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文化研究 > 《道德经》中的心理和谐思想探析
《道德经》中的心理和谐思想探析
来源:互联网 qikanw | 张延华 李厚刚
【分  类】 文化研究
【关 键 词】 道德经 心理和谐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内容摘要: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经典著作的《道德经》是一种充满了心理学意义的文化,蕴涵着丰富的心理和谐思想。它提出了道法自然,贵身重生,自知知人,虚静无执,少私寡欲,柔弱不争,相反相成等宝贵思想,对于促进个体内部心理和谐、人际和谐、人事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道德经 心理和谐

  Abstract: As a traditional classic of China, the“ Tao Te Ching” can play a special role in psychology for it contains a wealth of psychological harmonious thoughts,such as “doing nothing against nature”and“cherish life”and“restoring to purity and simplicity”, etc. This paper analyzes several aspects of the“ Tao Te Ching”to help people main psychological harmony.

  Key words: Tao Te Ching psychological harmony

  如何维持心理和谐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课题。心理不和谐是人生苦恼的根源之一,同时也必将对家庭和社会产生消极影响。老子以及在其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道家思想作为中华文化内核,博大精深,是一种充满了独特智慧和价值取向、具有心理学意义的文化。它不仅曾为历史上的国人提供了安身立命的心灵甘泉和精神慰藉,也为现代人类的心理和谐提供了诸多宝贵启示。

  心理和谐是心理以及直接影响心理的各要素之间的协调统一、相对稳定的关系,其表现一是个体内部心理和谐,二是人际心理和谐,三是人事心理和谐。[1]从主客体角度来讲,心理和谐可分为个体内部心理和谐和个体对外心理和谐(即人际心理和谐与人事心理和谐)。尽管心理和谐是现代心理学意义上的内容,《道德经》[2]中也没有明确提出心理和谐的概念,但其中富含大量心理和谐思想。诚如刘怀元所说,“老子的和谐文化思想是指导人们驱除烦恼、洞察世事的人生真谛。超脱世俗功名利禄羁绊,使迷失的本来、障迷的自性获得真知真觉的大智慧。”[3]老子的“道法自然”、“贵身”、“知人自知”、“无为而无不为”、“柔弱无争”、“致虚守静”、“少私寡欲”等重要思想,贯穿二千多年时空,业已融合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思想精髓,能够帮助当下的我们以独特的智慧应对复杂矛盾、缓解身心压力,从根本上保持自我心理平衡,成为一个身心和谐、心理健康的人。

  一、“道法自然”的根本法则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之精髓所在,是道家区别于儒、墨、名、法等诸家的内在特质。老子认为,天地之间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2]163它们都是自然存在的。如何使四者有机统一,老子提出,天、地、人的存在与发展各以贯注其中的道为根本,并归于统一的法则。人取法大地,大地取法天,天则取法“道”,以道为运行法则,而道纯任自然。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163此处“自然”并非客观存在的自然界,而是不加强制力量而顺任自然的状态,《道德经》多处提到“自然”,都指本来如是,原来如此,“自然而然”。老子提出“自然”的观念,“目的在于消解外界力量的阻碍,排除外在力量的干扰,主张任何事物都应该顺任它本身所具有的可能趋向去发展”,[2]31因此老子的哲学可称为自然哲学,是建立在自然主义基础之上并以自然主义为其基本价值导向和价值目标的。

  “域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2]163人既然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活动就要受到自然规律和自然过程的支配与控制,人就应该尊重、遵循自然界的规律,依凭自然的天性行动。人又是社会的一部分,应该保育和涵养人自身中的自然本性,使得每个人都能依照自己的禀赋去发展,并使不同的意愿相互协调,此时“自然”的写状是“无为”。陈鼓应认为,“‘自然’、‘无为’这两个名词可说是二而一的”,[2]31“无为”是指顺其自然而不加人为,并非不作为,而是不要不必要的作为,更不要强作妄为。“‘自然无为’是意指顺任事物自身的状况去自由发展,而不以外在的强制力量去约束它。”[2]13“道常无为而无不为”,[2]209道永远顺任自然而无所作为,却又没有什么事情不是它所作为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道法自然”提供了维持心理和谐的根本法则。当人怀抱原始天然的素朴本性净化自己的灵魂与人格,“自然而然”地保育和涵养人自身中的自然本性,他才能依照自己的禀赋充分发展,以纯净无杂的状态立身处世、待人接物,从而实现个体内部心理和谐和对外心理和谐。“道法自然”的根本法则主要体现在贵身重生的终极关怀、知人自知的人性智慧、虚静无执的超然境界、少私寡欲的调适之道、柔弱、处下、不争的高超艺术、相反相成的辨证思维等方面。

  二、个体内部心理和谐

  个体内部心理和谐是指构成心理内部的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各个成分之间的协调统一。人的内部心理是否和谐往往取决于个体理智、情感、意志和欲望的矛盾如何解决。

  1、贵身重生的终极关怀

  老子认为生命宝贵而不可替代,应尊生贵身,而非沉迷于身外之物而伤生害性。首先,老子从“贵身”的角度出发,认为生命远贵于名利荣辱,如果名利损害人的生命,宁肯抛弃名利也要保全生命,否则,为了名利而丧生就是舍本逐末。人应顺应自然之道,清静寡欲,宠辱不惊。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见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长久。过分的爱名利就必定要付出重大的耗费;过于积敛财富,必定会遭致更为惨重的损失。老子进而认为,只有珍重自身生命的人,才能珍重天下人的生命,才能受天下之重寄,而为万民所托命。其次,老子反对“生生之厚”,反对声色货利的纵欲生活,以奢侈的生活方式营养自己,而是恪守“道”的原则,清静无为。人始出于世而生,最终入于地而死。长寿者十之有三,短命而亡者十之有三,本来可以活得更长久自己却自寻死路者十之有三,这是因为他们酒肉餍饱,奢侈淫佚,奉养过度,糟蹋了生命。

  正因为主张身贵,老子是坚决反对战争的。战争是人类最愚昧、最残酷的行为,老子深知战争之惨烈,“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2]188认为兵戈是不祥的东西,人所怨恶。武力横行,总将自食其果,武力暴兴,必将自取灭亡。万不得已才使用它,最好淡然处之,胜利了不要自鸣得意。如果自以为了不起,那就是喜欢杀人。凡是喜欢杀人的人,就不可能得志于天下。战争中杀人众多,要用哀痛的心情参加,打了胜仗,也要以丧礼的仪式去对待战死的人。老子此处尖锐抨击了尚武主义和好战主义,同时也强烈呼吁世人以人为本,珍爱生命,体现了对生命的无比关注。老子的“贵身”思想,“对于唤起人类主体意识的觉醒,发现人类自身的生命价值,认识和谐平静生活的可贵,以及抵御功名利禄思想的侵袭,激励人们做自己心灵和命运的主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工程设计与研究《工程设计与研究》
《工程设计与研究》创刊于1973年,由长沙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主管主办,本报涉及专业广,内容丰富,开设有采选工程、重有色冶炼工艺与设备、电气工程与过程自动化、工业...
海南医学院学报《海南医学院学报》
《海南医学院学报》(月刊)创刊于1995年,由海南医学院主办。 《海南医学院学报》宗旨是报道海南医学院及海南省的科研、教学的新成果、新进展。临床医疗工作中的新技...
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是一份由上海市公安局主管、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主办的以探讨和研究新形势下公安理论与公安工作为主的综合性期刊,主编由上海公安...
邯郸学院学报《邯郸学院学报》
《邯郸学院学报》杂志,于1991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3-1365/Z,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语言文...
新疆预防医学《新疆预防医学》
《新疆预防医学杂志》创刊于1982年,邮发代号:58-128,经国家新闻出版署颁证批准,由自治区卫生厅主管,自治区地方病疾控中心主办,中华预防医学杂志社出版发行的一本综合...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杂志之家主要从事期刊订阅及增值电信业务中的信息服务业务(互联网信息服务),并非《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官方网站。订阅投稿请联系杂志社。电话:010-62115986,地址:...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