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变迁背景下,家庭结构发生改变和家庭功能逐渐弱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青少年的依恋需求的满足。传统的经济结构解体,社会流动频繁。留守在在农村的小孩长时间与父母分离,得不到情感上的关爱和支持,存在早期依恋危机。社会麦当劳化,城市居民完全被卷入理性社会的快节奏运转,家长与孩子接触的时间越来越少,很多独生小孩成了“钥匙儿童”,产生强烈的孤单感。青少年期是从儿童走向成人的转折阶段,是自我同一性建立的关键性时期,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儿童期依恋关系的满足才有助于进入青少年阶段的发展。而社会境变迁、家庭功能弱化等因素致使青少年依恋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1.2.病理性互联网病使用(PIU)
关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概念,最早应追溯到美国精神病学家伊凡.戈登伯格(Ivan Goldberg),认为网络成瘾是一种应对机制的行为成瘾,因对网络的过度使用造成社会、生理、心理等功能的弱化。1996年匹兹堡大学的教授金伯利.杨(Kimberly Young)在心理疾病诊断手册(DSM-IV,APA,1996)关于赌博上瘾者症状的病理评定标准基础上发展出病态网络使用(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PIU)的概念,认为网络成瘾是上网行为冲动失控,与和药物成瘾有所不同。1997年台湾学者周荣与周倩将网络成瘾定义为:由重复地对网络使用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带来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之欲望,同时并会产生想要增加使用时间的张力与忍耐、克制、戒断等现象,对于上网所带来的快感会有一种心理与生理上的依赖。2005年,大陆学者陶然定义网络成(InternetAddiction,IA)是指由于反复使用网络不断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神经内分泌紊乱,以精神症状、躯体症状、心理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从而导致社会功能活动受损的一组症候群,并产生耐受性和戒断反应。中国人民大学雷厉教授从2000年开始致力于互联网和青少年的关系研究,在他的研究中,大多采用病理性互联网使(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PIU)来强调对互联网的非理性和不当使用。
1.3.依恋
依恋的概念最初由英国心理学家 John.Bowlby提出,是指婴幼儿与其主要抚养者之间长期稳定的亲子互动形成了一种牢固持久的情感联结关系。后来,Bowbly修正了他的理论,认为依恋关系建立的主要时期是在婴幼儿期,但是依恋关系并非是静止不变的,它是随着个体的成长而呈现动态扩展。个体的依恋对象从婴幼儿期只存在父母依恋,拓展到青少年时期同伴和恋人依恋,所以依恋被重新定义为个体与特定他人之间的一种强烈而持久的情感联结。本文所研究的青少年依恋关系主要是父母依恋和同伴依恋,父母依恋关系主要是指青少年从婴幼儿开始到青少年阶段与父亲、母亲之间深入的情感联结状态,同伴依恋是指青少年和同伴之间的互相支持、相互陪伴的友谊关系。
2、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研究立足于当前转型期的社会环境下,通过对上海和江西玉山县两地四所学校青少年依恋和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进行问卷调查,检验青少年病理性的互联网使用情况和依恋关系情况的相关性,探讨母亲依恋、父亲依恋及同伴依恋关系对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影响,从依恋理论出发探讨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形成的部分深层次原因,从依恋理论出发为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一些心理学对策。
3. 研究方法
3.1测量工具
采用父母同伴依恋问卷修订版(IPPA-R)来对青少年依恋关系进行测量。修订版父母同伴依恋问卷修订版(IPPA-R)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8一0.89。大陆学者张迎黎等(2011年)验证IPPA-R中文版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37-0.886,删去同伴分量表第9条目后内部一致性信度提高至0.805。各因子间的相关系数在0.89-0.76之间。本研究综合张迎黎老师的研究结论,去除IPPA-R同伴依恋条目9。选用APIUS作为本研究中进行PIU筛查工具,该问卷根据项目均分将互联网使用者分为三类群体,分别是PIU群体(均分为3.15及以上)、PIU边缘群体(均分为3-3.15之间)、PIU正常群体(均分小于3分),其中PIU群体即网络成瘾群体,PIU边缘群体为有网瘾倾向未构成网络成瘾人群。为了让调查对象能更加客观和便捷填答问卷,笔者将APIUS和IPPA-R合成一份问卷,并隐去了“网瘾”等引起被试反感的字眼,将调查问卷命名为“青少年依恋关系和网络行为调查问卷”。
3.2 调查对象
从上海育华中学的高中部、上海育华学校职教部,江西玉山县中等职业学校、江西玉山二中学校随机抽取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10份,收回396份,回收问卷率为96.5%,踢出无效问卷剩余379份有效问卷,有效问卷率为95.7%。被调查对象构成情况如表1:
表1被调查对象构成情况
性 别 独生子女 学 校 家庭所在地 男 女 是 否 上海 上海 江西 江西 大 小 农 合
职教 高中 职校 高中 城市 城镇 村 计 人 数 189 190 173 206 92 93 105 89 102 98 179 379 百分比 49.9 50.1 45.6 54.4 24.3 24.5 27.7 23.5 26.9 25.9 47.2 100 研究结果 采用spps18.0进行数据录入、整理、统计及对APIUS得分与IPPA-R得分进行相关分析。
4.1. PIU总体情况
依据雷厉的PIU诊断标准,此次调查中青少年PIU总体情况如下表2。PIU群体(网络成瘾群体)占10.8%,PIU边缘群体占3.7%,PIU正常群体占85.5%。
表2PIU总体情况 N 百分比 均值 标准差 标准误 PIU群体 41 10.8% 3.4859 .33559 .05241 PIU边缘 14 3.7% 3.0545 .04314 .01153 PIU正常 324 85.5% 2.0243 .52473 .02915 总数 379 100% 2.2205 .69260 .03558
4.2.青少年依恋总体情况
分别对IPPA—R三个分量表得分、各维度得分、总问卷得分分别进行描述性统计,并计算各维度的题项均分,结果见表3。
从三个分量表得分看,同伴依恋(M=84.83)得分最高,母亲依恋(M=84.17)次之,父亲依恋(M=82.31)最少。对问卷各维度的每题均分进行比较,信任维度上,同伴信任最高(M=3.66),父亲信任最低(M=3.53);沟通维度上,母亲沟通(M=3.17)、父亲沟通(M=3.02)均明显低于同伴沟通(M=3.51);疏远维度上,父母同伴都非常接近,但仍然是同伴>母亲>父亲(注:因为疏远维度是反向计分,所以得分越高的,表明疏离感越低)。同一分量表不同维度比较,在母亲依恋分量表和父亲依恋量表中,均是沟通维度低于其他两个维度。在同伴依恋分量表中,疏远维度得分低于其他两个维度。
表3青少年依恋总体情况
量 表 依恋维度 均值 标准差 题数 每题均分
母亲依恋
分量表 母亲信任 35.61 6.835 10 3.56 母亲沟通 28.57 6.710 9 3.17 母亲疏远 20.05 4.664 6 3.34 母亲依恋 84.17 14.811 25 3.37
父亲依恋
分量表 父亲信任 35.29 7.986 10 3.53 父亲沟通 27.21 7.143 9 3.02 父亲疏远 19.82 4.659 6 3.30 父亲依恋 82.31 16.000 25 3.29
同伴依恋
分量表 同伴信任 36.62 7.713 10 3.66 同伴沟通 28.07 6.218 8 3.51 同伴疏远 20.14 4.820 6 3.36 同伴依恋 84.83 15.354 24 3.53 总依恋表 依恋总分 251.27 35.810 74 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