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音乐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音乐教育的情感性特征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学生的学习心理研究日趋全面,但是对于音乐教师的心理研究却相对匮乏。作为教师心理的重要研究部分,音乐教师应激心理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及学习结果有着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影响教师工作绩效和身心健康,本文就音乐教师课堂的应激表现及应激源的归因,探索音乐教师课堂应激心理自我调适的手段。
关键词:应激 音乐教师 音乐课堂 教师心理
近年来,“应激”作为教师的一种心理状态,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重视,但是,许多研究者认为作为非考试科目的音乐学科教学者——音乐教师的应激水平较其它主科教师低,也因此缺少对这一群体应激心理的关注。但调查研究表明主科与副科教师的应激水平无显著差异(倪海2003),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学活动中,充满着教师、学生、作品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心理活动在课堂教学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应激心理反应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也时常出现,如何合理的分析“应激”表现,正确对待音乐教师“应激”来源,提出音乐教师课堂教学中自我调适对提高音乐教师心理素质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教师“应激”及“应激”表现
“应激”(Stress)在《牛津英语辞典》中解释为:“物理上的张力或压力”。在学术界,对于人类应激有着不同的定义方式,最早提出“应激”概念的是美国生理、心理学家汉斯.塞利(Hans Setye),他认为应激是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一种非特殊反应,在早期著作中他把个体应激现象称为一般适应综合症,此后,许多研究者结合各自领域特点给予了“应激”新的界定。对于教师应激研究,Cooper和Marshall(1976)从应激源出发,把应激等同于消极的环境因素或工作事件,如工作负担重、角色冲突等。Fimian从应激事件与表现把教师应激定义为一系列应激事件和应激表现,并在此基础上研制了教师应激量表(TSI ,Michael J. Fimian ,1985),定义的出发点不同,得出的定义也就相异,但是,应激根本上是
人的心理和生理上的适应能力的一种需求(Fontana,1989),它本身无所谓好与坏,

作者简介:陈荣(1982—),女(汉族)湖南岳阳人,湖北师范学院教师
它是对应激源强度的间接反应并且是对心理、生理阻抗的直接反应。本文采用的定义是:“应激是指各种物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力量和压力导致的生理或心理的紧张状态。[1]”短期出现的应激是个体适应环境的一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能刺激教师的积极情绪,但长期持续的应激会影响教师生理、心理的健康,本文讨论的应激是指消极方面的应激表现。教师在持久的应激状态下,会出现一系列的身心反应,主要表现在身体、心理、行动三个方面,身体方面主要表现为血压升高、心跳加快、胆固醇增加、肌肉紧张和溃疡等;心理方面表现为焦虑、抑郁、紧张、生气、厌烦、注意力难以集中等轻微心理障碍;行为上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身心疲惫、难于入睡等。
二、音乐教师应激源
应激源(stressor)或称为应激因素(stress factor) 是指应激的来源。20世纪70年代以来,相当多研究者调查了中小学教师的应激源。总的来说,应激源可以分成以下几种类型:学生行为(例如不守纪律,行为不当,缺乏学习动机,学习态度不正确)、工作量和时间压力(如工作任务多,工作时间紧)、工作环境(如工作设备、仪器差,班级过大)、与同事之间的关系(如角色冲突,缺乏同事和领导支持)、学校风气(如缺乏一致的标准)等[2]。
音乐教师在其它教师看来处于应激性比较低水平的一个群体,因为,作为非考试科目,音乐教师不需要应对考试的压力,而且,每天都在从事“吹拉弹唱”的工作,对精神也是一种放松。但是,近年来一些对不同科目教师的应激调查(倪海2003)及对一线音乐教师的访问,表现出音乐教师应激水平与其他教师相当,相对于其他科目教师,音乐教师有其独特的应激源。首先,近年来我国教育部加大了素质教育改革力度,音乐课程的改革给教师的再教育也带来了压力,许多教师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参加一些进修,这些进修不仅要求教师专业技能的提高,还要注重文化素质的学习,音乐教师再教育自身压力巨大;其次,虽然教育部门提出了对艺术教育的重视,但是在考试指挥棒的指挥下,学校、家长及同学还是认为音乐学科依旧只是“小三门”,忽视音乐课的作用,音乐教师对这样的待遇表现出更多的是无奈;再次,社会舆论认为音乐教师在情感方面更显敏感,有时表现出不可理喻,或神经过敏,在这样的舆论下,有些音乐教师容易产生心理暗示,认为音乐教师行为应该更感性、更表现个性,在这样的暗示下,也容易激发音乐教师的应激状态。最后,音乐是擅长于抒发内心情感的审美艺术形式,音乐所传递的是情感本身,音乐教师是音乐课堂上音乐情感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在情绪的表达上,音乐教师较之于其他学科教师,对情绪、情感要更敏感,在课堂上音乐教师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同时也在与音乐进行情感的交流,所以,在对情绪的表达上也更为积极,在课堂上就更容易出现情绪、情感的爆发,出现应激状况。音乐教学需要轻松的环境,在这样的要求下,许多音乐课都采用散点与定点相结合的教学形式,音乐教学课堂气氛活跃,教学秩序也更难控制,在这样的环境下容易激发教师的应激心理。
三、音乐教师课堂教学应激状况的自我调适
应激的发生并不是伴随着特定的刺激与反应,而是发生于个体察觉到或已经感觉到有威胁时。教师的工作岗位主要是在课堂上,教师在课堂上有着一定的权力和威信,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师容易表现出应激状态。本文选取音乐教师课堂应激心理反应作为切入点,探索音乐教师如何在课堂上控制应激状况的出现。在一些音乐课堂上,你可能会听到:“你们这个班真让我失望!”,“你能不能不跑调!”难道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也许这个班,这个学生从来都是这样,但是由于音乐教师当时正处于某件事情的困惑或者刚受到什么打击,这个班级、这个学生使他感到紧张、沮丧和愤怒的心情即刻爆发。但是正是由于这个教师的应激反应,损伤了这个班级的荣誉感,学生的自尊心,以至于他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沟通,才能再次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音乐教育是情感的教育,和谐的师生情感交流才能促进音乐课的顺利进行。本文对教师如何通过课前准备及课堂教学进行自我调适,减少课堂应激状况进行了如下论述。
(一)课前准备
课堂设计中课前准备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保证,有效的音乐课前准备遵循一定的基本管理程序及具体操作手段,包括明确教学目标充分熟悉教学对象,选择教学内容,查找教学文本、影像资料,科学安排课堂设计,认真编写课堂教案等,音乐教师稳定的课前情绪是减少课堂教学应激状况出现的保证。
《城市勘测》
《农业工程技术》
编辑QQ
编辑联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