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培养学生的集体性思维品质”,就是在以班级为基础,在师生、生与生相互交往中探讨教材所提示的学习课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但问题恰恰在于学生是否能很好地把握自己的个体精神地位,如何强化自己的个体地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敏利的察觉力,果断地把握集体思维流变地机智。下面以笔者执教的《纪念刘和珍君》为例:
提出问题。我在谈到刘和珍的牺牲意义的时候,有的学生认为刘和珍不值得死;有的说值得死;还有的说很难说值不值得死,要看分析的角度。我敏锐地察觉了这一观念矛盾,把学生们地困惑披露在班级体之中,引发他们讨论,研究,这样就把集体性思维引向深入了。
分析问题。刘和珍的死因是什么?谁杀死她的?她的死对杀死她的人有什么意义?她的死对她自己有什么意义?她的死对国人有什么意义?她的死对猛士有什么意义?鲁迅是怎样评价她的死的?弄清楚这几个问题,学生就能全面了解刘和珍的死的意义了。
提出新课题。关于生死的意义,让学生查找资料阐述之。
很显然,上述问题不可能一个学生单独完成,只能靠集体思维,靠集体的智慧才能解决。在此教学过程中,笔者没有设任何关卡,没有设情境的圈子让学生往里钻,也没有对学生撒手不管,只与他们共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随着分析问题的结束不解自决),笔者与他们的关系完全是一种战略性协作伙伴关系。在此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自由、自觉的,他们的个体地位是独立的,完整的。
在集体性思维中,学生的个体精神并没有因他人的参与而消解,反而在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中被强化了,因为在集体性思维中,每一个思维是自由的,自觉的,积极的,主动的;每一个身心都是轻松的,愉悦的。因此,生态的语文课堂教学可以而且应该用集体性思维来塑造和建构。
3.以反思为魂,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平台。生态教育理念的核心与灵魂就是“以人为本”,确立人之所以为人的主体性,最终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完整的人,作为具有独特个性的主体的人,必须具有一定的反省意识,因为学生始终处在与他人的交往的生态系统中,如果学生没有自我反省意识,就应证了萨特所说的“他人即是地狱”,成了别人的奴隶——主体性也就无从谈起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方面获得知识,另一方面又被所学的知识所异化,正如马克思所说:“劳动作为一种异己的东西不依赖于他而在他之外存在着,并成为与他相对立的独立力量,以为着他贯注到对象之中去的生命作为敌对的和异己的力量同他对抗。”学习确实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一切知识最终都必须通过主体的建构活动才能得以完成,反思是建构主义的一个核心特征。所以,强化学生的自我反省意识,也就成了建构生态课堂的当务之急了。
“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人生,最大的失败就是败给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这些话语表明,认识自己对一个人是多么的重要呀!然而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学生有反思意识吗?有条件反思吗?有时间反思吗?在应试教学愈演愈烈的今天,灌输远比体验效果好。笔者曾在一所国家级师范性中学听了一节公开课,美其名曰“情境式教学”,听课的老师也异口同声地说:“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事后,我问了一位学生:“这一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他说不知道。不知道学习的收获,还算有主体地位吗?“智慧活动是人类活动的深层次结构。学会了对自己的智慧活动进行反思和有效的自我调节,是智慧成熟的标志,这样才能实现人对自己活动的主动监控。”(章建跃《数学教育心理学》)因此,在现代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强化学生的自我反省意识,让学生学会即时反思。只有如此,才能最终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自我反省才能使学生始终知道我是“我”。这是生态课堂的基础。
创新是时代的要求,创新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要求——没有创新,语文课堂教学就不会有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在生态的语文课堂中,学生要想自由地展示自己的个性,自觉地创造,必须具有反省意识。“创造本身是对原始和谐的破坏。”(马克思语)有“破”就有“立”,自我反省的过程其实也是自我创新的过程,自我完善的过程。人类反省了自己的眼睛于是发明了望远镜和显微镜,人类反省了自己的耳朵于是发明了电话,人类反省了脚于是发明了汽车和飞机。自我反省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否定自我,更新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具有自我反思意识难道不是生态系统对每一个成员的基本要求吗?——反思个体之于整个生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3]李森.新课程呼唤课堂的生态平衡与优化[J].网络科技时代,2008,(3)
[4]蔡明,闵振宇等.语文人心中的伊甸园[J].中学语文教学,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