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文化研究 > “兴寄”说与唐诗用典艺术手法
“兴寄”说与唐诗用典艺术手法
来源:互联网 qikanw | 王抒凡
【分  类】 文化研究
【关 键 词】 “兴寄”说,用典,唐诗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虽然南北朝诗人从诗的特质出发,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种为汉代及魏晋辞赋家所习用的“全引成辞”、完全忠于原典而又颇占篇幅的用事方式。但就此时期的用典的总体特征而言,无论事典还是语典,都比较忠实于原事原文,不随意改变原典的结构。诗人引用前人言语,多是直接移入或稍加改变;引用历史故事,往往交代何人何事,较完整地把原事的梗概叙述出来。诗歌用典的艺术手法和文学内涵还有待提高。

四、唐代诗歌用典与“兴寄”手法

齐、梁文人在诗文中竞相堆砌典故,造成了用典“殆同书抄”、“拘挛补钠,蠢文已甚”的流弊。钟嵘《诗品》指出:“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7]钟嵘反对的并不是用事本身,而是反对那些缺乏真情实感,靠增加典故、填塞学问的诗歌。诗歌用典没有增加诗的美感,用典过多反而影响了诗歌的理解,用典成为文人们竞相角逐的文字游戏,成为炫耀学力的工具,违背了用典“诗贵含蓄”、重“比兴”的审美内涵。

至唐代诗歌由于 “兴寄”理论的影响,诗歌用典的情况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和完善。杜甫说,“作诗用事,要如释语: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引自《西清诗话》《诗人玉屑》卷七);韩愈说:“于书无所不读,然止用以资为诗。”(《 范阳卢殷墓志》)二人都不反对诗歌用典,特别是杜甫诗论(且不论是否后人假托),确实道出了用典贵含蓄,讲求言外之意的美学特征。皎然《诗式·用事》更进一步点明了 “用典”与“比兴”的关系,“诗人皆以征古为用事,不必尽然也。今且于六义之中,略论比兴。取象曰比,取义曰兴。义即象下之意”[6]。纵观唐代诗歌,“兴寄”理论对诗歌用典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扩大了诗歌用典的功能作用。

第一,“兴寄”理论促进了诗歌用典的现实意义。借典故,讽刺当时时政。如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24]此处四句分别引用了“虞舜苍梧” 、“瑶池日晏”两个典故。将古代圣君虞舜与当朝唐玄宗进行对比,将穆王瑶池盛宴与唐王朝日薄西山的国势进行对比。暗指政治的腐朽,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政局的忧虑。

第二,借典故抒写自己情怀,表达自己的远大志向。如杜甫《奉赠太常张卿二十韵》:

“几时陪羽猎,应指钓璜溪”[24]借扬雄作《羽猎赋》、姜太公垂钓璜溪,而得到了统治者的赏识,才华得以施展的典故,表达杜甫的志向所在。再如《奉赠韦左承丈二十二韵》:“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24]借贡禹与王吉相知,不甘原宪之贫的典故,希望得到韦左承丈的提携,一展政治抱负。

借典故,抒发怀才不遇的幽愤。《早发射洪县南途中作》:“茫然阮籍途,更洒杨朱泣。”[24]历史上阮籍和杨朱都曾有过无路可走的痛苦和迷惘,这正如现实中一直郁郁不得志的杜甫。他常常以古人自喻怀才不遇的苦楚,如《醉时歌》:“相如逸才亲涤器,子云识字终投阁”[24]以司马相如和扬雄,一个于市中涤器,一个从阁上自投而下的悲惨下场,自喻自身的不幸。

第三,“兴寄”理论影响了用典“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效果,其中以化典的特征最为明显。化典就是诗人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对原有的典故加以加工,以凸现诗人个性。如李贺诗歌,“王母桃花千遍红,彭祖、巫咸几回死?”[25](《浩歌》)化用《汉武内传》王母仙桃、《庄子·刻意》彭祖和《吕氏春秋•勿躬》巫咸等神话传说,表达时光飞促、白驹过隙的人世感叹。但作者的典故用意并未只至于此,在感慨的背后还隐藏着诗人苦于英雄无主,报国无门的悲愤。李贺化典含义深刻,寄托之意往往需要层层剥离,审美感觉渐渐浮出。又如:“催榜渡乌江,神骓泣向风。君王今解剑,何处逐英雄?”(《马诗二十三首其十》)李贺在诗中化用霸王的坐骑神骓的思维角度,发出项王今朝既已自刎,我更向哪儿去追逐英雄呢?的感慨。其实是李贺自己的身世之叹,他巧妙的运用这个典故,换位思考,以此表达自己难遇知音之感,与一般的抒发怀才不遇的诗歌很不同。不管是沿用前人的字词、故事,还有加以点化,这些都使诗歌增添了无穷的表现力,也使得诗歌含蓄蕴藉。再如:《上云乐》:“三千宫女列金屋,五十弦瑟海上闻”,上用汉武帝“金屋藏娇”,下用《汉书》所载“秦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的典故,寓悲于乐,抨击对上层统治者耽声色的荒淫无耻生活。用意含蓄深旷,增添了诗歌的表现力。

参考文献

[1](梁)钟嵘著,郭绍虞注.诗品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1).

[2] (梁)刘勰著 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下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1):693.

[3] 罗邦柱,赵世举著.古汉语知识辞典.[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1).

[4] (梁)刘勰著 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下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1):614.

[5] 朱安义.谈古代诗文的用典.[J].贵阳: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1):29-33.

[6] 张伯伟辑.全唐五代诗格汇考.[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1):157.

[7] (梁)钟嵘著,陈延杰注.诗品注(全三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1).

[8] 郭绍虞辑.宋诗话辑佚(全二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1).

[9] 郭扬.唐诗学引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1):54.

[10] (清)王夫之等撰.清诗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1):919-941.

[11] 郭绍虞选编,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下册全二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1):1132-1351.

[12] (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下册全二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1(1):725-739.

[13] (清)王夫之著.唐诗评选(船山全书).[M].长沙:岳麓书社,1996(1).

[14] 唐圭章编.词话丛编(第一册全六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1):719.

[15] (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北京:中华书局,1958(1).

[16] (梁)萧统辑,(唐)李善注.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77(1).

[17] (梁)徐陵辑, (清)吴兆宜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5(1).

[18] 张振龙. 广泛地汲取自觉地创新——建安后期文人用典的总体特征.[J].武汉:江汉论坛,2008(9):103-107.

[19] (东汉)班固撰.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 1962(1):2789-2790.

[20]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编.三曹资料汇编. [M].北京:中华书局, 1980(1): 81.

[21] 张仁青著.六朝唯美文学.[M].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1).

[22]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184.

[23] (宋)张戒著,陈应鸾笺注.岁寒堂诗话笺注. [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1):44.

[24]杜诗详注

[25](唐)李贺著,(清)王琦、姚文燮、方扶南注.三家评注李长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中国食品工业《中国食品工业》
《中国食品工业》杂志,于1986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1-3632/TS,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加工技...
硅酸盐通报《硅酸盐通报》
《硅酸盐通报》杂志,于1980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1-5440/TQ,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综合评...
中国畜牧兽医《中国畜牧兽医》
《中国畜牧兽医》(月刊)创刊于1974年,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的刊物。 《中国畜牧兽医》主要刊登畜禽品种、饲料、添加剂、畜牧机械、兽药、诊断试剂...
预防医学论坛《预防医学论坛》
《预防医学论坛》杂志,于1995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37-1428/R,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综述、...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杂志,于2001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37-1382/Z,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
科举学论丛《科举学论丛》
《科举学论丛》创刊于2007,是由上海市嘉定区文广局主管、上海嘉定博物馆与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主办的科举研究学术辑刊。填补了中国科举学术界专业刊物的空白。 ...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