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出血、紫癜在临床上以热症居多,气虚者少见。热症又有热毒蕴盛和阴虚内热两型。二者在治疗上均需凉血止血。毒热盛者加清热解毒之品;阴虚者加养阴清热之品;气虚者用益气固摄法。大量临床报道证实中西医结合治疗ITP较单用西医治疗明显增加疗效,减轻副作用,维持时间长,减少因激素减量或停用引起的症状反弹等特点。
鉴于上述情况,我院血液科与中医科针对RITP患者特制定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思路。针对此类患者制定了以疏肝消脾汤联合小剂量激素为主的治疗方法.祖国医学认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属于中医“血证”“紫斑”“葡萄疫”“虚劳”等范畴【4】。病在肝、脾、肾。多因调护不当、感受热邪或脾胃受损,造成热邪内郁、热迫血妄行以及脾虚失摄所致。脾胃虚弱,不仅气血生化不足、且摄血功能亦随之减弱。若气虚不能生血、行血、摄血,则血液不循常道而溢于脉外,或热邪内郁、壅遏脉道、热迫血妄行故而致病。中医辨证以血热、阴虚及气阴两虚为多见。本病病因虽有多种因素,但其病机不外肝肾阴虚,心脾两虚,肝脏失其藏血功能和脾失其统血归经之职,而使血液不循常道,溢于脉络之外瘀于皮下则现出血性紫斑而发为本病。治疗以补益心脾、养肝清热、止血化瘀为主。健脾补肾的中药能双向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使血小板生成抗体减少,增强机体清除抗原的能力。[5]。方中玄参、黄芪、白术、当归有健脾、益气、养血的功效;生地生性甘寒具有凉血养阴功效;仙鹤草、藕节炭、地榆炭收敛止血,同时现代医学研究发现[6-7],仙鹤草含有丰富维生素K1、仙鹤草素等,具有促进血小板生成,加速凝血功能;阿胶滋阴养血,旱莲草有增强免疫、止血的功效,同时有滋补肝肾之阴以防虚热过甚加重出血止血功效;伏龙肝对消化道出血有止血作用;丹皮具有清热凉血功效;甘草调和诸药并有解毒功效。诸药配伍为用,具有健脾益气而补中,使血得其统;滋阴补血以养肝,使血得其藏;血液循常道运行而不致妄行。中药汤剂每日一剂,连服2~3个月配以小剂量强的松。强地松是一种免疫抑制剂,是治疗ITP首选药物,其机理:(1)减少PAIgG产生,抑制抗原抗体反应;(2)抑制单核-巨噬系统对血小板的破坏,(3)刺激血小板生成并向外周血释放。文献报道,滋阴清热法能减轻激素的副作用[8]。通过治疗我们发现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00%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 68.00%(p<0.05)。在出血症状的控制方面对照组优于治疗组,而出血停止后发生再次出血的时间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延长,治疗组有一些患者出血停止后未再发生出血。在不良反应发生方面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一个月、三个月血小板变化情况,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中医药治疗ITP有以下三方面特色:1、中医药改善临床症状优势比较显著,有时西药不能及时解决的问题,如失眠、头晕耳鸣、乏力,通过中药治疗可迅速改善;2、中医药对本病有整体调节作用。虽然在提升血小板方面不如激素治疗效果来的迅速,但通过中药治疗提升血小板稳步且血小板持续稳定时间较长;3、长期服用中药不良反应小。
通过中药健脾和胃,补肾添髓中药配合西药糖皮质激素治疗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肯定,且治疗过程中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之南.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72-175
[2]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血栓与止血学组.成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2版).中华血液学杂志,2012,33;975-977
[3] 张之南.协和血液病学.[M].北京:协和医科大出版社.2004:628
[4]陈信义.常见血液病中医诊疗范例[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98-100
[5]单丽娟,秦兰,杜晓军.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观察.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8):1337-1339
[6]袁通春,肖再波. 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42例临床观察 [J].江苏中医药,2011,43(8):40
[7]孔立新. 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观察 [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9):2148
[8]白玉盛,刘伟,秦兰等.滋阴清热法在CITP激素撤减治疗中的临床意义及作用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22(3):5-6
2/2 首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