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文化研究 > 20世纪以来我国艺术学跨学科理论发展述评
20世纪以来我国艺术学跨学科理论发展述评
来源:互联网 qikanw | 张晓刚
【分  类】 文化研究
【关 键 词】 20世纪;艺术学;跨学科理论;学科发展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内容摘要:20世纪以来,受到西方美学和文化思潮的刺激和影响,以及学术本土化意识的推动,我国的艺术学跨学科理论先后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并分别在每个阶段产生了一批较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学说。本文将对这一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各派观点依次予以介绍和评说。

  关 键 词:20世纪;艺术学;跨学科理论;学科发展

  Abstract: Since the 20th century, under the stimulation and influence of western aesthetics and cultural trend of thought, as well as promoted by the awareness of the academic localization, the interdisciplinary theory of China's artistics has gone through three stages of development, and at each stage there are some representative and influential theories. This paper will introduce and comment one by one of these points of view appeared in the developmental process.

  Keywords: the 20th century; artistics; interdisciplinary theory; discipline development

  跨学科研究,是当今科学发展的主要趋势和显著特征。艺术学自20世纪初由德国学者提出并推动以来,对相邻学科理论和方法的借鉴与吸纳一直是其学科发展的动力之一。这也构成了艺术学区别于那些学科边界十分清晰的传统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个鲜明特征。与此相对应的是,在整体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框架下,致力于揭示艺术学和其它人文社会科学之间交融互渗的认识论基础,对不同学科介入艺术学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对艺术学跨学科研究的学科归属和作用机制等予以探索和阐明的学理性思考也受到学界的高度关注,并取得了不少令人瞩目的成果。本文将在艺术学的学术框架下,对20世纪以来我国学者进行的有关艺术学跨学科研究理论与方法的探讨,予以系统梳理和评述,并冀望对当前我国的艺术学学科建设有所裨益。

  一、20世纪前半期:学理输入中的反思与推进

  我国学者关于艺术学跨学科理论与方法论的思考,明显受到了19世纪以来西方科学主义美学思潮, 即以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科学实证方法研究美学的新趋势的影响。而这股美学思潮也直接刺激了20世纪初德语文化圈中一般艺术学的诞生。

  对于国际上的这股科学主义美学思潮及一般艺术学运动,我国的美学工作者早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就迅速做出了回应。这首先表现为对西方最新美学艺术学思潮的译介和传播。其以吕澂的《现代美学思潮》(1923)和黄忏华的《美学略史》(1924)等译著为代表。这批译著较为全面地反映了西方科学主义美学思潮的产生背景、主要流派及观点。在译介过程中,我国学者开始对美学和艺术学的学科性质产生了初步思考和认识,如黄忏华认为:“所谓美学,实在可叫做艺术学,又艺术科学。……大体还是拿艺术做对象,拿经验做主体底的科学的倾向。”[[1]](P.1)而滕固和宗白华则对德语文化圈中出现的艺术学独立运动撰文加以介绍,倾向于将艺术学理解为一门独立于美学的新学科。尤其是宗白华在《美学》(1925—1928)和《艺术学》(1926—1928)讲稿中指出了对艺术的科学研究和艺术本身的生命有机性(因此,艺术学应属人文科学)存在着尖锐矛盾,并把它归结为哲学上的认识论问题存而不论。[[2]](P.511)宗白华其实提出了艺术学跨学科研究中的一个根本性难题:跨学科如何与艺术学研究对象之间相互适应、融合的问题。

  进入20世纪40年代,我国学者开始对艺术学跨学科理论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和推进。马采在1941年发表于《新建设》上的论文《艺术科学论》首先给艺术学确立了分类依据——冯德的科学分类法,据此把艺术学分为艺术体系学(即艺术分类学)、艺术心理学、艺术社会学三种。[[3]](P.9)马采认为,这三大学科都处于一般艺术学的核心层次,有着独立的研究对象和适用范围,并依据对象的要求来确定着自己的研究方法。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彼此之间不能越俎代庖,以己来排斥或取代其他学科的研究,但同时又要做到“各自取长补短互相补充”。[3](P.9)在马采看来,这几门学科之所以成立,实有赖于一系列的辅助学科支持,如艺术心理学有普通心理学、民族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动物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精神分析学和应用心理学等辅助学科,尤以生理学一科为必不可少的研究法。[3](P.13)艺术社会学则有纯粹社会学,以及“社会进化论、社会心理学、文化史、民俗史、各种艺术史、人类学、民族学、民族心理学、史前学、考古学、神话学以及一般社会科学”。[3]( P.16-17)这其实十分明确地界定了上述艺术学分支学科的跨学科性质,表明马采对现代科学日益走向交叉融合的大趋势极为敏感,并力图将其纳入到自己的艺术学研究体系中来。难能可贵的是,这些学科理论和方法的引入,并不是机械的拼凑,而是紧紧围绕艺术学研究中所要解决的问题来展开。这种艺术学的跨学科研究层次,也赋予了传统的艺术哲学以新的生命力。“艺术哲学必须以艺术体系学的知识为基础,艺术体系学必须以艺术哲学的思想为前提。” [3] (P.17)这就意味着艺术的概念并不可以从一般的、哲学的、形而上学的原则抽绎出来,“现在的艺术哲学决不能是旧式的‘自上而下’的艺术哲学”。[3] (P.17-18)以艺术问题为中心,以现代科学方法为先导,以辅助学科为后盾,并和特殊艺术学和艺术哲学相衔接,这构成了马采的艺术学跨学科理论的鲜明特色,也为我们今天的艺术学跨学科理论建构提供了借鉴。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陈中凡在《艺术科学的起源、发展及其派别》(1943)一文中对艺术学跨学科方法的必要性展开了论证。他认为艺术研究既属于“含有社会科学意义”,而又“以人类为研究之开端的”科学,“故不能不综合心理、生理、人类、社会各科学做基础,才能研究这一部门。……艺术科学的目的,不在为了应用来解释某一问题,而是为了寻求艺术来源和其发展的法则。只要能显示出社会文化的某种形式和艺术某种形式中间所存在的规律而且固定的关系,艺术科学就已经尽了它的使命。”[[4]](P.561)而心理学、生理学、人类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虽然表面上看来纷繁复杂,没有头绪,但其实对艺术研究构成了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是随着科学认识的不断深入而渐次展开的。艺术学的跨学科研究理论基础在于艺术活动的复杂性和系统性,由此产生研究艺术活动不同层次和阶段的多科学综合的必要性:研究艺术活动中个体的心理生理活动采用心理学、生理学方法,研究艺术起源、发展则需要文化人类学的视角,而艺术作为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的产物,更需要从社会学、经济学派[①]的方法来深入展开。尤为难得的是,陈中凡对艺术学的各种跨学科研究方法持一种辩证综合的态度,不因某种学说理论的盛行就简单否定其他学派的理论,比如经济学派对艺术和经济基础之间一系列的媒介关系(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有着独到的见解,但“如果只固执着经济关系这一条件,把其他个人的和环境的诸因素一概抹煞,那就和观念论者只注重作者的天才个性,蔑视其他的社会环境和时代关系,是一样的陷于一偏之见,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 [4](P.562)因为艺术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互相联系的,互相依存的,故必综合各派的学说才能正确理解艺术科学这一部门。”[4](P.562)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情感读本《情感读本》
《情感读本》道德篇:它摈弃苍白的说教,用故事中流露的真情实感打动人,以细节中蕴涵的美好情操感染人,将亲情的朴实无华、友情的忠诚温暖、爱情的坚贞伟大尽收文中,将...
五台山研究《五台山研究》
《五台山研究》杂志,于1985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4-1080/B,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文殊研究...
上海电机学院学报《上海电机学院学报》
《上海电机学院学报》(双月刊)创刊于1987年,是由上海电机学院主办、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管的以各类工程与技术研究为主的综合性科技学术期刊。本刊是以各类工程与应...
乡音《乡音》
《乡音》(月刊)创刊于1988年,是由河北省政协主办、河北省政协办公厅主管,河北省政协为了加大政协工作的宣传力度,加强政协统战系统工作信息、工作理论的交流与切磋,经...
甘肃科学学报《甘肃科学学报》
《甘肃科学学报》杂志,双月刊,于1989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由甘肃省科学院主管,甘肃省科学院;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主办的学术性刊物,本刊在国...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双月刊)是"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全国社科学报",由天津行政学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