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口述文献在历史和学术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而基于高校图书馆在文献资源方面的优势,建设口述文献资源也是其馆藏工作的重要方面。虽然我国高校图书馆口述文献资源收藏和建设工作目前还处于初期阶段,但是已经具备相当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本文探析和研究了口述文献的发展、价值、对图书馆发展的意义,以及建设策略,以期对高校图书馆的口述文献资源建设工作带来一定的启示和帮助。
【关键词】口述文献 高校图书馆 文献采集 发掘
口述文献由来已久,而且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地位。在纸张尚未普及之前,中国的很多文献都是以口耳相传的方式而传世的,例如《周易》、《左氏春秋传》、《尚书》、《春秋公羊传》、《诗经》、《春秋谷梁传》等古代经典著作都是口传下来的。另外,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语录体的著作也应归为口述文献的范畴,比如《论语》、很多高僧语录、《毛主席语录》、《朱子语类》等,而众多周知的《聊斋志异》也是蒲松龄通过采风从老百姓的口述中听来的鬼怪故事。除此之外,中国古代很多民间历史文化、官员采风、民俗搜集、民间歌谣、乐府诗歌等都是通过“采风”这种形式得以保存和传承的。虽然大多数都由口述文献转化为了文字文献,并得以保存至今,但是口述文献在其中的价值和影响还是有目共睹的,而原始的口述文献对于创作者与研究者的价值也是不可估量的。
正因为如此,口述文献的传承、采集与建设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而高校图书馆既是口述文献得以保存的理想归宿,又肩负着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职责,因此对口述文献的研究也是势在必行。其实,在国外口述文献已经成为高校图书馆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学术界也已广泛认可其历史价值,并且通过图书馆完成了口述文献的众多保留、采集、建设等工作。这不仅丰富了图书馆馆藏,也在很大程度上抢救了一部分具有历史价值的史料。
1 口述文献的发展历程
口述文献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民间传说和故事,比如希腊的“荷马史诗”、西藏的“格萨尔土”、神农氏的传说等,它们都历经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口口相传至今[1]。而在之后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口述文献为人类保存下来了大量的史料,如上文提到的《论语》、《诗经》等,它为人类研究民俗、考古、地理、历史等领域都提供了重要资源。
将口述文献作为一种学科来研究,是从上世纪初开始的。1938年,美国历史学家A.尼文斯首次在《通往历史之路》一书中呼吁人们重视口述史学研究。1948年,口述史学研究室由尼文斯成立于哥伦比亚大学,之后他还编撰了《口述史料汇编》一书。在尼文斯的大力倡导和推动之下,口述史学开始在美国甚至是西方世界盛行起来。
2 口述文献的重要价值
2.1 以其史料价值弥补其它历史资料的不足
在漫长的历史中,有很多历史事件可能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或者因为某些原因而没有留下任何历史资料。在这种情况下,后人想要了解当时的历史真相,还原历史原貌,就只能对事件当事人展开一些口述采风与调查[2]。因此,作为一项重要的历史资料,口述文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其它历史资料,追根溯源还原历史真相。但是,因为口述历史事件只能存在于人们的记忆里,而人类的寿命又是有限的,所以高校图书馆的口述文献工作者必须要抓紧时间,展开有效的、有计划的口述文献挖掘工作,让逝去的历史的口口相传间留下珍贵的史料。
2.2 纠正被扭曲的历史资料
口述文献的一项重要价值就是通过反映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事实,来与正史资料相互佐证,甚至是纠正一些被可以扭曲的历史事实。因为口述文献可以让主观的研究变得更为客观,让历史得到更全面、更多元化、更生动的展现。对此,哥伦比亚大学顾问委员会副主席亚利山卓·波特利也认为相对于其它形式的史料,口述历史更能客观反映现实。口述文献能够对那些被刻意扭曲的、单向的、难以求证的历史进行重新挖掘,让历史变得更真实、客观、充实,甚至充满趣味。而且口述文献搜集得越多,就越能体现其客观性与可信度。
举例而言,若想了解西安事变的来龙去脉,除了查看历史档案和正史资料之外,策划者之一张学良这位关键人物的口述文献就变得尤为重要[3]。从张学良的口述中,可以还原当时的很多历史真相,比如张学良和杨虎城是怎么展开策划的,张学良为何要亲自送蒋介石去南京,蒋介石为何不杀张学良而选择将其长期囚禁等等。
2.3 延续地方文献的传承
大多数地方性文献都属于特种文献,并非正规出版物,也就是说通过文字资料来传承很容易遗失,比如地方性的名人传、地方志、市县乡志、年鉴等,它们真实记录了当时当地的民俗、经济、历史、地理、政治等情况,是学者了解和考察各地历史的重要资料[4]。然而正因为这些地方性文献大多没有正规的出版途径和馆藏地,很容易遗失,所以口述文献对这类地方性文献的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
口述文献被称为一个地区的“活历史”,图书馆口述文献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口述访谈的方式,从该地域的人们口中汇集当地的地方历史、生产用具、民间歌谣、神话传说等资料,同时为官方正史资料裨补阙漏。通过民众的口述文献,考证、鉴别和弥补正史资料的同时,也有助于获得解开重大历史谜团的要素,进而剖析历史的真实脉络。
当然口述文献也存在口述者素质参差不齐、内容结构不严谨、因记忆原因叙述模棱两可等问题,但是在缺乏文献资料的地方性研究中还是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的。因此,为地方性研究服务的工作者应该重视口述文献的价值,努力开展口述文献的整理与采集工作,以发挥口述文献延续地方性文献传承的重要价值。
2.4 创新文化传承方式,抢救文化遗产
随着世界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生活方式的转变,众多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口头文化遗产正在面临即将消亡的境地。在这种境况下,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口头文化遗产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工作,而口述文献就成为了抢救文化遗产、创新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而且,之所以说这项工作迫在眉睫,还因为当事人的寿命是有限的,若不能及时挖掘这些“活的历史记忆”,一旦当事人过世,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口头文化遗产可能就无可挽回,也无法再生了。作为图书馆的口述文献工作人员,有义务和责任以抢救的心态保护每一段珍贵的口述历史。
事实上,一直以来我国的口述文献工作者也在进行着这方面的能力。早在20世界三四十年代,一些民间文学工作者就在采集和整理着一些口述文献,比如在中国民协的口头文学资料库里能够查到的20世纪初期刘半农、周作人等人进行口头采风的资料。中国民协曾在1958年和1984年进行了两次影响较大的口述文献搜集和整理运动,分别为“民歌调查运动”和“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5]。至21世纪初,中国民协又启动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并在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的倡导下在2010年启动了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该工程已于2014年3月完成,建成的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至今是世界上最大的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包含了歌谣、民间说唱、传说、神话、歇后语、谜语、谚语、史诗等一百多万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