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树立应激观念,正确对待完美主义
过度地追求完美称为“完美主义”,音乐教师作为培养人才的特殊群体,人们对他们的工作赋予了极高的期望、价值与意义,“艺高为师,身正为范”是社会对教师在培养学生及遵守社会行为规范方面的严格要求,教师要满足广泛的社会需求,它们来自学生、同事、学生家长以及政府和行政机构,这使得教师对自身的要求也逐渐趋向完美,正是由于对自身要求的不断提高,教师渴望能满足社会各种需求,以完成自己的社会责任,而这些需求中有些是有矛盾的,比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作为课程标准的一部分,教材代表了行政部门的需求,这些曲目具有很高的审美及思想价值,而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更倾向于流行音乐的学习,音乐教师往往在这方面难于取舍,这就是追求完美主义的一个表现,长期处于这种焦虑中,会使音乐教师情绪受到影响,产生职业倦怠感,导致教师应激心理的产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树立应激观念,认识到教学工作是一个应激性强的职业,各种压力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正确对待这些压力,认识到完美主义的追求动机应该来自于自我职业追求,不是来自社会舆论压力。加强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自我效能感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完成事情的能力的信念[3]),对自己所选择的教学内容、教学安排、教学设计要有充分的信心和判断力,在不违反原则的情况下,可以进行不同内容、形式的选择,不能因为其他非本质需求而左右自己的选择。
2、客观对待教学对象,适度假想想象
假想想象是指主观假设一种事物存在或出现,然后通过虚构再现这种事物的具体形象的想象过程。许多教师尤其是新任教师容易对课堂产生满意的假想想象。在我的一次教育实习课中,因为第一次接触这个班级,其他教师反应这个班级很优秀,所以,我选择了教学难度教大的音乐创造教学内容,但是,从进教室开始,我发现学生们都在埋头苦干,根本不配合教学,我情绪非常激动,认为这个班级根本就不是一个优秀的班级,于是,我采取了热处理的办法,点名批评,可想而知,这堂课不欢而散。归其原因,是因为我的假想想象,认为他们应该配合我的教学,而缺少了耐心的指导及内容难度的取舍,才产生后面的沮丧以至于应激状况的出现。每堂课都会有新的状况出现,教室环境、学生、教学气氛等很多方面,并不是一定按教师课前假想想象进行,所以在上课之前教师要掌握适度的假想想象,不能有过高的教学期望。
3、积极备课,加强情绪安全感
备课是指教师在课前熟悉教材、了解学生、选择教法、准备教具、最终形成教案的过程。课前积极的备课才能使教师在情绪上产生安全感,消除紧张、压力等不安全情绪因素,减少应激状况的产生。音乐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该特别注意到音响资料的准备充分,以及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熟悉。随着多媒体在音乐课堂中的广泛应用,许多教师选择音乐课件作为其讲课的资料载体,这样既丰富了音乐教学内容,又使学生发挥其他通感对音乐进行全面理解,但是,多媒体音乐教学受教学条件或供电等因素的限制,不能确保每次上课都能用上多媒体,一个缺少文本备课的教师,仅仅依靠多媒体教学,出现停电等限制使用多媒体时就会导致其情绪上的不安全感,在教学中比那些胸有成竹的教师容易产生应激反应。所以,在教学备课中音乐教师不能仅依靠多媒体备课,而应该正确认识到它仅仅是一种教学的形式、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课前熟悉教材、了解学生、选择教法、准备教具、最终形成教案这个备课过程是产生课堂情绪安全感,消除应激状况的必要条件。
(二)课堂教学
1、与音乐、学生交流,进入角色
音乐反应可泛指人对音乐的感受,包括生理、情绪反应的层面[4]。当音乐通过人的听觉器官传入神经中枢以后,人体内的各个器官如:声带、胃肠、心脏、肌肉等便会与之发生有益的共振,并使体内各种活动协调;同时,音乐作为一种振动中的能量传入人体后,能激发起人体本身的能量,提高神经细胞的兴奋性,促进人体一些有益于健康的物质分泌,起到调节血流量,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胃肠蠕动等有益的作用,音乐具有消除和缓解紧张生物性的功能。作为音乐课堂教学的主要角色,音乐教师是音乐感受者,有着各自社会角色中的认知、感受特性,同时,他也是音乐教授者,是音乐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所以,在音乐课堂中音乐教师不能仅仅以自己的情绪来对待音乐的感受,传递给学生违背于音乐本质的音乐理解,而应该以一个音乐教师的角色来教授教学本质内容,适度把握音乐情绪,减少课堂应激状况的出现。在学生进入课堂的时候,放一些音乐,也有助于教师和学生情绪的稳定,教师能从课前生活中的一些不良情绪中慢慢进入课堂角色。
2、就事论事,正确归因
在音乐教学课堂,教师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此时教师需要的是积极主动地思考,分析问题的性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就事论事,而不是在课堂教学中因为学生的一点小错误而借机发泄,缺少对应激状况的控制。研究表明,以问题为中心的人在面对应激情境时常常能保持较低水平的焦虑1。在音乐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往往容易产生难于控制的情况,尤其是在进行律动教学或者分组讨论时,教师在这个时候感觉到学生不守纪律,不听老师的指挥,是对自己的不尊重,从而强令制止他们的活动,使本来活跃的课堂气氛陷于僵局。如果此时老师对这一特定行为发生的原因进行解释,也就是正确的归因,气氛活跃是由于学生还没有完全形成在自由的氛围下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或者是教师目标指令不明确等原因,那么教师就能有的放矢,进行适时的引导,减少应激状况的产生。
3、公平对待学生,消除“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因为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在教学中,教师所体现的“马太效应”就是对学生的不公平,存在潜在的偏见,喜欢的学生不管做什么事情,老师都可以容忍,如果不喜欢的学生不管做什么事情,哪怕只是唱歌声音太小,也会引起教师应激状况的出现,音乐教学中充满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活跃、表现欲强的学生往往能引起教师的注意,而那些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则常常被教师认为是很难调动的学生,表现出来的现象是外向的学生踊跃参加课堂活动,而内向的学生则是不怎么配合教学活动,长此以往,教师就放弃了对这一部分内向的学生的关注,而给表演能力强的学生更多的机会,一旦这些内向的学生或者是平时表现不好的学生参与活动却给活动带来麻烦,那么许多教师就非常的生气,这些教师认为自己的生气或激动是因为这个平时表现不好的学生,又做错了事情,其实是因为他在潜意识里面就剥夺了这些学生表现好的权利,对他们缺少更多的耐心和宽容,不能平等的对待他们的行为,所以,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公平的对待每个学生,有利于减少应激状况的出现。
《城市勘测》
《农业工程技术》
编辑QQ
编辑联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