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文化研究 > “兴寄”说与唐诗用典艺术手法
“兴寄”说与唐诗用典艺术手法
来源:互联网 qikanw | 王抒凡
【分  类】 文化研究
【关 键 词】 “兴寄”说,用典,唐诗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正像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指出的:“故用典所贵在于切意,切意之典,约有三美:一则意婉而尽,二则藻丽而富,三则气畅而凝。”陆机在《文赋》中主张“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恰当的用典可以达到“尚巧”、“贵妍”的高妙艺术效果。通过用典,可以言不尽意地表达思想,言简意丰,给读者留下了想象、体味的广阔空间,使不易表达的复杂深曲的情理举重就轻地婉转传出,可达到像钟嵘《诗品》所言“文已尽而意有余”,唐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所论“味外之旨”与“韵外之致”的艺术境界。

三、唐代以前的诗歌用典

(一)先秦两汉——用典的史、经学意义

用典虽然起源很早,但先秦用典大都用于散文创作中,诗赋用典情况相对少,或者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可能与诗歌的文坛地位变迁有关系,我们在这里暂不讨论。以《诗经》引用情况来看,洪湛侯先生在《诗经学史》中指出:春秋时主要是言语引《诗》,战国时主要是著作引《诗》。从先秦记人记事的历史散文、明理著述的诸子散文,到两汉以描写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为中心的史传性散文、铺陈夸饰的辞赋,再到议论说理的政论文,那时文人对《诗经》的引用,其文学性特征并不明显,引经据典的目的主要在于引史证事,虽然偶尔出现屈原、宋玉等借用《诗经》语句增添诗歌了文学性的化用,但并不占主流,用典的价值多存在于史学意义中。

两汉间,经学相对发达,整个文学都是经学的附庸,一些当时著名的辞赋家用典也往往旨在证明经学观点,如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游于六艺之囿,骛乎仁义之涂,览观《春秋》之林,射《狸首》,兼《驺虞》,弋玄鹤,舞干戚,……悲《伐檀》,乐乐胥,修容乎《礼》园,翱翔乎《书》圃,述《易》道。”(《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卷二十二)[15]文中所引《诗经》篇目是与其他五经并列,其文学价值也是包含在经学意义中。

随着文学从经学附庸中脱离,用典作为古代文学重要一种艺术手法,它的文学特性逐渐显现。如班彪的《北征赋》:“日晻晻其将暮兮,睹牛羊之下来。寤旷怨之伤情兮,哀诗人之叹时” [16](《文选》卷九),化用《诗经·王风·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化景为情,用景物来描写诗人的情绪感受。除了汉赋外,随着诗歌这种文学类型的日益成熟和发展,诗歌中用典情况也开始普遍起来。如秦嘉《赠妇诗》:“诗人感木瓜,乃欲答瑶琼。愧彼赠我厚,惭此往物轻。虽知未足报,贵用叙我情。”[17](《玉台新咏》卷一)化用《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之意。但是由于汉赋“劝百讽一”的影响,文人用典多注重其伦理道德教化意义,对《诗经》句意的文学性化用,与对《诗经》的经学附庸来说作用也在其次而已。

(二)魏晋南北时期——用典的文学意义

至魏晋南北朝以来,文学自觉时代来临,古代诗歌发展进入第一个高峰期。前代文人作古文时好用典故的艺术手法,同样移植到了诗歌手法中。随着魏晋诗歌地位不断提升,用典逐渐成为诗歌重要艺术表现手法之一,诗歌用典情况开始普遍起来。据统计[18],孔融诗文中用典210多个, 曹植作品中用典约有500处之多,这些典故的出处主要涉及《史记》、《汉书》、《左传》、《战国策》等史书,《论语》、《尚书》、《易》、《礼记》等经书,《韩非子》、《荀子》、《庄子》等子书,《淮南子》、《山海经》等神话传说,《诗经》、《楚辞》、《古诗十九首》等诗集。此外曹丕、曹操,徐干、阮瑀、应玚、刘桢、陈琳、王粲 “三曹七子”诗歌创作中也经常引用典故。

值得注意的是在传统经、史、子典籍之外,选择诸如《古诗十九首》等诗歌用典。还出现了当世诗人诗句的相互引用的情况。如曹植《赠白马王彪》:“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承明庐”一语原出自《汉书·严助传》:“君厌承明之庐,劳侍从之事,怀故土,出为郡吏” [19]原义应为朝臣止宿之处。但在此处经过曹植引申其义,“承明庐”有了入朝觐见或在朝做官的含义。应玚《百一诗》:“问我何功德?三入承明庐”就是承曹植诗意而来的。说明从心理上来说,魏晋文人用典不再迷信经典,遵从以史求实的目的,诗歌用典不再依附于史、经,有了独立的文学性特征。

此特征结合当时时代背景,主要表现为“用典”旨在寄托诗人的政治理想情感。建安时期,政治上的动荡不安,激起了文人强烈的功业意识,追求建功立业成为他们的主要价值取向。如曹丕《至广陵马上作诗》“岂如《东山》诗,悠悠多忧伤”,用《诗经·豳风·东山》之意,抒写临江观兵之时产生的息兵罢战,壮志难酬之情。清人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五)评云:“本不能飞渡耳,却作此论,命意据胜。后段使事,借古形己,皆有意义,故但觉雅切,曾无滞累。如此使事,虽多何伤。”[20]又如曹丕在其《猛虎行》中“梧桐攀凤翼,云雨散洪池”之语,典出于《诗经·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其本意主言凤凰非梧桐不栖之高洁品格,在此则借凤凰非梧桐不栖喻贤才非明君不事,故后世以“凤凰栖梧”喻贤才择明主而事。

诗歌中大量使用典故还是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南朝诗文创作中有以隶事为工的颜延之一派。张仁青《六朝唯美文学》说,“用典隶事,起源甚古,屈宋诸骚,已著先鞭,杨刘张蔡,试用日繁,然多属意到笔随之作,非有成竹在胸也。爱逮建安,始刻意经营,渐趋美备,如应壕《杂诗》太康以后,用典益繁,……陆机之《豪士赋序》、《五等诸侯论》、《吊蔡岂文》、《吊魏武帝文》,以至短篇之连珠犊启,隶事之多,匪惟汉魏所无,抑亦晋文中有数之作”[21] 。正如黄侃《文心雕龙札记》:“爰至齐梁,而后声律对偶之文大兴,用事采言,尤观能事。其甚者,捃拾细事,争疏僻典,以一事不知为耻,以字有来历为高”[22]。南朝文人切实掀起了文学史上“用事为博”的第一个高潮。南朝文人诗作用事繁博,与前人相比,似乎成为一种刻意追求。颜诗的用事密度当属最为突出者,钟嵘《诗品》认为颜延之“喜用古事”[1],宋人张戒在《岁寒堂诗话》中亦说“诗以用事为博,始于颜光禄”[23]。据有学者统计,仅以《文选》录颜诗为例,《赠王太常》共24句,用事就达12处;《应诏宴曲水作诗》共8首64句,用事39处;《还至梁城作》句20,用典10处,用事率皆达50%-60%以上。庚信也是一个用典的能手,如他的《拟咏怀》其四全诗10句,引用《左传》、《诗经》、《毛传》、《后汉书》、《史记》等典籍中的事典、语典句句皆是。

与前代相比,南北朝诗歌用典进一步增加了审美性文学特征,以往诗人囿于用典证事、说理,抒怀,南北朝诗人将“兴”的手法引入用典,以用事发端起兴。如颜延之《秋胡诗》:“椅梧倾高凤,寒谷待鸣律”,首句典出《诗经·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第二句事出刘向《别录》:“邹衍在燕,有谷,寒不生五谷,邹子吹律而温至,生黍也”(引自《文选》卷二十一),颜诗以梧桐期盼凤凰飞来、寒谷等待律管的吹奏,寄托了男女相思婚嫁如影之随形、响之应声的意思,起下文秋胡娶妻。杨明先生认为此处即为“兴”。又如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以“霸埃望长安,河阳视京县”起兴。首句化用王粲的《七哀诗》中的诗句:“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第二句引潘岳《河阳县诗》:“引领望京室,南路在伐柯”。前一句无奈避祸出走,“兴” 乡国愁思;后一句眺望京城,“兴”拳拳报国之情。此处用典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抒发思想情感,更主要的还在于使作品委婉、含蓄、典雅、凝练,使之更富有艺术性、感染力,增加形式美等艺术效果。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中国食品工业《中国食品工业》
《中国食品工业》杂志,于1986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1-3632/TS,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加工技...
硅酸盐通报《硅酸盐通报》
《硅酸盐通报》杂志,于1980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1-5440/TQ,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综合评...
中国畜牧兽医《中国畜牧兽医》
《中国畜牧兽医》(月刊)创刊于1974年,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的刊物。 《中国畜牧兽医》主要刊登畜禽品种、饲料、添加剂、畜牧机械、兽药、诊断试剂...
预防医学论坛《预防医学论坛》
《预防医学论坛》杂志,于1995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37-1428/R,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综述、...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杂志,于2001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37-1382/Z,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
科举学论丛《科举学论丛》
《科举学论丛》创刊于2007,是由上海市嘉定区文广局主管、上海嘉定博物馆与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主办的科举研究学术辑刊。填补了中国科举学术界专业刊物的空白。 ...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