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摘 要] 当今社会,科技革命和工业化大生产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然而面对大堆冰冷的机器,也使人产生了困惑与迷惘。音乐作为人类的一种重要精神食粮,应该在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提高人文素质方面发挥作用。但是,现实中的音乐教育还存在着重技轻艺,忽视情感体验,缺乏对人本身的关注等现象。在音乐教育中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很有必要,它对陶冶人的情操,完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音乐教育;人文精神;科学;价值
Abstract:Nowadays, revolution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great industrialized production have brought the enormous material wealth to mankind ,but face the piled the ice-cold machine greatly,make people produce puzzled and perplexed too.A human kind of important nourshment for the mind of conduct of music,should meet the demands of people's spirit and improve the respect of humane quality and function.However,realistic music educate for skill of value,skill more thans,ignore emotion experience.The teaching purpose is indeterminate ,lack it to the questions,such as people's own concern,,etc .So it is very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humane spirit during music education,which is of the significance of moulding student's sentiment,perfecting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 and promoting students growing up health and sound.
Keywords:music education;humane spirit;science;value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人文精神是指一种对人的关注的思想,一种追求人生真谛的态度,是对人的精神价值的终极关怀。即关怀人生价值的实现,关怀人的自由、平等以及关怀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等。
人文精神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思想。西方14-16世纪文艺复兴运动中的“人文主义”强调“以人为本”,对抗中世纪的以“神为本”。人文主义者以科学常识和人类学来反对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和社会制度,以人性的张扬和现世的物质享受来反对禁欲主义对来世的虚假承诺。如今的人文精神当然也体现对人的关怀,由于生存的社会背景不同,其反对对象肯定也是不一样的。当今的“人文主义”主要表现在与“科学主义”的对立与冲突。所谓科学主义,即强调以自然科学的眼光和方法来看待世界,在文化研究中强调客观性、精确性、科学性。19世纪以来,科技的发展驶入快车道,呈现超常规、加速度发展的态势,从而使20世纪成为“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使传统的神学和宗教日渐衰弱,因此,才有尼采“上帝死了”的说法。20世纪神学与宗教已经“灰飞烟灭”溃不成军,不配成为科技的对手。另一方面,科技也在20世纪开始暴露其弊端,自从广岛上的蘑菇云升腾天空以后,世界上的核武数量又有大幅度的增加,发展到现在足以把人类毁灭几十次。科技的前景被定格在这种“蘑菇云画面”之上,核武器则成了悬在人类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人类在享受高科技的实惠与便利的同时,也不得不吞下这枚人类自己制造的苦果。本世纪初,恐怖袭击、种族冲突、局部战争等都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另外,人类在用科技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大工业生产给人类社会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物质财富,但是在庞大的机器面前,人们又时常感到压抑与脆弱。科技文明创造出的物质力量虽然不能直接消灭人的肉体,却可以导致人的兽化和异化,其结局同样可悲、可怕。
爱因斯坦说:“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①科技本身只是一种工具、手段,不能作为人类生活的终极目标。因此,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装上方向盘,要由人文精神来为科技的发展引航,使其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于是在科学危机的警报拉响的同时,人们又重新点燃了人文主义的火炬,并由此发起社会学,人文科学对自然科学的挑战,捍卫人的感性、情感和生命的尊严,反对理性的扩张和科学对人的压抑,主张维护个人意志和直觉的自由性、特殊性,以求达到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面对科技的负面性,艺术家更是表达出深刻的忧虑。科技的发达导致了“人的死亡”,它不仅表现为人的异化,还表现为理性、自由这些从文艺复兴时期就确立下来的人的解放的价值观的消解。以上所言并非杞人忧天,也非故意耸人听闻,而是想说明当今确实有提倡人文精神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音乐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把学生音乐能力和人文素养整合发展作为总目标。在音乐教育中倡导“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淡化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态度,对人和事物的情感意向和价值取向以及宽容乐观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成了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契机,使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学科体系结构都产生了连锁反应。其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
1、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的音乐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获得美感享受。正如黑格尔所说:“使一切有教养或是无教养的人都能深切受到凡是人在内心最深处所能体验和创造的东西……”
2、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不断发现自己,不断发展自己,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成为他自己,寻求一种个体的真实性,以达到音乐学习与个性培养并行和谐的发展,使学生认识生存的意义,珍视生命,热爱生活。
3、通过营造宽松、民主,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与学习氛围,形成尊重、关心、友善、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丰富学生的情感和精神追求,促进个性的完善与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二、如何在音乐教育中实现人文精神的培养 呼吁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并不是说人文精神可以替代具体的教学手段,也不是说知识界、文化界兴起的“人文精神”讨论热潮尚未波及音乐教育,而是音乐教育的现状反映出与“人文精神”培养的要求还有偏差。要解决这些问题,要作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音乐教育要发挥思想教育的作用
按照汉语的构词法,“音乐教育”是偏正词组,中心词是“教育”,“音乐”是修饰“教育”的,含义是通过音乐来进行教育,而不是通过教育来学习音乐。 前苏联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语言已经穷尽的地方,音乐才开始它起作用的领域。那些无法用言语告诉人的东西,可以用音乐的旋律来诉说,因为音乐是直接表现人的情绪和内心感受的。在这方面应当注意到,音乐是对年轻的心灵起作用的不可替代的手段。”②音乐教育是可以承载思想素质教育的,而且从实践看来可以产生理想的效应。我在教育实习的时候,给高一年级的学生上一堂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欣赏课。刚开始,有些同学认为这类抗日战争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已经过时了。或许是因为他们距那段国家处于危难,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岁月太遥远,没有了切肤之痛,或许是他们被不少走过场的“思想教育”已经“麻木”。针对他们的这种思想,我提醒他们:现在的日本是如何修改历史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不承认侵华的历史;而我国竟还有人穿“日本军旗服”,有人在南京街上叫卖日本军刀,有某个地方在9月18号拉响防空警报竟是为了统一灭蚊。常此以往,那段悲惨的历史就有重演的可能。经过引导,同学们增强了居安思危的意识。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