在图书馆系统中已经有汕头大学图书馆、湖南图书馆开展了口述文献工作,此外湖南吉首大学图书馆、佛山市图书馆也进行了口述文献的保存和整理。 另外,国家图书馆预计将会在2015年开启“国家记忆”项目,开展一次全国性的口述历史运动,该项目以口述资料的挖掘与搜集为主要目的,鼓励口述史团队积极与国家图书馆合作,进行口述文献共享,并向公众公开。该项目还鼓励全国各地图书馆也参与此项计划,共同打造一个口述文献的共享与收藏平台[6]。在这一重大事件和机遇面前,高校图书馆和地方图书馆应该充分利用这次机会,积极投身于口述文献的挖掘和采集工作。
3.2 改变传统图书馆的工作模式,促进图书馆转型
展开口述文献的挖掘与馆藏工作既是高校图书馆的责任,也是推进其深入发展的一种有力手段。在如今的“后文字时代”,社会普遍存在着多媒体依赖,在这种境况下口述资料的发展为图书馆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7]。目前,高校图书馆想要实现转型发展,资源建设是其关键点,而口述文献作为一种越来越重要的馆藏资源,可以有力促进高校图书馆的转型发展。图书馆关于口头文化的解读与探讨,不仅有可能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会影响到图书馆的发展与类型转变[8]。
另外,通过口述文献工作的开展,还能锻炼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与能力,使其从传统的“搬书、开门”状态中走出来,投入一些更有实际意义的工作中去,提升其工作积极性和趣味性。其实,美国早期的口述史工作大多都是在高校图书馆进行的,而且从事口述历史工作的并非都是历史学家,有相当一部分就是图书馆的档案管理员或图书管理员。那些档案管理员或图书管理员提出的关于口述历史与其他文献之间的关系、如何保存和编目口述历史、怎么解决口述历史的版权等问题,对口述历史的研究都有重大意义[9]。
3.3 为高校图书馆提供更更富、更多元化的馆藏资源
口述文献在传承地方文献的同时,也是研究者编写地方志的重要史料来源。很多历史史料就是通过口述文献的挖掘和采集而保存下来的,而高校图书馆通过对口述文献的挖掘与搜集,不仅能够丰富自身的馆藏资源,还能加强地方文献的建设。而且对非物质文化遗的声像记录资料也输与口述文献的范畴,这类资料的保存也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馆藏资源的多元化、多样化发展[10]。另一方面,随着高校图书馆口述文献工作的推进,在增加口述文献数量的同时,也将逐步获得新的史料与突破点,而推动高校科研工作的进展。
在国外,口述文献的史料价值就很受研究者的肯定与认可,例如英国牛津大学的田海教授就很看重口述文献,并且在自己的研究论文中大量运用了口述资料。他认为,虽然这些口述资料偶尔会表述不清,但是它们已经在当事人的语言传统中自成体系,而且对研究课题很有帮助[11]。在《五王经》的流传过程研究中,他通过对口述资料的研究,得出了新的结论。
3.4 成为一种重要的推广阅读的方式
口述文献因其表述方式新鲜、内容生动等特点,比传统的文献更能吸引读者阅读,因此可以成为一种重要的推广阅读的手段。口述文献所涵盖的内容大多为口述者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或亲身经历,而且能表现出很多不为人知的细节,这使其比正统的史料更鲜活、生动、细腻而具体[12]。此外,口述文献能够为眼盲者和年老眼花者提供更多阅读便利,口述声音资料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获取知识、了解历史。因而高校图书馆的口述文献挖掘和采集工作势必会吸引一批新读者,增加图书馆的读者数量。而且随着口述文献在高校图书馆官网上的点击和下载,也能有效地推广阅读。
4 高校图书馆建设口述文献的策略
4.1 善用高校图书馆的人力资源,培养口述文献的高素质人才
高校可以说是人才的集中地,馆员、老师、学生都可以成为高素质的研究人员,这就为组建高效的研究队伍提供了人力资源基础。而在培养口述文献的高素质人才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培养口述文献工作者的责任感与事业心,使其认识到自身所担负的国家和民族责任;二、培养其与人沟通和交流的能力,因为口述文献的挖掘和采集往往需要工作人员亲临基层与口述者进行沟通;三、培养其使用数字设备和高新技术的能力,因为数字设备和高新技术的使用更有利于口述文献的采集;四、注重培训和筛选,应该由资深的口述文献工作者对成员进行系统的培训,然后选择优秀的工作人员,组建高素质团队[13]。
在组建高素质、有实力的口述文献研究团队之后,应该由整个团队共同商议研究计划、采访对象等内容,最后有带队老师协调整体,确定各项计划和进度。在2011年中山大学就曾开展过一项“教育口述史”项目,并且在项目中挑选学生作为助手和团队工作人员,这不仅促进了项目的顺利完成,也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组织、沟通能力。
4.2 利用综合性大学的丰富资源,建设口述工作基地
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人脉、社会信誉、文献资料等资源,可以有效整合这些资源运用于口述文献工作。比如高校可以联合不同院校的师生,与校档案馆、民族文化馆等机构合作,结合新闻媒体专业、信息技术专业等的技术优势,共同开展口述文献的采集工作。另外,还可以充分运用高校的社会信誉,开拓研究资金的来源,需求来自社会各阶层或基金会的资金帮助。美国开展口述史工作之处就是依靠基金项目和高校的共同资助。唐德刚先生在美国做胡适先生的口述史时,就获得了哥大与福特基金会的共同资助。
4.3 利用数字化和网络化技术充分开展口述文献工作
在如今的21世纪,数字化和网络化技术越来越普及和便捷,而录音笔、摄影机、录音机之类的设备也逐步侵入了各个领域。而对口述文献工作而言,这些设备无疑为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因此口述文献工作者应该对其善加利用。另外,计算机、文字处理机、转录器等设备的使用也将极大地减轻口述历史工作中关于索引、编目、转录、编辑等耗力、费时工作的负担[14]。身处数字化网络化这个大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作为社会信息文献中心,应该善于运用这些科技手段来更快、更好地开展口述文献工作,为科研的需要和图书馆的发展做出努力。
4.4 开展口述文献的实地采集工作
4.4.1先确定口述文献采集的主题和工作计划
高校图书馆的口述文献工作团队在进行文献采集之前,首先应该确定口述文献采集的目标,并制定合理的工作计划。口述文献工作的目标可以是为了补充、完善已有的文献资料,也可以是为了开辟新的文献资源。在开展采集工作之前,工作团队要先确定项目主题,以及团队成员和经费保障。具体行程和工作进程应该根据经费额度来安排,若工作人员较多,可以分组、分工。在实际的访谈工作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工作目标和计划进行适当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