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摘 要]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随着“学程导航”理念的不断深入、渗透,在课堂中出现了许多充满人性的课堂教学互动,但也出现了很多无效或低效的“畸形互动”,如单一型互动、偏爱型互动、点缀型互动、情感缺失型互动、目标缺失型互动等。构建有效课堂教学互动应注意抓好互动的预备、组织、完善等各个环节,争取达到理想的互动境界。
[关键词]
学程导航;教学互动;策略
一、美术教学互动的现状
在轰轰烈烈的“学程导航”课改中,随着学程导航理念的不断深入、渗透,在课堂中出现了许多充满人性的课堂教学互动。但由于传统教学思想的惯性影响,也产生了很多无效或低效的“畸形互动”,需要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引起注意。
1.单一型互动
“学程导航”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互动还是表现为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互动的启动者和主宰者,学生则处于消极被动地位。有研究表明,从平均水平来看,师生互动在我国当前课堂教学中的比例高达近90%,在总的互动时间上更是高达93.2%,生生互动时间则只有6.8%。很明显课堂教学主体在互动形式上是单一性的。
“学程导航”理念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学生群体、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以及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应各占有一定的比例,这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效果具有积极意义。
2.偏爱型互动
现实的教学情景表明,很多教师在分配学生课堂互动机会、互动内容和互动时间时偏爱成绩好的学生、学生干部或人际地位高的学生,使他们有更多的互动机会、内容和时间。在互动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教师对待“优等生”要比其他学生好。这类互动“因人而异”,既不利于整体教学互动质量的提高,也不符合新课程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
3.点缀型互动
在各种”学程导航”的课堂展示活动中,大家一定会发现都有小组讨论或小组合作活动,都有充分的师生对话,整个课程充满了“互动”的景象。倘若你认真分析一下或做个课堂实录反思一下,就会发现很多“不良症状”:有的合作只有几十秒钟,有的合作没有实质可究的主题,有的合作有“合”而无“作”或有“作”而无“合”;在师生对话中,多数停留在“是否”型的简单问答上等等。显然这种互动是为锦上添花而点缀的,点缀型互动是贴着“新课标”标签的形式互动,没有互动实质。
4.情感缺失型互动
这类互动决不会出现在公开课上,但在平常的教学中常有,表现为:当教师提问而学生答不出时,侮辱或罚站;当学生听不懂而提问时,遭到嘲讽;当学生合作讨论,有说有笑时,受到批评;当教师与学生交流时,面无表情、语气生硬等等。
教学互动是人际之间的互动,是师生都作为平等的人而发生的相互对话、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和相互影响的过程。在教学互动中不只是知识的弥漫和智慧的扩张,更是师生情感、人格的相互碰撞,相互作用。没有情感的互动,就像没有色彩的生活,是不可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
5.目标缺失型互动
这种互动在平时教学和小范围的听课活动中时有出现。主要表现在:互动是随心所欲的,高兴时就让学生互动一下,“放放风”或干脆“放羊”;不高兴时,一切由教师主宰,学生毫无“言论自由”;不管有没有互动的必要,也不管教学内容是否适合互动,只要有人听课,就来“互动”;而且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互动中学生往往可以“自由活动”。这类互动既不顾学生实际,也不考虑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效果等教学因素。这类互动是为听课而生的,是为课改而动的,是随教师情绪而变的,是完全不顾教学后果的互动,其根子就是教育教学目标的缺失。
为了从学生角度了解互动情况,本人进行了有关的问卷调查,主要内容及调查情况如下表:
是否愿意互动
互动效果
最喜欢的互动形式
最有效的互动形式
愿意85%
无所谓或不愿意15%
好30%
一般51%
无19%
小组或全班讨论87%
其他13%
从中看出绝大多数人(占85%)是愿意互动的但没有机会互动,有多数人(71%)认为课堂上是有互动但效果不大。但也有不少人认为课堂上很少有互动或没有互动,为什么呢?与学生交谈后,才知道:他们认为上课时老师讲得多,不太有小组讨论等活动,因此没什么互动。无论是问卷调查,还是与学生交流均反映出:学生最喜欢的互动形式是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最令人费解的是,学生认为最有效的互动形式竞是全班性的讨论和小组讨论。这一点出乎我意料。我们多年来在课堂上经常采用的“师讲生听”和“师问生答”,在学生看来并不是最有效的!
二、有效教学互动的形式
有效互动不是任由教师控制、单向影响的活动。从师生互动的信息传递方式来看,有效的教学互动有以下三种形式:
1.双向型
在这种互动方式中,师生之间信息互送、互收、互相反馈。在课堂上主要表现为师问生答或生问师答等的师生对话形式。
2.多向型
这种互动形式与双向型互动不同的是,互动过程中除了师生之间有相互作用之外,学生之间也有相互作用和信息的双向流通。它强调信息的多向传递反馈。在课堂上的常见形式是:同桌讨论、小组合作学习、小组竞赛等。
3.网状型
在这种互动中,学生和教师构成一张紧密联结的网,每位学生、每个老师都是这张网的一个结点。能够牵一点而动全网,互动的辐射范围非常广。这种互动强调师生平等参与学习活动,信息全面开放,教师不再是唯一的学习源。这种互动的载体往往是大型的美术游戏或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网上互动活动。
在实际教学中,这三种互动往往交织在一起,缺一不可。就教学效果来说,在这三种互动形式中,双向互动的效果比较差,多向互动的效果比较好,但效果最好的是网状互动。
三、教学互动的组织实施
教学互动的组织实施一般按以下流程:
(一)互动的预备策略与方法
1.创设利于有效互动的环境
互动理论强调互动是人与环境的作用。因此,创建适于学生互动学习的物理环境(比如教室布置、座位安排、灯光、绿化等)和积极的社会心理环境(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实施有效互动的前提。在这种环境中,学生才会有一种安全感和愉悦感,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有效地开展各种教学互动。在互动中,教师要积极鼓励互动、创设互动条件、消除互动障碍,努力培养学生乐于互动的态度。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