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甲骨卜辞;断代标准;浅析
[摘 要]本文对董作宾先生提出的10项甲骨断代标准进行逐项分析,并把重点放在坑位、文法、书体三项的讨论上。通过分析,我们得出结论:董氏的甲骨断代标准基本上还是符合实际的,其核心部分直到今天仍然适用。我们删除“方国”一项,改“文法”为“文例”,“坑位”为“坑位、地层关系”,将“字形”归入“书体”,并加入“钻凿形态”一项。因此,我们将甲骨刻辞断代之标准归纳为十项,即:世系,称谓,贞人;坑位、地层关系,人物,事类,文例,书体和钻凿形态。其中,世系、称谓、贞人为直接标准,其他则为间接标准,附属于直接标准。要说明的是:这十项标准是彼此联系、不可分割的,判断一片龟甲或兽骨的时代,应尽可能综合运用各项标准,不可孤立而片面地轻下结论,总之,“在应用它断代时需要十分的谨慎”。(陈梦家)
一、引言
甲骨卜辞是指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盘庚迁殷以后的文字,所记载的是商代的历史事实。自盘庚迁殷至纣之亡,共历8世12王,凡273年。一般而论,十万多片甲骨卜辞可按时间先后,区分为五个时期:
第一期:盘庚、小辛、小乙;武丁 二世四王
第二期:祖庚、祖甲 一世二王
第三期:廪辛、康丁 一世二王
第四期:武乙;文丁 二世二王
第五期:帝乙;帝辛 二世二王
断代是指按时代或朝代给甲骨卜辞划分段落,即“把每一块甲骨上所记的史实,还它个原有的时代”。(董作宾,下同)首先进行断代尝试的是王国维。但系统地提出断代研究的标准、具体地对甲骨刻辞进行分期的则是董作宾。1931年,董氏作《大龟四版考释》时首次提出以“贞人说”为核心的8项标准。1933年,在其著名论文《甲骨文断代研究例》中进一步发展为十项标准,即:世系、称谓、贞人、坑位,方国、人物、事类、文法、字形、书体。“十个断代标准中,世系、称谓、贞人、坑位四者,是直接标准;方国、人物、事类、文法、字形、书体六者则是间接标准。”所谓间接,是指在使用直接标准对若干甲骨进行断代,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出各个时期在人物、事类、文法、字形、书体等方面的特征后,再以这些特征作为进一步断代的标准,来判断那些没有世系、称谓、贞人的刻辞的时代。
二、具体分析
本文对上述10项标准进行逐项分析,以观其对今天的断代工作是否还具有指导意义。我们把重点放在坑位、文法、书体三项的讨论上,因为其他标准前贤时哲已有详述,此仅引结论,不再赘述和举例。
(一)世系:
世系是指商代先公先王世代相承的次序。商代先公先王的世系常见于祭祀刻辞中,据此即可断定一批甲骨的相对年代。殷代祭祀可分为两类:
1、周祭,用三种主要祭祀方式(彡日、羽日、劦日)轮流地依先祖先妣的日干遍祀一周,三种祭祀遍祀一周谓之一祀。
2、选祭,在一次合祭中选祭若干先祖,多是直系或五世以内的先祖(包括旁系)。
周祭系统盛行于祖甲、帝乙、帝辛时代,由此有系统的祭祀系统可以寻见所有入于祀典的先王先妣的位次,见《粹》112、113所示。选祭则自武丁以至殷亡,继续施行,由此可以寻见直系的世次和旁系的世次,见《佚》986所示。
世系作为断代标准,可以确定卜辞的上限(即不得早于何时),至于下限,则还需与其他标准相配合方能确定。
(二)称谓:
称谓是指时王(即占卜时的王)对其祖、父、兄、妣、母、子的称呼。“殷人祭祀,于亲属的称谓,一以主祭之时王为主,兄称兄某,父称父某,母称母某,祖父祖母以上,则称祖某妣某;辈次较远则称名谥;如此以主祭之王本身关系定称谓,秩然有序,丝毫不紊。由各种称谓,定卜辞应在某王时代,这是断代研究的绝好标准。”例如:十万多片甲骨中到底有没有帝辛卜辞?历来学术界争论不休。陈梦家先生从清华大学所藏甲骨中发现一片刻有“妣癸”称谓的卜辞:
癸亥卜,贞:王宾妣癸肜日,亡尤?(《宁沪》2·125)
“由此一片,可证安阳出土甲骨确有属于帝乙帝辛之世者。”此外,还有一些刻有“文武帝乙”(即帝乙)称谓的卜辞,必帝辛之称其父帝乙无疑,从而断定古本《竹书纪年》“更不徙都”说之是而“帝乙迁沫”说之非。再如:
辛丑卜,贞;祝于母庚?(《铁》127·1)
盘庚以后商先妣名庚者唯小乙之配。此称母,则必武丁称小乙之配妣庚无疑。从而确定为武丁时贞人,并系联出一个贞人群,进而据此判定甲骨的时代。
(三)贞人:
贞人是指代时王占卜的史官。董氏作《大龟四版考释》时才发现甲骨文“甲子卜”和“贞”之间常出现的字是人名,即卜问命龟之人。如:
囗午卜,卜宾贞(下略)(《佚》527)
凡贞人的称谓往往省去其官名“卜”,如上述的卜宾之称宾。因此开始时确很难判定。后来董氏在骨臼刻辞上进一步发现卜问的贞人就是"记事并签名的史官"。(但不一定是其本人所刻,这点下面还会谈到)这一发现“顿若凿破鸿蒙”。(郭沫若)
根据同版关系和并卜关系可以系联出贞人群。董氏在《断代例》中确定各期贞人30人,到《甲骨学五十年》增至77人。陈梦家先生《殷虚卜辞综述》中的“卜人断代总表”已达117人。根据此表,凡有贞人的卜辞一般都能判定时代。贞人是最重要的断代标准。但是,还有不少卜辞是没有人名字的,而且还有少数贞人是供职数代的,这些卜辞的断代仍需参照其他标准来确定。
(四)坑位:
坑位是指龟甲、兽骨埋藏的情况,包括人为划定的区域和实际埋藏的地点和位置。董氏根据前五次发掘所画出的三个“五”的关系图(即发掘五次、坑位五区、卜辞五期)说明不了多大问题,因每区所出甲骨都包含有不同的时期。比较能说明问题的是第十三次发掘YH127坑所出17,096片甲骨(其中甲17,088片,骨8片),皆为武丁卜辞。
另外, 组卜辞、午组卜辞在地层关系上既有宾组共存,当可说明它们的时代是接近的,不可能是文丁时代的东西。利用坑位和地层关系进行断代,作用是有限的,因此它们不能作为直接标准,但作为间接标准当无可厚非。陈炜湛先生虽反对坑位作为断代标准,但在实际中也在不自觉地运用坑位、地层关系断代。(见《甲骨文简论》第六章第三节)因此,我们将坑位改为坑位、地层关系,作为间接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