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夏天来临,艳阳高照时,孩子们就会趁着大人们午休偷偷溜出家门,呼朋引伴,一个个扑通扑通跳入水中,如同一只只小鸭子似的,可欢快了——游泳的,打水仗的,捉迷藏的。胆子大、水性好的在深水里玩;年纪小、水性差的在浅滩处闹,真是各得其所啊。
冬天了,河面结上了厚厚一层冰,放学后、节假日总会有一群群的孩子来到这里滑冰,两三个一撮,五六个一伙,打着、闹着、滑着,跌倒了,爬起来,爬起来又跌倒了,风雪中,不时传来阵阵欢声笑语。
春秋两季,孩子们少了,野鸭子多了,这时候,也是小鱼儿最多最肥的季节,这些野鸭子啊可知情了,他们扑棱扑棱来到这里,一大群、一大群的。一会儿钻入水下,一会儿又浮上水面,吃饱了,喝足了,玩够了,便又扑棱棱披着夕阳的余晖飞走了。
后来,村里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家户户都承包了田地,分到了牲口,真正做了土地的主人。久旱逢甘霖,政策暖人心!一九七八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遍了城市农村,吹遍了千家万户。人们不再讲阶级斗争的事了,爷爷的地主帽子也被摘掉了,人们之间平等了、社会改革了、国家开放了、人民自由了,工厂活跃了,土地增收了,商业流通了,政通人和了,百废待兴了。
也就是在这年头,家家户户建起了新瓦房,买到了电视机,自行车等,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外面的世界,逢年过节了,一家人围坐一起,一边拉着家常一边看着精彩节目,真是其乐融融啊。出门的时候,可以骑着自行车,原来步行一小时的路程现在只需二十多分钟。交通工具的改善,不仅仅为出行的人们带来了方便,更重要的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你看,不是吗?一个车子两个框,地里的出产很便捷的带到集市上转眼功夫就可换回一大把钞票的。
记得我第二次进城时和爸爸一起去的,距第一回大约五六年之久,也是看望我的姑奶奶去的,听说是搬进了新家——县福利院。这天,阳光明媚,早晨我们骑了自行车出发了。沙路,河谷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道道宽阔的桥梁,路面平整了,加宽了。沿途杨柳依依,阳光斜射过来,透过浓密的枝叶在公路上投下点点斑驳的光影。大、小汽车来来往往,自行车子络绎不绝,偶尔还有摩托车疾驰而去。路两边是农民们的责任田,一畦畦,一块块,有小麦、豌豆、油菜,有玉米、高粱、洋芋,绿的碧绿、紫的靛紫、黄的金黄,长势可喜人了。人们行进在林荫道上,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享受着田园风光,好自在,好愉悦的感觉!
不到一小时的功夫我们就到家了。这是一新落成的院落,布局合理,整洁,宽敞,优雅。走进大门,一条绿荫长廊一贯到底,东、西各有一排,正北方向有两排,都是青一色的白墙红瓦房屋,门前有花园,每排有一二十间,每间二十平米大小,窗明几净,光线很好,正北方向的两排房屋尤为大气、美观、舒适,是最理想的居住地了。初升的太阳早早就能照到屋内。一人一间,其间陈设整齐划一,一门一窗,一床一柜,一被一毯,一桌一椅,一壶一瓶(水壶、暖水瓶)。我姑奶奶就住在这里,瘦弱的身材,苍白的头发,刀刻的皱纹,分明到风烛残年的岁月了,她见到我们父子,可激动了,第一句话就是:“党把我们太好了,我们可有好日子过了!”说着,老泪纵横,如断了线的珍珠般顺着脸颊滚落了下来,老人家分明是在忆苦思甜了——真的,凡是象姑奶奶、爷爷、奶奶这一辈老人,他们是最有力的见证者,是最有发言权的一辈啊!他们从清朝末年走来,途径民国,解放初期的大生产、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再到改革开放。漫漫人生路,几度风雨几度春秋!党的政策确实好啊!它如同这东升的太阳,光芒万丈,惠及到了每一处角落!我们聊的时候,不知不觉已到了中午,服务员端着一碗热腾腾臊子面来了。我们看着老人家吃完午饭之后,便放心的返回了。
(三)
此后,自己也学会了骑自行车,进城更是家常便饭的事了,卖菜进城,上学进城,购物进城,有事儿没事儿进城,真的。但我要说的是一九九八年的一次进城,说是进城,其实是返校回乡。那时,自己已自食其力了,师范毕业以后,到本乡一中学任教,距县城五十华里,平日住校,周六可回家一次,来去都是坐车的。当时车少,每次都得等上大半天,有时还坐不上会误事的。
那是初春的一个周末,我和一位同事早早就来到南关十字等车了。虽说已是春天了,但北方的初春并不像教科书中所写的那样:“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象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一样。”依然是“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的景象。半小时了过去了,看不到车的影子,40分钟,50分钟,一小时过去了,依然看不到车的影子。天渐渐暗下来了,风一阵紧似一阵,风里带着荒沙,吹打在脸上如刀割一般,大街上没有了行人,商铺的门早早就关上了,街灯点亮了,光线很昏暗。人被冻的瑟瑟索索的,手脚麻木了,满身灰尘,蓬头垢面,一副狼狈的样子。不去不行,去又去不了,真是干着急啊!又一个三十分钟过去了,还是看不到车的影子!饥饿、寒冷、困顿、失意都一起袭来,正当一切希望全都灰飞烟灭了的时候,却偏偏碰到了一辆去当地的“双排座”,经我俩再三央求才上了车,晚十一点半到了学校。
到了第二学期,我们的工资由四百多元增加到了六百多元,钱多了,想法也就多了,和妻子商量之后,便买了一辆四千多元的摩托车。从此,再也不为等车的事而犯愁了,五十华里的路程,不到一小时就到了,且来去自由、便捷,可省心了。
(四)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生活在改善,这是无人可挡的历史潮流。原来人们穿衣服只求保暖,而现在却看重的是牌子;原来人们吃饭只求填饱肚子,而现在却注重的是营养;原来只求有几间遮风挡雨的住所,而现在追求的却是高层建筑;原来出行大都是自行车,而现在连摩托车都无人问津了,无论路途远近,都是小汽车;原来人们能看到彩电就很了不起了,而现在的人们却把目光投向了液晶高清;前几年人们还用的是215台式电脑,而如今大都背上了“笔记本”;前几年人们还热衷的是有声有色的电话,而如今又出现了图文并茂的视屏手机------而我也由原来的乡巴佬变成城里人了——单位在县城,住房在县城,妻、儿在县城,县城成了我真正的第二故乡。可是,我的根还在乡下,那里还有老爸老妈。他们总说劳动惯了,离不开土地;生活惯了,乐意守在老家。不得已,只好随他们了。为此,每隔一段时间我都要回乡下去看望,走的还是进城的那条道,只是起点和终点变了,乘坐的交通工具变了,人的感觉变了。前几年,来去都还是摩托车,一路上“春风得意马蹄疾”,觉得挺惬意的。可这毕竟是前几年的事了,如今掏出几十块钱租一辆小汽车并不觉得是奢侈的事儿。躺在座椅上,无风、无尘、无忧、无虑,可舒服了。就在我悠闲的欣赏着窗外风景的时侯发现,小汽车往来如梭,可自行车、摩托车像是隐藏了踪迹似的偶尔见上几辆,昔日的威风都不知去了哪儿,都显得很土气的。这倒使我不安起来,心里暗自思量着:“看来这不仅仅是自己,好多人早就换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