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父母同伴依恋越差的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情况最严重。
陶然,宁丽等人通过访谈发现网瘾青少年所在家庭没能实现其各项基本功能,家庭功能失调是造成和维持青少年网瘾症状的重要因素。社会变迁背景下,现代家庭面临着各种风险,致使青少年的依恋需求得不到满足。与父母依恋质量较差,说明没有形成其内部工作模式关于对自己或他人的评价是负向的。他们具有较低的自我效能感,经常体验到各种消极情绪,不会去学习恰当的社交技能,在现实生活中更容易陷入困境,需要在网上宣泄和寻找支持。母亲疏远、父亲疏远维度与青少年PIU的相关系数高于其他维度,对青少年PIU有一定的预测率。疏远是指个体对依恋对象感到气愤并形成隔离的情绪状态。Egan(2000)认为与父母的疏离的青少年很难通过面对面的人际关系满足友谊的需要。而互联网的匿名性和逃避现实性迎合了这类青少年内心需求。
6.依恋视角下青少年PIU预防和干预建议
从宏观角度看,青少年PIU问题是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社会心理问题之一,需要社会的关注;从网络成瘾的潜意识模型出发,个体潜意识中对网络的依赖一旦形成就须全方位的干预。 社会对青少年PIU问题应有全面的认识,保持平衡的心态。既认识到青少年是发展中的个体,其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是阶段性的,同时又应正视它给青少年个体、家庭甚至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政府设立治疗基金,成立网瘾咨询中心、治疗中心和研究中心。针对目前社会上不少“脱瘾中心”,收费上昂贵,治疗方法偏激的现象,政府应加强干预和介入,促使网瘾治疗更加专业化和规范化。 家庭和学校应努力营造良好环境,给予PIU青少年以人文关怀,让其感受到现实环境的温暖,愿意在生活中不断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完成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四)心理咨询师和社会工作师发挥专业作用,虽然不同个体步入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之路不相同,但不安全的依恋关系是一大原因,与网络成瘾的来访者建立安全的辅导关系,逐渐改变他们的内部工作模式。要根除网络成瘾最根本的方面是把推力变成拉力。安全的依恋关系是最有力量的拉力。潜意识的想法须反复影响才能改变,需要时间和耐心为PIU青少年修补因依恋缺失而失去平衡的内心。
本研究存在一些局限:(1)研究方法的不足,以后的研究者可以通过叙事研究或个案追踪研究等定性研究方法深入探讨依恋关系具体是如何作用于青少年PIU,进一步明确PIU与父母同伴依恋之间的相互的动态发展的关系。(2)研究工具的不足。青少年的同伴可能包括现实环境中的朋友和网友两部分,研究中探讨的同伴关系更倾向于指与现实同伴的关系,对父母同伴依恋问卷的同伴依恋部分出现的“朋友”字眼并没有做特殊指定。如“和朋友交流很容易”这一题,会让在现实中与朋友沟通不良的PIU青少年因与网友聊得投机也选“非常正确”。希望以后的研究者能考虑到此问题,对父母同伴依恋问卷再次进行补充和修订。此外,随着WCG、CEG、PGL、NUGL等国内电竞赛事风起云涌,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怀揣着对电子竞技梦想的追求,踏着魔兽争霸运动员李晓峰的脚印,投入到竞技类游戏中。对以玩游戏作为职业生涯发展的青少年进行心理探究也显得非常有意义。
参考文献
[1].刁利华,郭勇等.(2006).网络成瘾的心理原因与解决策略[J]. 海军总医院学报,19(3):171-173.
[2].雷雳,杨洋.(2007).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的编制与验证[J].心理学报.39(4): 688-696
[3].陶然,宁丽等.(2012).网瘾青少年所在家庭的家庭功能状况探析[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21(4):307-311
[4].张迎黎,张亚林等.(2011) 修订版青少年依恋问卷中文版在初中生中应用的信效度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25(1):P66-70.
[5].朱天慧.(2012).成人依恋测评工具述评[J].大众科技,150(2):200-202.
[6].琚晓燕.(2005).青少年依恋的测量及其与自尊、社会适应性关系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
[7].邵栀兰.(2007).如何完善家庭教育以预防和应对子女网络成瘾问题[D]. 南京师范大学.
[8].雷雳.(2010).鼠标上的青春舞蹈 青少年互联网心理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9].陶然,应力等.(2007).网络成瘾探析与干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0].钱莉. (2011).亲子关系对青少年网瘾的影响剖析与游戏治疗策略设计[D].浙江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