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结语
由于原诗是一首初唐体诗,且诗中运用了典型的中国诗歌语言与技巧,再加上一些词语所传达的意境和蕴含的文化典故,使之不易被译成英文诗歌,导致译文只是做到使人“知之”已非易事,更别说创造出使人“好之”或“乐之”的译诗了。因为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更确切地说,是文化转换。文化的共性使转换成为可能,文化的个性决定转换不可能完美。文化的个性形成文化差异的鸿沟,译者的使命就是架设跨越鸿沟的桥梁。而认知图式正是支撑该桥梁的支点。译者的译文应有益于激活读者的已有图式,并且为读者建立相关的认知图式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学习源语的文化知识,真正地作一个文化交流与传递的使者。《葬花吟》三种英译风格各异,相比之下在:杨译注重内容的忠实,追求形式,用词准确,多采用直译;霍译更注重音形的追求,多采用意译,有时不免会因音形害意,但总体上并不脱离原作,读来朗朗上口;许译则注重音美、形美的同时,多处采用增词译法以再现原诗的意境之美,可谓传神之作。总之是各有千秋,均堪称佳作。
然而,在比较了鲁迅《无题》(惯于长夜过春时)的几种英译之后,许渊冲先生说:‘不少人认为中诗英译,应该是英美汉学家的事,因为他们的英语表达力更强;但是外国学者对中文的理解却可能不如中国学者,所以最好是中外学者合译。但是就这首诗的译文而论,外国学者翻译的和中外合作的译文,读起来却都不如一个中国译者的译文,这就说明翻译的关键在于译者的理解力。译者对汉诗的理解越深,运用英语的能力又能表达自己的思想,那就可能译得比英美译者、甚至比中外学者合译的作品更好。一般说来,翻译中国诗词,中国译者的理解力比外国译者强,因此,只要能用外语表达自己的思想(相对而言,这点比理解中文诗词更为容易),译文就有可能达到比外国译者更高的水平。’”( 2006: 53.)许先生的这段话中提到的理解力实际上就相当于本文所说的认知图式,其中“译者对汉诗的理解越深,运用英语的能力又能表达自己的思想,那就可能译得比英美译者、甚至比中外学者合译的作品更好。”说的也就是中国译者具备大量丰富的认知图式可供激活从而帮助他们正确理解原诗,然后才有可能创造出成功的译诗。而通过本文的实例举证,笔者认为,不论是形式意义、语义内容还是文化价值、文采底蕴,杨译与许译均略胜于霍译。
Bibliography: Bartlett, f.c. Remembering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32. Cook, Guy. Discourse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David Hawkes. The Story of the Stone [M]. London: Penguin Group Ltd, 1980. Yang Xianyi and Gladys Yang.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2003. 曹雪芹,红楼梦 [M]. 长沙:岳麓书社,1987. 戴炜栋,陈宏薇,新编汉英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刘明东,图式在翻译过程中的运用[J].外语教学,2002,(6):56. 彭保良,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翻译中词义的确定[J],中国翻译,1998(1). 张智中,许渊冲与翻译艺术[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1] 采用的是Yang Xianyi and Gladys Yang译著A Dream of Red Mansions中的译文。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编辑QQ
编辑联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