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文化研究 > 西藏高校音乐教育探析
西藏高校音乐教育探析
来源:互联网 qikanw | 商莉莉
【分  类】 文化研究
【关 键 词】 西藏拉萨 高等院校 音乐教育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摘要:2008年上半年,笔者赴西藏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支教。除了让我感动的藏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和浩瀚的歌舞海洋之外,作为少数民族之一的藏族音乐教育也使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引起了我的思考。支教期间,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我还创办了学生合唱团,与学生进行了亲密的接触。本文拟对西藏高校的音乐教育进行探析。

  关键词:西藏拉萨 高等院校 音乐教育

  2008年4月——7月,我奔赴还处在冬季的西藏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支教。刚出机场,来接机的学校老师就为我献上哈达,让我感受到藏族人民的待客之礼。同时,也切实地感受到了在我看过的许多书中对西藏音乐的形容:浩瀚的歌舞海洋。车载音箱传出来的,大街上各个商店广场飘来的都是我听不懂的藏语歌曲,使我更加充满了期待:在大街小巷都飘出音乐的环境中,学校的音乐教育是什么样的呢?

  在之后的支教生活中,我发现在这个歌舞的海洋中到处充满着异域风格,人人会唱歌,个个能跳舞,生活中都是音乐的渲染,你走到哪里都会有音乐的陪伴。除了上课,我还经常与学生们交流,通过我的一些讲座和合唱团的训练,使我更加深刻地了解这些学生,他们所接受的是同我们完全不一样的音乐生活,但确是相同的院校音乐教育。这些都引起了我的思考。 西藏高校音乐教育现状 西藏的高等院校并不多,且有设音乐专业的只有西藏大学和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现将这两所大学的情况简述如下: 西藏大学艺术学院 西藏大学艺术学院根源追溯到1975年的西藏师范学院音体美系。经过三十年的发展,至2004年8月,在原音乐史论教研室、声乐教研室、器乐教研室基础上,西藏大学艺术学院正式成立,建有音乐学(含教育)、音乐表演(含声乐方向、器乐方向)、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三个本科专业。教师大部分毕业于本校,教育理念、方式等同出一辙。以音乐系音乐学专业课程体系进程为例: 课程体系 课程名称 学时 占总学时% 公共基础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教育概论、大学英语、大学语文、计算机文化基础、藏语文、体育 838 33.3 专业基础课 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学﹡、歌曲写作、民歌概论、曲式与作品分析﹡、中外器乐概论、文艺评论﹡、钢琴基础、音乐打谱软件使用基础、 978 38.9 专业方向及特色课 必修 西方音乐史﹡、中国音乐史﹡、西藏音乐史﹡、音乐学﹡、民族音乐学概论﹡、藏族器乐概论 422 16.8 选修 西藏歌舞概论、简易配器、艺术美学 72 2.9 文化素质及学科交叉课 必修 公共关系学、实用写作、藏族历史 98 3.8 选修 西藏民俗、美术鉴赏、艺术概论、藏文信息处理技术基础 108 4.3 实践环节与其他环节 音乐采风、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专业论文写作、军事理论、军事训练、艺术创作与实践、形势与政策、大学生就业指导、毕业教育与鉴定 54周+164学时 / 小计 2516 100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西藏大学的很多课程跟内地是差不多的,当然有一些特色课。经过笔者的进一步了解,课程计划表中所列出的民族特色课,除了西藏音乐史和六弦琴的选修,其余都没有开设。学院主体上采用的都是西方模式的音乐教育体制,而没有立足于民族特色的基础之上。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倡导,要把握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每一种音乐传统都有其自身的传承过程,并根据其音乐概念和非音乐概念产生着自己的教育学、教学法,但并不是每种基础民间音乐相结合的教学法对其他所有音乐文化都实用的。[1]少数民族学校的音乐教育要充分尊重各民族的差异性和个性,因此,西藏要立足本民族音乐文化的根基,也要符合本民族的文化心理,建立适合自己的音乐教育结构体系。 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艺术系 体育艺术系成立于2007年8月,现设体育、美术、音乐等三个教研室,音乐系现只设有音乐教育一个专业。2006年之前的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个中专学校,学生都是五专生。所有学生进学校的时候学的都是一样的课程,两年之后再分各个专业。2007年开始招收中专生,学生要参加全自治区的统一考试,通过专业考核,再与最后的文化课考试相加,择优录取。主要课程有:基本乐理、视唱、练耳、中西音乐史、藏族音乐史、钢琴、声乐、手风琴、舞蹈等。

  支教期间,我所担任的是06音乐1班的钢琴选修课,07音乐班的手风琴选修课,以及07音乐班的试唱课。关于钢琴和手风琴的选修,并不是学生自己选的,而是老师根据系里情况和学生自身条件分配,所以有很多学生被选到了自己不喜欢的乐器,练习的兴趣不大,收到的效果也不大。试唱课是大家都不喜欢的一门课,因为学生进入音乐班之前,大部分没有接触过五线谱,他们对此也没有什么兴趣。每到课间的时候,学生们都要求我给他们伴奏唱歌,好多学生拿着自己的歌本争着让我弹,他们唱到上课都不停歇。如果就这样弹上两节课,学生们也不厌烦,只要别唱谱例。

  在这个因为特殊的高原环境而造成闭塞的地方,学生所接触的几乎都是自己的音乐,他们了解音乐的内容,熟悉音乐中的文化,使西藏的音乐文化保持了很好的稳定性。而在学校——学生受教育的主要场所,让学生开始接触西方音乐和中国传统音乐的地方,并没有让学生改变对接近20几年来所接触的本民族的音乐的钟爱程度,他们甚至会排斥异民族的音乐,这很值得我们研究。

  二、对西藏高校音乐教育的几点思考

  当今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环境下,如何以战略性的眼光来审视西藏音乐教育的发展值得每一个西藏音乐教育者思考。在经过了4个月的支教生活,深入西藏拉萨的高校音乐教育,与教师和学生亲密接触之后,结合三年研究生期间所学到的知识,笔者有这样几点思考和观点:

  1、因地制宜,立足民族乐器的学习。

  由于西藏的高原地势和干燥气候,教学设备损坏率非常高,再加上学生不爱惜,像钢琴等大型教学设备根本用不长,这样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资金,也耽误了教学。针对这样的情况,可以选择一些高原特有的乐器让学生学习。这样学生也比较熟悉,很感兴趣,学习起来有冲劲。况且,作为少数民族学生来说,立足于民族乐器的学习是当今音乐教育所提倡的事,也是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举措。

  2、保存资料,建立完善的图书室。

  文字资料是记载一个民族文化非常重要的方式,特别是有自己文字和语言的民族。[2]西藏是为数不多的有自己民族语言和文字的少数民族之一。南宋末年西藏藏传佛教萨迦派著名宗师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1182——1251),其音乐论著《论音乐》至今仍是研究西藏古代音乐文化的重要著作。但是现在,由于多种条件的限制,西藏音乐教材的编写与出版、本土音乐创作、西藏民族音乐的资料建设、理论建构和实践研究相对与某些已经取得丰硕成果的少数民族地区来说是比较薄弱的方面,但是这又是音乐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面。拉萨师范专科学校有一个图书阅览室,学生只可以在里面阅读,不可把图书带出来。图书馆的书大多都是期刊杂志,有不少与少数民族相关的内容。但是本土研究者的学术主要是论文形式,音乐实践和理论研究成果著作极少,然而,西藏音乐是极其丰富的,应当努力补充这方面的内容。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青海民族研究《青海民族研究》
《青海民族研究》(季刊)创刊于1989年,是由青海民族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学院主办的民族学类学术刊物。 《青海民族研究》主要发表有关民族学、社会人类学、宗教学、历...
气体物理《气体物理》
本站要从事期刊订阅及增值电信业务中的信息服务业务(互联网信息服务),并非《气体物理》杂志官方网站。办理其他业务请直接联系杂志社。 《气体物理》杂志,于2016年经...
木材加工机械《木材加工机械》
《木材加工机械》(双月刊)创刊于1990年,由国家林业局北京林业机械研究所主办。 《木材加工机械》主要刊登内容:木材加工机械行业的新研究和设计成果,使用维护、技术革...
数字印刷《数字印刷》
并非《数字印刷》杂志官方网站。办理其他业务请直接联系杂志社。 《数字印刷》杂志,于2015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0-1304/TS,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
教师《教师》
《教师》杂志,于1984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46-1072/G4,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教学探蹊、班主...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杂志,于1978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61-1294/N,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水...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