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语言到此为止,剩下的交给音乐吧。《黄河》是很富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音乐的情感在同学们的心里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想,这是单纯的道德说教很难达到的效果。把音乐教育与思想教育二者协同教学,有如下优势:其一,体现了情、理的有机结合。常言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说明只有当情、理结和时,才能打动人,说服人。思想教育主要是以理服人,而音乐教育是以情动人。两者结合可以相互合作、相互补充,使整体效益得到提高;其二,体现了从“接受”到“内化”的原则。在思想素质教育中,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是被动的接受思想教育,但必须经过吸收和内化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音乐教育的特点之一就是要求学生自己参与。由于它自身具有愉悦性、趣味性和审美价值,可以把很深的哲理以一种人文的,通俗易懂的形式表达出来,因而,它能使学生主动地在情感之中去感受、体会,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这是实现吸收和内化的有效途径。音乐教育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本身就是“以人为本”的体现,很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培养。
(二)音乐教育不能片面追求智力开发的作用
维多克·雨果曾说过:“开发人类智慧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是数字,二是文字,三是音乐。”在1994年8月举行的美国心理学学会第102次年会上,罗斯切宣布了她的有关音乐学习与儿童智力发展的最新实验研究成果。媒体迅速以《音乐课可开启数学和科学的头脑》为题作了报道,并提醒家长注意:“如果每周的音乐尚未使你的孩子变成一名小伯恩斯坦的话,它至少可以点燃一名未来的居里夫人或伽利略的天才之光。”在国内也可以看到一些音乐教育可以提高学习成绩的事例报道。音乐教育能够开发智力的观点已为大多数人接受,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一些人对音乐智育作用的片面追求。他们以为只要学习音乐就能提高智力,很少考虑音乐为什么能提高智力,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发挥智育作用,也很少考虑音乐教育本身的人文化、艺术化。
其实,音乐教育的智育功能的实现是有条件的,这种条件就是音乐教育必须是独立存在的、审美的、人文化的教育,而不是智育化的教育。音乐必须是作为一个与科学相对立的人文领域而不仅仅作为智育范畴里的一门分支。再则音乐教育之所以能开发智力,也并不是音乐这门“知识”能够直接开发学生的智力,而是它能有效地减轻智育本身对学生的身心所施加的压力,从而使智育获得更好的效果。③脑生理科学认为,人的左脑主要负责抽象思维,俗称“数字脑”,右脑主要负责形象思维,俗称“艺术脑”,左右脑只有协调平衡发展才能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现在的教育情况是,受应试教育机制的影响,学生为语、数、外等“主科”所累,左脑长期超负荷运行,右脑却闲置没得到相应的发展,左右脑失去了平衡,导致学习效率不高。音乐本来可以刺激右脑使左右脑达到平衡发展,如果我们把音乐也完全纳入智育的轨道,把音乐作为一门“知识”,并且照搬科学知识的教学方法来教学音乐,那么恰恰是又增加了左脑的负担,使学生更加不堪重负。因此,我们应该让音乐回归到人文的旗帜下,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情感体验,以审美为核心,以人为本,使教学过程本身艺术化、审美化,让人得到健康协调的发展。音乐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即使它有提高智力的功能,也是“无意插柳柳成荫”,因此不能舍本逐末地去片面追求音乐教育的智力开发作用。
(三)音乐教育要致力于让音乐属于每一个人
人文精神的关怀是对所有人普遍的关怀,在音乐教育中提倡人文精神的培养,要致力于让音乐属于每一个人。
1、借鉴柯达伊的全民音乐教育思想
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是当今世界影响最大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借鉴其精华,对我们的音乐教育来说是必要的。他认为:“音乐和人的本体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的生命中不能没有音乐。”“我们必须将广大群众引向音乐”是柯达伊全民音乐教育思想的核心。他指出,音乐教育不能只培养少数专门音乐人才,而应使全体公民都成为有较高音乐修养的音乐会听众。上世纪初的匈牙利音乐教育水平十分低下,“匈牙利儿童心灵的一个巨大的领域,至今仍荒原”。他意识到绿化荒原的唯一途径就是加强国民音乐教育。他撰文指出:“没有其它学科能象音乐那样好的在身和精神方面为孩子们造福。”匈牙利解放后的40多年里,学校音乐教育普遍采用柯达伊的教学法。当我们把眼光转向今天的世界乐坛,就会发现,匈牙利籍的作曲家、指挥家、演奏家以及音乐教育家的数目引人注目的,由此,匈牙利也被誉为“音乐教育之国”。
柯达伊的全民音乐教育观对我们的启迪是深刻和现实的。他的全民音乐教育观在如何摆正专业音乐教育和普通音乐教育的关系上,是一个成功的先例。它给我们的启示是:一个国家音乐教育的整体水平直接关系到音乐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如果我们的音乐顶尖人才不是在提高普通音乐教育水平的基础上诞生的,那么,其优秀的音乐人才及作品也不可能有广阔的舞台和广大的听众。
通过对柯达伊的全民音乐教育的粗略分析,我们认为,我国的普通音乐教育也应该朝“让音乐属于每一个人”的方向努力。时下,一些学校在论及自己的音乐教育成果时,摆出的往往就是多少学生升入了高一级的音乐学校,多少学生在某某大赛上获得了什么奖项。认为这是最能说明音乐教育成果的地方。其实,“普通音乐教育首先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我们更应该注意的是每一个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都在自己原来的基础上有一定的丰富和提高。同时,在应试教育依然存在的今天,只重视少数音乐“苗子”的培养无疑是给应试教育长威风,给素质教育灭志气。因为现在的音乐考生在参加招生考试时,文化课的录取分数线是低于普通考生的,音乐考生在准备考试时,一方面拼命准备要考的音乐内容,通过强化训练取得高分;另一方面,取得高分的同时是以忽视文化课学习为代价的,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不是学习音乐本身,而是学习对付考试的方法。这种对音乐技能单是死板的掌握,违背了音乐的艺术性、人文性的原则,这也是造成高一级音乐院校中音乐学生文化素质不高的严重后果。所以,普通音乐教育还是要面向全体的学生,立足于提高整体的音乐素质。
2、处理好通俗音乐与高雅音乐的关系
要使音乐属于每一个人,除了要处理好专业音乐教育与普通音乐教育的关系外,还要处理好通俗音乐与高雅音乐的关系。时下,流行音乐充斥着市场,大街小巷都有卡拉OK,不论男女老少都可以去“过把瘾”,可以说通俗音乐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是属于每一人了。然而,高雅音乐依然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使得广大人民群众“想说爱你不容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笔者认为这与不同音乐的内容和形式有关。音乐中音乐性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即基本情绪、风格体系和精神特征。④音乐情绪对听众来说,是纯粹建立在感觉上的,听众无须经过任何理性化的判断,单凭音响对感官的刺激就能直接感受到的,是一种大众化的内容。首先,越是情绪鲜明的作品,越容易为普通群众接受。通俗音乐往往是情绪鲜明的,如《好汉歌》、《常回家看看》。而一些较为深刻的高雅音乐,它们的基本情绪往往并不那么鲜明。作曲家在创作比较深刻的作品时,往往不把注意力放在情绪的外在渲染上,而更注重对音乐的内在特征和个性的追求。其次,从音乐的表现形式上来看,通俗音乐的表现形式多为普通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生活化的;高雅音乐一般都有严谨的曲式结构,复杂的调式调性,讲究的配器,这些形式的因素往往给普通群众欣赏高雅音带来一定的困难。要让音乐属于每一个人,就要在肯定通俗音乐积极作用的同时引导其健康的发展;音乐教育者要培养大众“音乐的耳朵”,逐步让他们接受高雅音乐,而高雅音乐也要主动“走出象牙塔”,“飞入寻常百姓家”。近年来,一方面,通俗音乐也登上了大雅之堂,在一些大型晚会中占了很大比重,一些优秀的曲目选编进了中小学的音乐教材;另一方面,高雅音乐也在努力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争取更广大的听众,这是好的发展趋势。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