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既主张珍惜生命,延年益寿,又主张达观地面对死亡。天地万物都有生死,人也不例外。因此,出生入死都是自然变化,人应当超越对生的贪恋和对死亡的恐惧,顺应大化,生死自然,体道无为,身虽死而“道”仍存,才算真正的长寿,即“死而不亡者寿。”[2]198
2、知人自知的人性智慧
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悦纳自我,具备良好的自我调控能力,从而具有积极的自我体验是保持心理和谐的重要方法。老子主张人需要有知人之智,更强调人贵有自知之明。在老子看来,“知人”、“胜人”非常重要,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有智慧,能够战胜他人的人有力,但是“自知”、“自胜”更加重要。了解自己、正确评价自我的的人很高明,能够战胜困难、战胜自我的才算刚强。即“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2]198两者辨证统一、相辅相成。老子提倡“知不知”,反对一知半解,强不知以为知,“不知知”。
老子深知人性弊病,对“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和形象的嘲讽。“自见”指只看见自己、关注自己,自认为有见地而喜好表现;“自是”指只肯定自我的存在,只认为自己是对的;“自伐”指掠取功绩荣誉,只看到自我的价值,漠视别人的价值;“自矜”指只把自己看作唯一可以依靠、信任和崇拜的对象。老子提出一个譬喻,踮起脚跟是站不牢的;跨步前进是走不远的。自逞已见的反而不得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不得彰显;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我矜持的不得长久。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说是剩饭赘瘤,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而是反其道行之。“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2]154真正有道德的人认识自己而不重自我表现,合理自爱而不自我尊贵,“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2]331
当然,能够做到既自知又知人的人寥寥无几。老子本人就有不被人理解的痛楚,真正理解他的思想的内在价值者非常少,践行其思想者更少。其中的主要原因是老子作为得道之人,其思想过于深刻而理想化,形成与众人的巨大差异。老子对此非常清楚,他说,“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2]140老子以正话反说的方式表明自己与纵情声色货利的众人在价值观和生活态度上的疏离和相异之处。
3、虚静无执的超然境界
老子认为,万物的根源是“虚”、“静”两种状态。“虚”是道的本体,“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2]71“道”空虚无形,但并非一无所有,而是无穷无尽、永不枯竭,它是万事万物的宗主,是宇宙天地存在和发展变化必须依赖的力量。“静”是“虚”的体现,“静”并非木然不动,裹足不前,而是静中有动,动中寓静,在“静”的境界中再孕新生命。由天道而人道,由自然而社会,“虚”是心智作用的消解,形容不带成见、心灵空明的状态。“虚”、“静”“形容原本是空明宁静的状态,只因私欲的活动与外界的扰动,而使得心灵闭塞不安,所以必须时时做‘致虚’、‘守静’的工夫,以恢复心灵的清明”,[2]124即“致虚极,守静笃。”静的反面是急躁、烦扰,老子认为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清静克服扰动,寒冷克服暑热,清静无为才能统治天下。“‘虚静’的生活,蕴涵着心灵保持凝聚含藏的状态。唯有这种心灵才能培养出高远的心志与真朴的气质,也唯有这种心灵,才能导引出深厚的创造能量。”[2]124老子认为,不论什么事都应适可即止,一个完美的人格,不在外形上表露,而体现为内在生命的含藏内收,和光同尘,“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2]241
可见,“致虚守静”意味着心灵空明宁静、“专气致柔”、“涤除玄览”如婴儿之未孩,从而清除杂念,摒除妄见,返自观照内心的本明;“致虚守静”意味着尊重自然规律,学会适当放弃,不要一味执着,没有执着就不会有失去的痛苦。
三、个体对外心理和谐
外部心理和谐包含人际心理和谐和人事心理和谐,指个体能够得体地对待人和处理事情、事件、事物的关系以及人际关系,促使人事关系、人际关系协调而不失调。
1、少私寡欲的调适之道
少私寡欲是道法自然、贵身思想的必然要求,也是老子处理人际关系、人事关系的基本调适之道。老子反对禁欲,因为人生在世,有声色货利等欲望是自然而正常的。但如果对此过分追求、贪得无厌,就会引发心理失衡,不但无益于生命,反而伤生害性,破坏人际和谐和社会安宁。老子认为,色欲伤目,声欲伤耳,味欲伤口,情欲伤心,物欲伤身,进而主张“少私寡欲”。“少私”即人应效法天地之无私,天地之所以天长地久,以其“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2]106“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2]87人顺应自然而生存,减少私心,反而能保全自身,长久生存。老子讲“寡欲”(或“无欲”),并非抑制高尚欲望或正常的生理欲望,而是节制、减少不合理的、不正当的或过分的物欲、感官享乐之欲,以免心为物役,身为物累。在老子看来,最大的祸患莫过于不知足,最大的罪过莫过于贪得无厌。欲望有度,才能使自己长久生存。
如何才能少私寡欲,首先要“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2]71;其次,要尚俭崇啬。凡是属于基本条件之外的“甚”、“奢”、“泰”等贪欲都是需要摒弃的。这里的“俭”指节俭、俭朴,既包含行为上珍惜劳动成果,又包含观念上崇尚生活俭朴简约,是老子“持而保之”,用来实现社会理想的三宝之一。
2、柔弱、处下、不争的高超艺术
柔弱、处下、不争是老子处理人际、人事关系的基本主张和高超艺术。柔弱不是衰弱和懦弱,而是一种富有生命力的状态,形容“道”在创生万物辅助万物时,万物并无压力感,而是自然而然地发生和成长。老子从现实经验世界出发,认为坚强的东西是属于死亡的一类,因它失去了生机;柔弱的东西属于生长的一类,因它充满着生机,人与草木皆如此。因此,“柔弱胜刚强”,[2]205“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2]305可见柔弱还含有无比坚韧不克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