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说就让他去,
我知道潮落之后一定有潮起,
有什么了不起。
虽然:
我想到,
遥远遥远的以后,
会不会有人知道我,
在这个寂寞的星球,
曾这样的活过。
但我知道:
遥远遥远的以后,
天长和地久的尽头,
应该没有人能抢走,
我永远的感动。
——五月天《一颗苹果》[19] (阿信词曲) 第四节 青春的主张——“漾”文化时代迈入新世纪,青年人对于自我有了更为清晰明确的认识,他们不再满足于默默接受、适应这个成人主宰的世界,开始尝试着用自己的力量,开创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在这样的背景下,“漾”文化应运而生。“漾”来自于英文中的“Young”,意指年轻人。所谓的“漾”文化就是专门针对青少年的青春流行文化,它通过小说、歌曲、电影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倡导一种勇于表达自我、表现自我的态度。
“漾”文化精神首先反映在了流行音乐创作上。这一时期,不论是港台还是大陆,都纷纷出现了各种不同风格的,表达专属于“漾”文化时代的青春主张的作品。其中,以周杰伦的作品最为得到青少年的欢迎。周杰伦将其本身所具有的我行我素的气质,在他的歌曲创作中表达的淋漓尽致:
在我地盘这你就得听我的,
把音乐收割用听觉找快乐,
开始在雕刻我个人的特色,
未来难预测坚持当下的选择。
——《我的地盘》[20] (方文山词,周杰伦曲)
除了宣扬自我个性的神圣不可侵犯外,周杰伦还勇敢的将他对于某些现象的看法写进歌曲中。如《外婆》[21] (周杰伦词曲)中借与小表妹之间的对话所表达的对于金曲奖失利的不满与失望:
(女)大人们根本不能体会,
表哥他的用心,
好像随他们高兴,
就可以彻底的否定。
(男)否定我的作品,
决定在于心情,
想坚持风格,
他们就觉得很欢乐。
没惊喜没有改变,
我已经听了三年,
我告诉外婆,
我没输不需要改变。
(女)表哥说不要觉得可惜,
这只是一场游戏。
如果说周杰伦的歌曲,局限于商业化市场化的操作,在取材以及表达上仍然有些隔靴搔痒的不痛快,那么那些借助着网络神奇的传播力量而迅速走红的网络歌曲,则真正达到了“嬉笑怒骂自由我”的境界。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这首灵感源自于高校自习室里占座、喧哗等不文明现象的《大学自习室》[22] 。一口浓重东北腔的演唱者以调侃的语气,给我们描绘了他上自习时找位子的“苦难”经历,歌曲风格诙谐有趣,很快就得到了众多高校学子的共鸣:
这时候走进一个漂亮的女孩她盯着我,
我的座位走了过来,
我的心里扑腾扑腾地开始乱跳,
她停在我面前说,
这个座我已经占了(liao)。
真是莫名其妙,
是不是她在搞笑,
可是她却在桌堂里变出一本书,
那书名没看清可是看清“占座”俩字儿。
我说妹子我眼瞅就毕业的人了,
对于你们这样占座还是无可奈何。 第三章 中国当代流行音乐中的青春心理保健与治疗
第一节 流行音乐的心理保健与治疗功能概述从广义上来说,音乐与人类的情感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音乐反映了情感的形态(例如外形或结构)。人类认识到显示在音乐中的流动、起伏或分解的模式,持续的或突然的紧张和坚定的模式。此外,我们也受到了这些模式的影响……我们容易受到音乐的影响,是因为音乐的形式已经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中。” [23] 正是基于这种“共同性”,音乐往往被视为是一种能够对个体心理健康产生保健与治疗功能的“良药”。对于这一点,两千多年前中外哲学家们就已经予以了认可。荀子曾在《乐论》中谈到:“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毕达哥拉斯也认为:“用音乐,用某些旋律、节奏治疗人的脾气和情欲,并回复内心能力的和谐……适当的享用音乐,可以大有助于人身健康。”[24] 而这其中,流行音乐对于个体心理,尤其是青春心理的保健与治疗作用又最为明显。
青少年是流行音乐的最主要的接受群体,他们伴随着流行音乐的节奏而成长。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流行歌曲已经成为了青少年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呼吸。它来自年轻人的灵魂,不仅组成了他们性格与生活的一部分,还反映了他们在某一人生特定时期对于现实社会未来理想的价值观。但除此之外,流行音乐还在青少年的社会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文化濡化(enculturation)”功能,[25] 引导着青少年个体的情绪、心情走向,使他们的情感得到诱发、宣泄,从而起到保健甚至治疗的作用。 第二节 流行音乐的青春心理保健功能青春期中,青少年在心理上往往会表现出一种与生理发育不同步的矛盾状态。一方面,他们因为身体迅速发育而强烈要求独立,而另一方面又因为心理发展的相对缓慢而保持了儿童似的依赖性。而流行音乐作为一种最受青少年偏爱的音乐形式,在歌曲的创作上本身就迎合了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因此与其他音乐形式相比,更容易为青少年所认可、所接受,也更容易对其情感的变化产生心理上的影响。
举例来说,对于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来说,青春心理的矛盾性决定了他们在情感交流上开放性与封闭性并存,一方面他们渴望与他人进行沟通,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或主张,而另一方面,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他们又不敢与他人沟通,羞于与他人沟通,害怕被别人了解。在这种情况下,流行音乐就成为了贴近他们心灵,为他们传递心声的“第二个声音”。正所谓“分享让痛苦减半,让快乐加倍”,流行音乐将青少年那些想说又不能说,或者根本不知道应该怎么说的内心最隐秘的感受,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出来,使青少年在心灵上一方面产生了一种“理解万岁”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又获得了一种心事得以畅快倾诉的轻松感。
此外,青少年在判读、理解流行音乐的过程中,也常常会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将其与自己的真实心境或情感体验相联系,在欣赏歌曲的同时辨认出了自己情感的某个方面,产生出一种“怎么和我的故事那么像”或“这就是我想要说的”的共鸣,从而在其中获得情绪的释放或者舒解。笔者曾对身边的十几位年龄在18到25岁之间的朋友进行过调查,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也不论是哪个年龄层次,都或多或少的喜欢通过流行音乐来抒发自己的情绪。快乐的时候想要放声歌唱,痛苦的时候也需要歌曲的陪伴。可以说,流行音乐对他们而言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存在。当然,根据年龄、性别、心境等多方面的不同,对于流行音乐类型的选择也是不同的。如同样是失恋,有的人就会选择前述的摇滚歌曲,通过那些疯狂激情的嘶喊,将心中难以言说的痛苦与悲伤释放,而更多的人则会选择类似张信哲的《别怕我伤心》[26] (李宗盛词曲)这样的歌曲,借对歌词的吟唱表达一种对于逝去爱情的不舍与痛苦,使原本苦闷的情绪在一种类似于“同病相怜”的认同感中得到弱化或释放。与此同时,与歌词相契合的哀伤幽怨的旋律,也对聆听者心中的消极情绪起到了宣泄的作用。虽然从表面上看,在消极的情绪中聆听这样一首忧伤的歌曲,会令他们心中的郁闷与苦涩更为浓重,但实际上,在聆听的过程中,内心的情绪由于找到了适当的宣泄出口,得到了充分的疏导,反而趋于和缓、趋于平静。 第三节 流行音乐的青春心理治疗功能所谓的音乐的治疗功能,美国国立音乐治疗协会(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usic Therapy)在其1997年出版的《音乐治疗如生涯(Music Therapy as a Career)》中给出的界定是:“把音乐的成就当成治疗的目标;令音乐达恢复(restoration)、保持(maintenance),及改进(improvement)个体心理及生理健康的作用,以使个体在行为上带来良好的(desirable)改变”。[27] 音乐之所以能够对个体的心理及生理健康产生恢复、保持及改进的三种作用,一方面是由音乐本身在物理学、生理学上的特性决定的,另一方面则是基于上述的音乐与人类情感的“共同性”而产生的一种“情绪决定认知”[28] 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