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摘 要:歌唱艺术中的情感与技巧这一对辩证的关系,是每一个声乐学习者都应该了解和掌握的基本知识。情感表达是技巧的最终目的和意义,技巧的应用是情感表达的手段。两者之间是主从的关系,不能互相颠倒。声乐学习者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分阶段、分步骤来训练。在平时基础训练中会偏重于发声练习,但也要加强整体歌唱的意识,使声、字、情感融为一体,养成用心歌唱的习惯。因此,在舞台表演中更多的是要集中精力放在歌曲的诠释和情感表达上。通过有意识的技巧训练和情感表达训练,达到歌唱中情感和技巧的完美统一。
关键词:生理状态,心理状态,提高,辨证
绪论
歌唱是一种全身心的运动,歌唱中要注意协调和保持良好的歌唱心理、歌唱姿态和科学的发声方法。只有做到歌唱心理状态均衡适度、歌唱身体状态的均衡适度和歌唱发声状态的均衡适度才能产生美妙的歌声。
由歌唱活动包括心理和生理两方面因素,在二者的关系中,心理因素占主导地位,起着指挥调节作用,生理因素起着物质基础作用。歌唱心理与生理的双重建构,是在歌唱发声训练的一开始就树立起的一种心理和生理训练同时进行的观念,建构一种在正确的歌唱心理调控下的技能技巧训练。
1 “技”乃歌之“基”
1.1生理状态
生理状态,即是符合歌唱发生机理运作的合理协调的统一,是歌唱所须的方法和规范,正确控制生理状态的技巧是歌唱的基础。在人声中,歌唱发声是存在于音乐中一种理想的美,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期望得到这种美,但是凡是努力追求这人声之美的人至少可以接近它,调节自己的发声功能以期达到声音美的最大值。这种美必须在正确的指导之下,通过训练和人们对于欣赏美好歌唱声音的大脑储存分析判断改进和提高,必须认识到,歌唱的生理状态源于人体先天的生理结构,并不是盲目的无限扩张,以心理需求为先导,使生理功能参与的心理生理过程,正确的使用发声生理功能,是歌唱成功的关键。
和某种自然法则一样,一个发声机能群被歌唱者寻找之前,是隐藏在真实东西后面的某种感觉。即使有高度的智慧和想象,没有艺术的技巧就没有真正的艺术,因为智慧和想象永远不能弥补不完善的技巧的缺陷,我们所说的歌唱的生理状态即是有坚实的技术,才能使歌手控制表现的方法,能运用生理发声器官的作用完成一系列的歌唱生理的规则表现。只有当方法和规则赋予声音的形状和模型是准确的时候,歌唱者才能把为了满足内容所需要的表情和情感的声音色彩注入到它里面去。歌唱的生理状态的确定,不需要歌唱者有生理学和声学上的深奥的学识,而是对他杂技歌唱艺术法则的一种实践的运作知识。
1.2歌唱的表现
歌唱就其表现而言,是一种生理发声结果 ,它通过人体不同的组织器官,构成一个合理的互为作用的工作机构从而发出美妙的歌声。但使其能够互为协调、互为作用的瞬间过程,却是长时期思考、积累的结果。心理运动赋予歌唱行为以智慧,在很大程度上,帮助训练和塑造声音,使之成为一种平衡整体的中枢,以保持一定程度的自觉控制,而不是把歌唱作为一种简单盲目的、想当然而缺乏细致分析思考的生理运动。歌唱必须是心理状态和生理状态健康的合作,健康优美的嗓音建立在良好心理素质之上,能将歌唱调节结果的音响功能时时反馈给大脑以清晰的思辨后再行认知,歌唱的方法语言音乐的切实表现才能获得效果。歌唱的音响效果反作用于心理状态,是心理信息得以充实而进一步就歌唱的状态予以肯定或调节。
1.3声乐艺术的特性
声乐艺术有自己的特性。首先,它是通过人的生理组织——发声器官来实现的,是依赖人的呼吸、发声、共鸣等许多器官的协调运动而表现音乐的艺术。一个好的歌唱家,必须正确、能动地调节和支配自身的各种器官,构成一个健全而良好的歌唱“乐器”,以完成全身心的整体的艺术歌唱。歌唱的生理状态是歌唱音乐表演的载体,歌唱者既是一个表演者,也是一个观察者,在他创造声音时,必须敏锐地感觉到生理机能在做什么,它们在感觉上像什么,它们的声音效果如何,能否做到生理的平衡和声音的流畅,技术上的逐步进展反映在自动性程度的不断增加。
1.4关于呼吸
呼吸是人体的一种生理机能。呼吸是歌唱的生命,也是歌唱技巧训练的基础。“善歌者,必先调其气”,这是我国传统声乐理论对歌唱呼吸重要性的著名论述,歌唱呼吸是歌唱的基础和动力,是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段之一。著名的阉人歌手帕基埃罗蒂曾经说过:“谁懂得呼吸谁就懂得歌唱。”声乐大师帕瓦洛蒂也说:“掌握不好呼吸就没法唱出好听的声音,甚至会毁坏嗓子。”作为一个歌唱者,想要从中掌握真正正确的理论实在太难了,许多人相信了一些错误的理论并成为作俑者,使得声乐理论更加错乱迷离。所以,在学习歌唱中一定要讲究科学的训练方法,要有专业的教师指导。
2 “情”乃歌之“魂”
2.1心理状态
心理状态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活动是以客观现实为基础的,是具有客观性的。 所谓“触景生情”,是说当一个人受到外界景物的触时,便会产生内心感情的波动。“情”是客观现实,“情”是心理活动。“触景生情”形象他说明了心理活动的客观性。 然而心理活动还有主观性的一面,既同一客观现实可以引起不同人的不同心理活动。这是因为每个人的知识水平高低、经验多寡和阅历深浅都存有差异,每个人的个性特征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都有所不同。
2.2歌唱中的心理反映
心理学认为,心理反应一般分为三种:常态反映、偏离常态反映和变态反应。常态反映在歌唱时表现为良好的精神状态,歌唱技术、技巧能够得到正常的发挥。偏离常态反映在歌唱时表现为消极的情绪:不安、紧张、恐惧等,可能出现音色、音准、节奏、表现等差错。至于变态反映指人完全丧失在外部世界中正确定向、应答的能力,不能适应周围的环境。我们把常态反映呈现的心理状态称为良好的心理状态。把偏离常态反映、变态反映呈现的心理状态称为不良心理状态。歌唱中的心理反应也是于此相对应的。
2.3心理状态的作用
歌唱艺术不仅是一门在舞台上展示个人歌唱技术技艺的表演艺术,同时也是通过演唱者自身的“乐器”对歌曲作品进行艺术再创造。歌唱就是歌唱者在一定心理活动的调控下,使用自身“乐器”的过程。良好的心理状态对于歌唱者正常发挥技术技能,准确表现音乐作品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一个出色的歌唱者的必备素质。
2.4声乐艺术与心理学的关系
声乐艺术与心理学是密不可分的。伴随着我们进入跨学科研究时代,人们更加关注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以便更好地多视角地促进本学科的发展,于是声乐心理学——这门与我们声乐息息相关的学科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普通心理学中的许多心理因素如记忆、思维、想象、情感等在声乐学科中得到了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在众多的心理因素中,想象不仅能在发声训练中化抽象为形象,使我们从感性上去领悟各种复杂的声乐技巧进而达到理性地掌握,而且在演唱作品时使我们更深地去理解并把握作品的内涵。想象在声乐学习和演唱中得以展开,必有其展开的基础,那就是丰富的表象积累。表象在心理学中分为很多种,但声乐想象依赖于经验表象和情感表象,无论哪种表象,就其本质来说都是现实生活记忆的产物,所以说声乐想象的表象源泉根植于我们真实的生活积累和情感积累。在发声训练中,歌唱内部的抽象感觉从生理角度调节,往往不如人意。以选择气息和共鸣训练为例,通过想象的力量,从我们能体会到或能触摸到的内、外部感觉中去认识内部的科学等等。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