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是对风俗的体认,包括宗教信仰与风土人情
大名是河北佛教中心,《宋高僧传》载释法圆周显德中寓居大名府成安一寺院,开宝六年卒,“黑白之众,若丧其亲”。 [11](卷22)直至神宗初,赵抃还专程到大名天钵寺向重元禅师问“心要”。大名有许多名寺,如全福寺、大安寺、压沙寺等。真宗驾临大名时,亲至大安寺,赏赐主持。[12]杨亿有二首是写给僧释的。其一:《大名府大安阁主道者》[5](p1339)
释子修行与众殊,铜台连接起精庐。群公共结二林社,万乘曾回六尺舆。
衣惹天香亲御座,阁成云构倚晴虚。浮生自恨犹贪禄,未得同翻贝叶书。
群僧于繁华都市建造寺院,规模宏大,结“二林社”,并与时贤交往,可与杭州西湖释省常“白莲社”媲美。
其二《送僧之大名府谒长城侍郎》[5](p1342)
东吴旧寺寄岩隈,驻锡神州久未回。琴曲谁知流水意,诗篇自占碧云才。
庐峰已结白莲社,邺下暂寻铜雀台。仙殿主人偏好事,春风铃阁且徘徊。
宋初统治者有意识的提倡三教合流,真宗曾对宰相说:“三教之设,其旨一也,大抵皆劝人为善,唯达识者能总贯之,滞情偏执,触目分别,于道益远”。 [13](卷81)还命杨亿等修订《景德传灯录》。僧人也主动联络卿大夫,干谒权门,诗中东吴僧人长久活动于北方,自然要光顾唐代以来河北佛教中心大名,“长城侍郎”是大名地方官,也是一位礼佛之士。
大名当地最隆重的民俗活动日是三月十八—传说中河伯生日。《史记》正义曰:“河伯,华阴潼乡人,姓冯氏,名夷。浴于河中而溺死,遂为河伯娶妇也”,人们在河边举行祭祀活动,以示敬畏。西门豹治邺时,废除为河伯娶妇的陋俗。[14](卷126)“当时御水初通津,遂作河生记此辰”,(强至《依韵和司徒侍中壬子三月十八日游御河二首》[5](p7027))这种祭祀活动到宋代已演变为节日性的游乐活动。庆历五年,欧阳修任河北转运使曾道:“河朔之俗,不知嬉游。大名真定以三月十八日为行乐之日,其俗颇盛”,“喧喧谁暇听歌讴,浪绕春潭逐彩舟。正得心如汝无事,明年今日更来游”。(《后潭游船见岸上看者有感》及自注[5](p3787)韩琦有十首诗来记载当日“倾城乐御河”盛况。分别是作于熙宁三年《次韵和留守宋适推官游宴御河二首》《三月十八日上水关》《三月十八日会望春亭》[5](p4078);熙宁四年《辛亥三月十八日游御河二首》[5](p4084)《游河遇雨》[5](p4086);熙宁五年《壬子三月十八日逰御河二首》《舟中再赋一阕》[5](p4092)。
注释
[1]程杰 《北宋诗文革新研究》[M]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 “大名”作为政区,在北宋有三层意思:其一指大名县,熙宁六年,降为镇并入元城县,绍圣三年,又恢复县制;其二指大名府,治所在元城,属河北路,熙宁六年,河北路分东西两路,是河北东路治所;其三指大名府路,庆历八年,设大名府路安抚使,统北京、澶、怀、卫、德、博、滨、棣、通利、保顺军,与高阳关、真定、定州统称“河北四路”,为军事建制“帅司路”。本文讨论诗人籍贯及诗歌创作地点时取第二种,即以大名府为区划单位,来考述本地区的诗歌创作。
[3]元 脱脱等《宋史》[M]中华书局1978年版
[4] 参见傅蓉蓉《西昆体与宋型诗建构》[M]文汇出版社 2004年版
[5]文中诗歌均引自《全宋诗》[M]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 傅璇琮、许逸民等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7月至1998年12月出版
[6]清 永瑢、纪昀等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中华书局1965年版
[7]据孔凡礼《三苏年谱》[M]北京古籍出版社 2004年版
[8] 唐 李延寿《南史》[M]中华书局1965年版
[9]宋 张邦基《墨庄漫录》[M]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宋 庞元英《文昌杂录》[M]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 宋 赞宁《宋高僧传》[M]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2]清 和珅等修 《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二十二大名府“大安寺,在元城县东旧府城内,宋时建,东壁画真宗幸大名府时仪□□簿及扈从百官,首列冦莱公” [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3] 宋 李焘撰 清 黄以周等辑补《续资治通鉴长编·附拾补》[M]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14]汉 司马迁《史记》[M]中华书局 196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