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信息科技 > 青少年依恋与互联网过度使用关系的研究
青少年依恋与互联网过度使用关系的研究
来源:互联网 luo | 李 茜
【分  类】 信息科技
【关 键 词】 依恋 青少年 网络成瘾   病理性互联网使用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5.2青少年依恋状况一般,同伴依恋最高,父亲依恋最低。

  父母同伴依恋问每题的得分为3.40分,介于“有点正确”和“基本正确”之间。以百分制换算,青少年平均得分为67.9分,可见现阶段我国青少年父母依恋质量普遍不高。欠发达地区青少年面临着两个更尴尬的局面,农村父母更倾向于认为孩子到了青少年阶段就是大人了,便撒手不管。在发达的城市地区,父母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没有时间陪伴子女,对孩子的学习方面控制加强,易造成孩子内心孤单和逆反情绪。部分父母没有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做出相应的改变,保留着与儿童期小孩的互动方式,导致依恋关系不良。

  青少年同伴依恋依次高于母亲依恋和父亲依恋,父母沟通明显低于同伴沟通。青少年的独立意识增强,与社会交往更广泛,与家庭的关系逐渐疏远,与同伴联系更紧密。我国传统上就比较重视家庭关系,父母历来在家里面都是权威的代表,专制型居多,不注重也不清楚如何和子女进行平等沟通交流。此外,在当今转型期社会,父母本身也面临巨大的生活压力和激烈的职场竞争,与子女沟通谈心的机会就更少了。在心理学研究中也发现如果幼年时期没有和父母建立好安全的依恋关系,也容易在长大成人后,内心和他人会保持一定的距离感。

  5.3父母同伴依恋越差的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情况最严重。

  陶然,宁丽等人通过访谈发现网瘾青少年所在家庭没能实现其各项基本功能,家庭功能失调是造成和维持青少年网瘾症状的重要因素。社会变迁背景下,现代家庭面临着各种风险,致使青少年的依恋需求得不到满足。与父母依恋质量较差,说明没有形成其内部工作模式关于对自己或他人的评价是负向的。他们具有较低的自我效能感,经常体验到各种消极情绪,不会去学习恰当的社交技能,在现实生活中更容易陷入困境,需要在网上宣泄和寻找支持。母亲疏远、父亲疏远维度与青少年PIU的相关系数高于其他维度,对青少年PIU有一定的预测率。疏远是指个体对依恋对象感到气愤并形成隔离的情绪状态。Egan(2000)认为与父母的疏离的青少年很难通过面对面的人际关系满足友谊的需要。而互联网的匿名性和逃避现实性迎合了这类青少年内心需求。

  6.依恋视角下青少年PIU预防和干预建议

  从宏观角度看,青少年PIU问题是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社会心理问题之一,需要社会的关注;从网络成瘾的潜意识模型出发,个体潜意识中对网络的依赖一旦形成就须全方位的干预。 社会对青少年PIU问题应有全面的认识,保持平衡的心态。既认识到青少年是发展中的个体,其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是阶段性的,同时又应正视它给青少年个体、家庭甚至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政府设立治疗基金,成立网瘾咨询中心、治疗中心和研究中心。针对目前社会上不少“脱瘾中心”,收费上昂贵,治疗方法偏激的现象,政府应加强干预和介入,促使网瘾治疗更加专业化和规范化。 家庭和学校应努力营造良好环境,给予PIU青少年以人文关怀,让其感受到现实环境的温暖,愿意在生活中不断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完成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四)心理咨询师和社会工作师发挥专业作用,虽然不同个体步入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之路不相同,但不安全的依恋关系是一大原因,与网络成瘾的来访者建立安全的辅导关系,逐渐改变他们的内部工作模式。要根除网络成瘾最根本的方面是把推力变成拉力。安全的依恋关系是最有力量的拉力。潜意识的想法须反复影响才能改变,需要时间和耐心为PIU青少年修补因依恋缺失而失去平衡的内心。

  本研究存在一些局限:(1)研究方法的不足,以后的研究者可以通过叙事研究或个案追踪研究等定性研究方法深入探讨依恋关系具体是如何作用于青少年PIU,进一步明确PIU与父母同伴依恋之间的相互的动态发展的关系。(2)研究工具的不足。青少年的同伴可能包括现实环境中的朋友和网友两部分,研究中探讨的同伴关系更倾向于指与现实同伴的关系,对父母同伴依恋问卷的同伴依恋部分出现的“朋友”字眼并没有做特殊指定。如“和朋友交流很容易”这一题,会让在现实中与朋友沟通不良的PIU青少年因与网友聊得投机也选“非常正确”。希望以后的研究者能考虑到此问题,对父母同伴依恋问卷再次进行补充和修订。此外,随着WCG、CEG、PGL、NUGL等国内电竞赛事风起云涌,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怀揣着对电子竞技梦想的追求,踏着魔兽争霸运动员李晓峰的脚印,投入到竞技类游戏中。对以玩游戏作为职业生涯发展的青少年进行心理探究也显得非常有意义。

  参考文献

  [1].刁利华,郭勇等.(2006).网络成瘾的心理原因与解决策略[J]. 海军总医院学报,19(3):171-173.

  [2].雷雳,杨洋.(2007).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的编制与验证[J].心理学报.39(4): 688-696

  [3].陶然,宁丽等.(2012).网瘾青少年所在家庭的家庭功能状况探析[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21(4):307-311

  [4].张迎黎,张亚林等.(2011) 修订版青少年依恋问卷中文版在初中生中应用的信效度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25(1):P66-70.

  [5].朱天慧.(2012).成人依恋测评工具述评[J].大众科技,150(2):200-202.

  [6].琚晓燕.(2005).青少年依恋的测量及其与自尊、社会适应性关系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

  [7].邵栀兰.(2007).如何完善家庭教育以预防和应对子女网络成瘾问题[D]. 南京师范大学.

  [8].雷雳.(2010).鼠标上的青春舞蹈 青少年互联网心理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9].陶然,应力等.(2007).网络成瘾探析与干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0].钱莉. (2011).亲子关系对青少年网瘾的影响剖析与游戏治疗策略设计[D].浙江师范大学,2011.

  摘 要互联网的普及,作为一种工具服务人类的同时,也使得人们出现了互联网过度使用的问题。而处于社会转型期,家庭结构的变化,各方面因素的作用,青少年互联网依赖问题显得更为突出。本文对上海和江西四所学校分别进行病理网络使用、依恋关系问卷调查,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得出,青少年依恋与病态互联网使用呈负相关,依恋关系质量越差,过度使用互联网问题越严重。从网络成瘾的潜意识模型理论出发,个人潜意识的依赖一旦形成了网络的全面干预。 基于依恋理论,不安全的依恋关系是相推力,逐步改变他们的内部工作模式。

  关键词:依恋 青少年 网络成瘾 病理性互联网使用

  中图分类号:G479.3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1.1研究背景

  据国外最新的一组统计数据表明,全球2亿多网民,其中网络心理障碍达到6%左右。我国青少年网民人数增加迅速,从1998年1月首次调查时的3.5万人激增到2010年第25次调查时的1.22亿人,12年激增了3000余倍,青少年网民在总体网民中的比重也增长了约6倍。随着青少网民人群的扩大,青少年中网络过度使用现象越来越普遍,其所引起的各方面问题也日益突现。有关部门也在司法案件统计中发现越来越多青少年犯罪案件和网瘾存在密切关系。社会上“上海最科学戒网瘾学校”、“武汉蓝天戒网瘾”,“湖南戒除网瘾训练营”等网瘾治疗机构纷纷成立。但在治疗工作的开展工作中不断暴露出的弊端, “电击疗法虐待患者,让人生不如死”,网瘾治疗收效非常小。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政治经济学评论》
《政治经济学评论》杂志双月刊,于2002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学术性刊物,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
山东财经大学学报《山东财经大学学报》
《山东财经大学学报》(曾用刊名:山东财政学院学报),1989年创刊,财经类学术期刊。《山东财经大学学报》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校内外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和全体编辑的...
扬子江诗刊《扬子江诗刊》
《扬子江诗刊》(双月刊)创刊于2006年,诗刊是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办的大型原创性汉语诗歌双月刊,创刊十余年来,赢得了海内外诗坛的广泛赞誉。2015年《扬子江诗刊》全新改...
农药登记公告《农药登记公告》
《农药登记公告》杂志,于1998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1-4163/S,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农业登...
住宅产业《住宅产业》
《住宅产业》杂志,于2004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1-5221/TU,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本刊专题、...
管理@人《管理@人》
《管理@人》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坚持实事...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