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生命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一个突出而敏感的问题,当前大学生自杀等恶性事件频发,凸显了大学生生命意识的薄弱和高校生命教育的欠缺。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工作。作为中华文明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老子有着独特而深邃的生命观,对于当下大学生生命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本土借鉴意义。
关键词:老子 道德经 大学生 生命教育
作为中华文明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老子有着独特而深邃的生命观。老子的生命观是以如何实现生命的安顿为理论和实践之旨归的生命哲学。生命和存在,特别是人的生命和人的存在是老子关注的核心问题。老子思想最基本的动机在于如何在剧变的社会中找到一个不变的“常”或者“道”,以作为人生的立足点,从而安顿身心,稳定社会。徐复观精辟地指出,“老学的动机和目的,并不在于宇宙论的建立,而依然是由人生的要求逐步向上推求,推求到作为宇宙根源的处所,以作为人生安顿之地。因此,道家的宇宙论,可以说是他的人生哲学副产物。它不仅要在鱼龙混杂根源的地方来发现人的根源,而且要在宇宙根源的地方来决定人生和自己根源相应的生活态度,以取得人生的安全立足点。所以道家的宇宙论,实即道家的人性论。”[1]287-288作为老子思想的承载者,《道德经》[2]充分体现了老子充满智慧的生命观,对于当下大学生生命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本土借鉴意义。本文拟对老子的生命观作初步梳理和分析,并就其中对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启示发表一己看法,希望能够弥补目前研究之不足,并对当前高校生命教育工作有所启示。
一、老子之生命观
1、道生德成的生命本源
老子将宇宙、包括人在内的万物根源归结为“道”。道是自然界中最初的发动者,被视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宗)”,它先于天地万物而存在,但又是天地万物的本根,蕴涵着无穷的生命力。《道德经》开篇即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2]53万物创生的过程是道由无形无质演变为有形有质的活动过程,“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2]223。”浑沦不分的“道”禀赋阴阳两气向下落实,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从中产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2]232基于对自然界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强烈的神秘主义直觉,老子提出人源于“道”而非“天”或“天命”,是对宇宙、人生独到的悟解和深刻的体察,是对当时中华文明视“天”为宇宙本源和绝对权威的有神论的根本否定和质的超越。先秦诸子多把天看作世界的主宰,并赋予天以人格和宗教方面的涵义,“天”成为具有至高无上的神性的“天神”。这种人格化的主宰者式的天神观,是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做为一个勇敢的批判者,老子具备了同时代及此后诸多思想家所不具备的睿智和胆识,其伟大之处在于否定了以居于权威地位的人格化的天神为基础的宗教神学本体论和宇宙观,发展了无神论的思想体系,把中国古代本体论与宇宙论的理论探讨推进到一个更高的阶段,是人类认识史上一大进步。
“道”生成万物后,又内在于万物,成为万物各自的本性,老子称之为“德”,“德”畜养万物,使万物生长繁衍,成熟结果,使其受到抚养、保护。“‘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2]261万物的尊道贵德,是对自然界的规律的依据与运用,并非另有主宰者加以命令与安排,老子认为这种现象是自然无为的状态,所以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2]261人取法大地,大地取法天,天则取法道,而道纯任自然。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163人应该怀抱原始天然的素朴本性净化自己的灵魂与人格,“自然而然”地保育和涵养人自身中的自然本性,使得每个人都能依照自己的禀赋去发展,并以纯净无杂的状态立身处世、待人接物,使不同的意愿相互协调,从而实现个体身心和谐,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2、重人贵生的终极关怀
人的生命是迄今为止生命体演化的最高也是最完美的形态,自然生命的存在是其它一切人生价值形成的前提和基础。老子认为人的生命宝贵而不可替代,在人所追求的一切价值中生命价值是第一位的,人应当珍惜生命,敬畏生命。
在老子看来,生命远贵于名利荣辱。功名利禄等本质上乃身外之物,过分的爱名利就必定要付出重大的耗费;过于积敛财富,必定会遭致更为惨重的损失。如果名利损害人的生命,宁肯抛弃名利也要保全生命,为了名利而丧生是舍本逐末、伤生害性。“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2]239因此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见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生命长久。老子进而认为,只有珍重自身生命的人,才能珍重天下人的生命,才能受天下之重寄,而为万民所托命。
因为深知生命之宝贵,老子坚决反对战争。他认为战争是人类最愚昧、最残酷的行为,老子深知战争之惨烈,“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2]188兵戈是“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2]191人所怨恶。武力横行,总将自食其果,武力暴兴,必将自取灭亡,万不得已才使用战争,最好淡然处之,胜利了不要自鸣得意。如果自以为了不起,那就是喜欢杀人。凡是喜欢杀人的人,就不可能得志于天下。战争中杀人众多,要用哀痛的心情参加,打了胜仗,也要以丧礼的仪式去对待战死的人。因此有道之人用兵谨慎,“有道者不处”,[2]191“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2]188老子向往的社会是“虽有甲兵,无所陈之。”[2]357此处老子尖锐抨击了尚武主义和好战主义,同时也强烈呼吁世人以人为本,珍爱生命,体现了对生命的无比关注,对和平的热切期望。老子的“重人贵生”思想,“对于唤起人类主体意识的觉醒,发现人类自身的生命价值,认识和谐平静生活的可贵,以及抵御功名利禄思想的侵袭,激励人们做自己心灵和命运的主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163
3、无知无欲的价值取向
无知寡欲是“重人贵生”思想的必然要求,也是老子所欣赏的理想生活方式。人因其有“心”而有“知”的作用,有“身”的耳目口鼻等而有“欲”的要求,身乃欲的根源,这是符合人性的正常现象,但老子认为,人有知便有成见,有成见便实而不虚;人有欲,便有追逐,有追逐便陷于危险,“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2]106在老子看来,最大的祸患莫过于不知足,最大的罪过莫过于贪得无厌。欲望有度,才能使自己长久生存。个体如果对“知”与“欲”过分追求、贪得无厌,就会身心失衡,不但无益生命,反而伤生害性,破坏人际和谐与社会安宁。人始出于世而生,最终入于地而死。长寿者十之有三,短命而亡者十之有三,本来可以活得更长久自己却自寻死路者十之有三,这是因为他们酒肉餍饱,奢侈淫佚,奉养过度,糟蹋了生命。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编辑QQ
编辑联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