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文化研究 > 龚自珍的尊史说
龚自珍的尊史说
来源:互联网 qikanw | 黄开国
【分  类】 文化研究
【关 键 词】 龚自珍 尊史 宾宾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提 要] 经为史之宗子,是龚自珍思想的著名观念。这一观念的理论前提是尊史说,尊史说是他经史关系论的基石,必须明确尊史说,才能了解龚自珍的经史论。龚自珍的尊史说有前后期的不同,前期表现为治学合一论,后期则提出了史无所不包之说,宾宾说则是尊史说的另一体现。龚自珍的尊史说是对一直以来的史不如经的传统看法的颠覆。

  [关键词] 龚自珍 尊史 宾宾

  自隋代以后,四部分类法成为中国目录分类的定式。经史子集既是著作之间类的区分,也是地位高下的排列,这不仅得到统治阶层的认可,也是整个士林的通行观念。不要说是正统的经学家就是一般的文人士子都认为,经具有凌驾于其他三部之上的地位,这几乎是思想文化界的通识。凡是经学家尤其是今文经学家,都以此作为其经学思想的基本点。龚自珍则一反传统的观念,提出经为史之宗子,不是以经高于史,而是以史包经,将经置于史的范围,而不是凌驾于史之上。而尊史说则是理论前提,他的尊史之说在前期表现为治学合一论,后期则提出了史无所不包之说。

  一、治学合一论

  治学合一论见于《乙丙之际箸议第六》(又题《治学》)。该文开首就说:

  自周而上,一代之治,即一代之学也;一代之学,皆一代王者开之也。[1]

  龚自珍以为,周代以前学与治是合一的,而不是分裂的,名虽为二,实却为一,治与学皆由一代王者所开。所以,他的《治学》不是讲研治学问的问题,而是论说治与学的合一。而治学合一本于一代开国之王:

  有天下,更正朔,与天下相见,谓之王。佐王者,谓之宰。天下不可以口耳喻也,载之文字,谓之法,即谓之书,谓之礼,其事谓之史。职以其法载之文字而宣之士民者,谓之太史,谓之卿大夫。天下听从其言语者,称为本朝、奉租税焉者,谓之民。民之识立法之意者,谓之士。士能推阐本朝之法意以相戒语者,谓之师儒。王之子孙大宗继为王者,谓之后王。后王之世之听言语奉租税者,谓之后王之民。王、若宰、若大夫、若民相与以有成者,谓之治,谓之道。若士、若师儒法则先王、先冢宰之书从相讲究者,谓之学。师懦所谓学有载之文者,亦谓之书。是道也,是学也,是治也,则一而已矣。[2]

  这里的“有天下,更正朔,与天下相见,谓之王”,是指开国之君。龚自珍以为有一代开国之君,才有其辅佐大臣,及其新一代的治天下之法,而书、礼、史,都是治天下之法的体现,太史、卿大夫则将一代治法传播、贯彻到民众。所谓治、所谓道,不过是由王、宰、大夫、民一起“相与以有成者”,而知晓立法之意的士,与士中能推阐法意的师儒,对一代之治的讲求,就是所谓学。因而,不仅治与学合一,而且与道也是合一的。由于一代之治与一代之学皆由一代之王开之,所以治学合一也就是君师合一。龚自珍后来在《对策》中也说:“君与师之统不分,士与民之薮不分,学与治之术不分,此所闻于经者也。” [3]《对策》虽然著于龚自珍38岁时,但是,这里所引的语言,反映的却是早年的治学合一之说。治学合一既是龚自珍所认为的三代以上景象,也是他对学的理想化。说明龚自珍所说的学,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学,它不是学究所研讨的书本之学,也不是无关国计民生之学,而是与社会的治理、民生的疾苦等密不可分的联系在一起的,是可以运用于现实社会生活的。离开现实社会的政治民生,就无所谓学。学“必以诵本朝之法,读本朝之书为率。” [4]很显然,龚自珍所说的这种治学合一的学,与乾嘉汉学的文字训诂之学完全是异趣的,带有关注当前社会问题的现实意义。

  龚自珍的治学合一论,最重视师儒的作用。他认为,一代之治或一代之学皆由师儒得以保存,师儒之学皆出于一,其流传却由一变百,至春秋战国而形成诸子百家,百家之学不同,但皆出于王官:

  师儒之替也,源一而流百焉,其书又百其流焉,其言又百其书焉。各守所闻,各欲措之当世之君民,则政教之末失也。虽然,亦皆出于其本朝之先王。是故司徒之官之后为儒,史官之后为道家老子氏,清庙之官之后为墨翟氏,行人之官之后为纵横鬼谷子氏,礼官之后为名家邓析子氏、公孙龙氏,理官之后为法家申氏、韩氏。世之盛也,登于其朝,而习其揖让,闻其钟鼓,行于其野,经于其庠序,而肄其豆笾,契其文字。处则为占毕弦诵,而出则为条教号令,在野则熟其祖宗之遗事,在朝则效忠于其子孙。夫是以齐民不敢与师儒齿,而国家甚赖有土。[5]

  这里的儒家出于司徒之官等说,全是沿袭《汉书·艺文志》的说法。[6]但是,诸子为什么出于王官,《汉书·艺文志》未回答这个问题,而龚自珍则从治学合一论解答了这个问题,认为一定的学术总是与某一职官及其相应的政教相联系。这一诸子出于王官说,通过对历史的考察,强调学与治的本不可分,为的是反对学与道术的分裂。但是,社会发展到衰世,学与治的合一将不可避免的被打破:

  及其衰也,在朝者自昧其祖宗之遗法,而在庠序者犹得据所肄习以为言,抱残守缺,纂一家之旨,犹足以保一邦、善一国。孔子曰:“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又曰:“吾不复梦见周公。”至于夏礼商礼,取识遗忘而已。以孔子之为儒而不高语前哲王,恐蔑本朝见干戾也。至于周及前汉,皆取前代之德功艺术,立一官以世之,或为立师,自《易》、《书》大训杂家言,下及造车、为陶、医、卜、星、祝、仓、庾之属,使各食其姓之业,业修其旧。此虽盛天子之用心,然一代之大训不在此也。[7]

  衰世之学的特点是昧其祖宗之遗法,抱残守缺,而不能与治、道合一。所以,后来的师儒虽然有其学,但是,其学却与治、道分立,不仅于治毫无所助,而且于治法、治道无所了解:“重于其君,君所以便民者则不知也;重于其民,民所以事君者则不知也。……由是士则别有士之渊薮者,儒则别有儒之林囿者,昧王霸之殊统,文质之异尚。其惑也,则且援古以刺今,嚣然有声气矣。是故道德不一,风教不同,王治不下究,民隐不上达,国有养士之赀,士无报国之日,殆夫!殆夫!”[8]学与治、道的分立是衰世的特点,而这一分立又加剧了社会的衰败。

  治学合一论赞美三代以上,批判后世治与学的分立,所针对的是清代思想文化界学与治的分立,目的是要当时的师儒们改变那种“生不荷耰锄,长不习吏事,故书雅记,十窥三四,昭代功德,膛目末睹,上不与君处,下不与民处” [9]的状况,将学与治结合起来,使学能够成为有助于国计民生的学问。这既是对乾嘉汉学不关心国计民生的批评,也是儒家经世致用的传统观念在龚自珍身上的反映。

  治学合一论所说的学,从事实的角度被称之为“史”,所谓“其事谓之史”,因而,学与史是同义的,治学合一也就是史与治的合一。但是,早年的龚自珍对史的重视还没有达到晚年的程度,而且是有异说的。如他的《乙丙之际塾议第十七》,就将三代立言,分为史氏之世言、群史之世言与公卿、师保、大臣之世言,并以为“群史之法,颇隶太史氏,不见述于孔氏。孔氏上承尧典,下因鲁史,修《春秋》,大书日食三十又六事,储万世之历,不言凶灾。”[10]从此可知,龚自珍在这里所说的史与治学合一的史是不同的,治学合一的史是包括公卿、师保、大臣之世言,而这里所说的史则是与公卿、师保、大臣之世言并列的,同时,史分太史与群史,从“言凶,言祥,言天道,或譣,或否,群史之世言也”可见,群史相当于古代的祝、卜、巫之类,而从群史之法不见述于孔子来看,龚自珍以为群史之世言与孔子的思想是不同的,群史之世言据日食天象历法言吉凶,孔子所修的《春秋》虽然记载日食36次,却无吉凶之说。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创刊于1987年,是由河北体育学院主办、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体育学术刊物,双月刊,96页,国际标准开本,刊号:ISSN1008-3596CN...
电子器件《电子器件》
《电子器件》(双月刊)创刊于1978年,由东南大学主办。本刊主要向国内外介绍有关电子学科领域的新理论、新思想、新技术和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
科技文献信息管理《科技文献信息管理》
《科技文献信息管理》(季刊)创刊于1986年,由西安石油大学、全国石油高等院校图书馆协会和陕西省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以繁荣高校图书情报专业理论...
建筑科技《建筑科技》
《建筑科技》杂志,于2017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31-2135/TU,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设备与工艺...
现代实用医学《现代实用医学》
《现代实用医学》杂志,于1994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33-1268/R,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临床研...
黑龙江财会《黑龙江财会》
《黑龙江财会》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贯彻国家财会法规,普及财会知识,交流工作经验,面向基层,为全省财会工作和财会人员服务。 《黑龙江财会》杂志现已停刊,具体复刊...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