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内容摘要:电影修辞是电影中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一种表意方式和手段。张艺谋电影运用电影修辞寄寓自己的审美理想,建构电影本文的内在意蕴。其修辞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鲜明突出的色彩组合;二是强调纵深的多层次构图;三是突显隐喻手法。
关 键 词:张艺谋 修辞艺术 特色
张艺谋是中国电影界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中国电影走出国门、迈向世界的领先者。从1987年的《红高粱》到2006年底的《满城尽带黄金甲》(以下简称《黄金甲》),张艺谋在20年间共执导15部电影,而且几乎每一部作品都既“叫好”又“叫座”。他的电影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功,笔者认为主要在于他擅长运用修辞艺术。他在电影创作中能调动各种修辞手段把审美理念和市场规律完美结合,把电影的艺术性和商业性融为有机的整体。
电影修辞是电影中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一种表意方式和手段,它不仅能寄寓导演的审美理想,建构电影本文的内在意蕴,而且能对观众产生直接的视听冲击力,促使观众思考。关于电影修辞的界定,周斌认为电影修辞指的是“如何更好地运用视听技巧和艺术手段去传情达意,以便更形象生动地表达影片的思想内涵”1。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指出电影修辞就是一种“求美之术”,当然电影修辞不仅仅是形式的“求美”,更应该是内涵的“求美”,这样的电影修辞才不至于显得华而不实。因此,李显杰在《电影修辞学》一书中特别强调:电影修辞是一种“电影意指方式或手法”2(着重号为笔者所加),所以,电影修辞并不是一种纯粹的电影形式,而是同时关注电影文本的“意指”。电影只有将外在视觉形式和内在意蕴完美结合,才能实现“第七艺术”的旨归。张艺谋电影无疑是成功运用修辞艺术的典范,体现出鲜明的“张氏”风格。他的电影修辞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鲜明突出的色彩组合;二是强调纵深的多层次构图;三是突显隐喻手法。
一 鲜明突出的色彩组合
色彩是观众在电影观赏和读解活动中首先感受到的修辞元素,它对观众产生强烈的、直接的视觉冲击力。张艺谋在色彩运用方面的突出特点是色彩鲜明,富有民族特色。他能够根据表达电影意蕴的需要,合理运用色彩,在形式中渗透内容,实现“内容的形式化”3 。按照色系的不同,他的电影可以分为红色系列、黄色系列和五彩系列这三个类型。
1.红色系列
“红色系列”影片指以红色为主色调的影片。这类影片突出红色,再搭配与红色相呼应并与影片感情基调相契合的其他色彩。在色彩文化学中,红色有两层意蕴:血与火。血代表血腥、仇恨、屠杀、战争等,如复仇天神全身上下都是红色。火还可以代表热情、活力、爱情、欲望、温暖、喜庆等,同是一种激烈的情感。4张艺谋在电影中把红色诠释得淋漓尽致,“火”和“血”的意义都得到体现。
1987年,张艺谋导演的第一部电影《红高粱》是“红色系列”的首部影片,该影片的字幕是红色,盖头、嫁衣、花轿、高粱酒都是红色,传递出一种热情和张力。该影片最后一个场景全部是血红色:血红的太阳,血红的天空,血红的高粱漫天飞舞,小孩‘娘,娘,上西南’的喊声随风飘洒,使影片的生命主题得到了最高的升华。5 张艺谋通过写意的红色礼赞顽强的生命力,表现追求自在人性的人们所受的压迫越深,反抗就越强烈的永不低头的精神。同时,这部影片除了红色这个主色调以外,还运用了黄土高原典型的黄色来映衬红色。这种土黄色显示了稳重厚实的内蕴,红色所彰显的热情和活力正是因为深深扎根于黄土地中,才显得张扬但不漂浮。
红色既可以表现喜庆和激情,也可以表现血腥和暴力。张艺谋于1991年拍摄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众多灯笼使整个画面都笼罩在红色光晕里,灯笼点亮意味得宠,反之则是失宠,女性的命运就在“点灯”和“封灯”的过程中沉浮。同时,丫鬟燕儿自己设计的婚礼屋、三太太梅珊死后“闹鬼”的场景以及娶五太太的婚礼场景都运用了浓墨重彩的红色。红色和在这大院内悄无声息消失的生命联系起来,不禁使人联想到血腥和残害。再配以黑色的封灯布套、黑衣的封灯人、黑色的门帘、把梅珊缢死在“死人屋”的黑衣人以及整座大院的灰中带黑(黑色的心理效应就是结束和死亡)。这些冷色调使观众不寒而栗,顿生恐怖之情。导演给观众传递的也正是这座大院所代表的封建礼教在冠冕堂皇的外表下对人性(尤其是女性)的压抑和残杀。
总之,红色在张艺谋电影中占有重要位置,已经成为张艺谋电影的一个标志色。有的学者认为“张艺谋电影中的红色可以看作是一种风格代码,即由修辞学加以码化的、能标明创作者独创性的代码”6。所以,红色已经成为张艺谋独具特色的“风格代码”,是彰显其艺术特色的一个主要标志。
2.黄色系列
在中国,黄色是地位较高的色彩。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被称为“黄帝”,我们也被视为“炎黄子孙”。中国古代哲学用阴阳两极来划分世界万事万物,黄色被划入“阳”系列。
摘取第38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桂冠的《秋菊打官司》沿用张艺谋一贯的农村题材,用纪实的手法讲述了中国西北农村一个“民告官”的故事。故事主要发生在秋天,广袤的西北大地呈现出土地特有的黄色。树叶凋落,只剩下光秃秃的一片。农村的木屋也呈现出历经风雨的黄褐色,屋檐下悬挂的大串金黄色的玉米棒子更妆点了画面。这里的黄色比《外婆桥》中的黄色纯朴,比《黄金甲》中的金黄色厚重。影片中的红辣椒以及秋菊所穿的红棉袄给这片黄色的土地增添了一抹亮色。这样的色彩配置表现了导演对那一片土地的热爱。值得注意的是,这部影片虽然没有像《红高粱》等影片那样强调色彩、构图等修辞手段,但是绝不意味着修辞手段的“失语”,而是更加不动声色、更加隐蔽。影片中的色调选择、偷拍为主的远景镜头以及实景拍摄等,都是导演精心构思的结果。
张艺谋2006年拍摄的电影《黄金甲》把对黄色的运用发挥到了极致。影片中的金黄色夺人眼球:金黄色的盔甲、大面积的金黄色的菊花 、金黄色的服饰、甚至药罐也是金黄色的。金色本来代表金钱,是财富的象征,但是“在金色的含义中隐藏着一个祸患,即对权力的贪欲”7。金色与黄色的结合变成了黄金的色泽,象征着财富、尊贵和权威,突显了天子地位的不可动摇性。正如大王(周润发饰)在警告二皇子(周杰伦饰)时所说:“……天地万物,朕赐给你,才是你的。朕不给,你不能抢。”8 这是大王对自身权威的展示和对反抗者的警告。同时,黄色的“前进性”还对观众产生一种几乎令人窒息的压迫感,从而传递出生活在“黄色”空间中人物的痛苦和抑郁之情。在金黄色之外,影片还配以红色和黑色:红色的窗棂、地毯、柱子、朱漆大门,黑色的是身穿盔甲的羽林卫、士兵和盾牌。作为辅助色的红色、黑色和主调金黄色共同构成影片的色彩体系。对于本片色彩的使用,研究者褒贬不一。笔者认为,《黄金甲》过度依赖色彩表意,而且色彩较少变化,容易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降低探询影片深层含义的热情,从而削减了影片的艺术魅力。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