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线纬线交织论”。张道一先生在《艺术学研究》(1995)创刊号上发表《应该建立“艺术学”》一文,提出了一个庞大的关于艺术学学科体系的构想,这在后来被他提炼为艺术学的经纬关系:一是艺术学的“经线”部分,即带有原理性质的核心性分支学科,如艺术原理、艺术史、艺术美学、艺术评论、艺术分类学、比较艺术学、艺术经济学、艺术教育学、民间艺术学、艺术文献学等;二是艺术学的“纬线”部分,即学科之间所形成的诸多“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如艺术思维学、艺术辩证法、艺术伦理学、艺术社会学、艺术心理学、艺术文化学、艺术考古学、宗教艺术学、工业艺术学、环境艺术学等。[[10]](P.6-8)虽然作者把艺术学跨学科分支视为艺术学学科体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纬线),让外界了解到艺术学研究领域的广泛性,但对于这些分支学科是否具有“艺术学”的独立性及相关性,并没有加以证明。此后,在易中天的《论艺术学的学科体系》(1999)和易存国的《关于“艺术学”学科建设发展刍议》(2006)等论文中,也存在着不断扩容艺术学分支学科,却缺乏严密逻辑论证的倾向。这在某种程度上又造成了学界对艺术学跨学科研究认知上的混乱。
2、“物质运动层次论”。相对自成体系的艺术学跨学科理论出自20世纪80年代末一直大力呼吁建立艺术学的李心峰。他认为,开放性是现代科学的基本观念,也体现在艺术学的每个领域、层次和课题上,其中就包括艺术学对其他相关学科的开放和交流,比如哲学、美学、经济学、文化人类学、宗教学、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社会、人文科学,以及一般科学方法论甚至自然科学等。而现代艺术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则表现为建立一般艺术学与门类艺术学的相对完整的现代艺术学系统,它在研究艺术时,把艺术存在看作由许多不同层次构成的系统整体,予以完整、系统的把握,由于人的存在由物理层次、生物层次、心理层次、社会层次、精神文化层次、符号层次等构成的有机系统,相应地,在艺术中,也具有这些层次的因素。[[11]] 因此,艺术学的一些跨学科分支如艺术媒介学、艺术生理学(乃至艺术病理学)、艺术心理学、艺术社会学、艺术文化学、艺术符号学等之所以能够成立,“一方面,是由于立足于一定的学科和研究方法基础上;另一方面也是以艺术现象本身便是由许多不同的物质层次和构成要素构成的客观对象为前提的。”[[12]](P.116-117)另外以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一般科学方法论为基础的艺术信息学、艺术控制论和艺术系统论等,也可列入艺术学跨学科分支学科的范围。李心峰对现代艺术学跨学科理论的学科、方法以及认识论基础给予了充分考虑,形成了相对完备的理论体系。但其中仍不乏需要进一步推敲之处,如从人的存在具有不同层次来类推艺术中具有同样的层次是否妥当可行?这种如作者所言的从简单到复杂的高级物质运动形式能否真正反映出艺术世界的丰富性、复杂性、隐秘性、互动性的特征叫人存疑。毕竟以单线流动式的递进结构来描绘艺术世界的内部结构还是存在一种简单的科学决定论倾向。
3、“生态模式论”。鲁枢元的《略论文艺学的跨学科研究》(2004)着力将量子物理学、存在主义现象学、生态学以及艺术四要素理论融为一炉,表现出以超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人为学科限制,为文艺学(艺术学)跨学科研究寻求最有说服力的本体论依靠的雄心壮志。作者指出,文艺学(艺术学)学科存在于“自然—人类社会”的庞大系统之中,世界知识的统一性、人与自然的协调性使文艺学(艺术学)的跨学科成为一种必然选择。文艺学科犹如一棵树的成长,“哲学、美学、心理学、语言学、伦理学、宗教学、教育学、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考古学、生态学……就是它生命不可缺少的阳光、雨露和各种养分,所有这些学科通过各种方式滋润着、浸润着这棵大树的生长;同时文艺学也在为这些学科施加着自己的影响,这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13]]作者进一步又对文艺学(艺术学)跨学科研究的三种模式(层次)进行了分析:学科渗透(以相关学科对主体学科的培植、补益的方式进行,不改变主体学科的属性)、学科横移(通过学科之间的“嫁接”与“杂交”来改变学科结构与属性)、学科超升(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在内的各学科在交互发展过程中的“升华”与“结晶”)。[15]
固然,鲁枢元敏感到艺术学跨学科研究各知识领域的生命有机性特征,并以诗意的语言予以描述。但其理论缺陷也十分明显:这些学科是如何对艺术学研究产生作用的?其内在机制怎样?为什么恰恰是它们对艺术领域构成了跨学科研究的学术资源而非其他?显然这里缺少了严密的逻辑论证过程,让人感觉立论突兀。而这种如开“中药铺”般罗列艺术学跨学科分支的做法,正如一位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艺术学框架的科学性并不在于能够罗列出多少名称,而在于明了学科基本结构和相互的区别与联系。”[[14]]
跨学科研究作为克服现代学术日益专业化、精细化弊端的有效途径和手段,是一项需要长远规划、多领域通力合作才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它的理论依据、内在结构和操作规则并非心血来潮的臆想,而是根据研究对象的内部结构和系统关联,在具体的跨学科实践一步一步前进、积累、建立起来的。正如美国学者乌·维斯坦因(Ulrich Weisstein)所指出:“在跨学科研究中,我们应谨慎从事,以分寸适当的步骤从小发展到大,从具体过渡到总体。”[[15]](P.178)这无疑是一种较为可取的态度。
总之,对艺术学跨学科研究的理论思考伴随着我国艺术学学科体系建设的深化而不断向前拓展,艺术学跨学科研究作为现代艺术学学科体系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已得到我国学术界的普遍认可。虽然在艺术学跨学科的具体分支学科构成,它的结构原则、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方面还存在着很大分歧和争论,但这种争论本身即是不同学术思想交锋、理论深化的表现。
参考文献 [①]经济学派是陈中凡对马克思、普列汉诺夫、弗里契等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角度探讨艺术的一种称法。 [②] 1985年4月我国首届交叉科学学术讨论会于北京召开,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等以及众多会议代表就交叉科学的界定、交叉科学产生的缘由、交叉科学发展的途径、交叉科学的社会功能及前景等论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交叉科学学(跨学科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受到各界学者的广泛关注。 [③]由于此时艺术学在我国的学科地位还没确立,这种探讨主要呈现在美学、文艺学等相关学科中。 [[1]]黄忏华.美学略史[M].商务印书馆,1924. [[2]]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1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3]]马采.艺术学和艺术史文集[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 [[4]]陈中凡.陈中凡论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5]]参见叶朗主编.现代美学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6]]胡经之、王岳川主编.文艺学美学方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7]]胡经之.文艺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8]]童庆炳.论文艺社会学及其现代形态[J].文学评论.1995(3).131,132. [[9]] [爱沙尼亚]斯托洛维奇.生活创作人——艺术活动的功能[M].凌继尧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10]]张道一.应该建立“艺术学”[J].艺术学研究丛刊第1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5. [[11]]李心峰.现代艺术学建设刍议[J].江海学刊.1994(5).180. [[12]]李心峰.元艺术学[J].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13]]鲁枢元.略论文艺学的跨学科研究[J].人文杂志.2004(2). 97-98, 99-100. [[14]]刘道广.艺术学:莫后退——论艺术学研究的学科构架[M].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72,74. [[15]]孙景尧选编.新概念 新方法 新探索——当代西方比较文学文选[M].桂林:漓江出版社,1987.
《五台山研究》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编辑QQ
编辑联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