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摘要:目的:对血小板输注无效(PTR)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及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观察血小板输注效果,以便为探讨科学的血小板输注方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固相凝集法检测我院52例PTR患者的血小板抗体,应用血小板纠正指数(CCI)评估血小板阳性及阴性患者1h及24h的血小板输注效果,分析血小板检测结果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比较交叉配型组及未交叉配型组血小
板阳性患者的血小板输注效果。结果:在52例PTR患者中,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为76.9%(40/52),其中HLA-I抗体33例,HPA抗体2例,HLA-I+HPA抗体5例;血小板阳性患者的无效输注率75%(30/40)明显低于血小板阴性患者16.7%(2/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1h及24h的CCI值均明显高于血小板阴性患者(P<0.01);交叉配型组患者的血小板有效输注率(85.0%)
明显高于未交叉配型组(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小板抗体的产生是导致PTR的重要因素,血小板交叉配型能减少同种免疫反应,配合性输注可明显提高PTR患者的输注效果。
关键词:血小板抗体;血小板输注无效;交叉配型;输注效果
中图分类号:R457.1 文献标识码:B
近年来,随着成分输血技术的不断发展,血小板(PLT)输注在临床输血治疗中越来越受到关注,特别是在治疗因PLT功能异常及数量减少所致的出血性疾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长期或多次输血的患者较易产生同种免疫抗体,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PTR),严重影响临床PLT输注疗效[1-2]。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采用固相凝集法对52例PTR患者进行PLT抗体检测及PLT交叉配型后进行输注,观察其PLT抗体的特异性及分析相关因素,旨在为PTR患者提高PLT输注效果提供科学的实验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9月~2016年8月在湛江中心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52例PTR患者,其中男28例,女24例,年龄1~61岁;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8例,PLT减少症7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6例,多发性骨髓瘤5例,再生障碍性贫血5例,恶性淋巴瘤2例,急性白血病3例,直肠癌6例,乳腺癌4例,胃癌、肺癌各3例,所有疾病的诊断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所有病例经治疗后均见PLT减少并出现PTR,且排除因发热、感染、脾肿大和DIC等影响PLT输注疗效的非免疫性因素,临床表现可见牙龈、皮肤、消化道、粘膜出血,并均有多次输PLT或输血史。全体患者及其家属均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本研究,符合伦理学要求。
1.2 研究方法
1.2.1 检测方法 抽取患者清晨的空腹静脉血3 ml,注入内含有枸橼酸钠抗凝剂的蓝盖试管内,混匀待检。采用固相凝集法检测PLT抗体,如检测结果为阳性,则用同一方法再进行交叉配型实验。
1.2.2 血小板的输注方法 所有患者均输注由湛江市中心血站配制的单采PLT,血容量150~250 ml/袋,PLT含量≧ 2.5×1011,WBC残余量≦ 5.0×108,成人患者每次输注1U单采PLT,未成人患者每次输注0.5 U单采PLT,ABO同型输注,输注前后须对供受相方进行正反定型及血型交叉配合试验。对于单采PLT须在6 h内输注,观察并记录每次输注前、及输注后1 h和24 h的PLT数量。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
如果患者的PLT在输注后计数增加,出血停止或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则判定为PLT输注有效;如果患者的PLT在输注后计数未增高、出血症状也无好转则判定为PTR。PLT计数增加指数(CCI)是临床判断PLT输注效果较为简便和常用的指标,CCI=(输注后PLT增加数(109/L)×体表面积(m2)/输入PLT总数(1011/L),体表面积=0.0061×患者身高(cm)+0.0128×体重(kg)-0.01529。若患者在输注PLT 1 h后CCI小于7.5,24 h后小于4.5,连续2次均如此,则判断为PTR[3]。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表明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
采用固相凝集法检测52例PTR患者的PLT抗体,有12例患者的PLT抗体为阴性,40例患者的PLT抗体为阳性,阳性率为76.9%;在PLT抗体阳性者中有33例(82.5%)患者检测到HLA-I抗体阳性,2例(5.0%)患者检测到HPA抗体阳性,有5例(12.5%)患者HLA-I+HPA抗体阳性。
2.2 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
PLT阳性组患者1h及24h的CCI值分别为(6.49±0.98)×109/L及(3.15±0.71)×109/L,PLT阴性组患者1h及24h的CCI值分别为(15.76±4.01)×109/L及(7.88±2.30)×109/L,两组患者1h及24h的CCI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LT抗体阳性患者的无效输注率为75.0%(30/40),PLT阴性组患者的无效输注率为16.7%(2/1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小板抗体CCI值及输注无效率比较
组别 n CCI值 (±s) 输注无效 输注有效 输注无效率
1h 24h (%)
阳性组 40 6.49±0.98* 3.15±0.71* 30 10 75.0*
阴性组 12 15.76±4.01 7.88±2.30 2 9 16.7
与阴性组比较,均*P<0.01。
2.3 交叉配型组与未交叉配型组血小板的输注效果比较 将40例PLT抗体阳性患者随机分为2组,未交叉配型组与交叉配型组,每组20例。其中未交叉配型组有17例患者HLA-I抗体阳性、1例HPA抗体阳性和2例HLA-I+HPA抗体阳性;交叉配型组有16例患者HLA-I抗体阳性、1例HPA抗体阳性和3例HLA-I+HPA抗体阳性。两组患者PLT的输注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2。
表2 交叉配型组与未交叉配型组血小板的输注效果比较[n(%)]
组别 n 输注无效 输注有效 有效率(%)
配型组 20 3 17 85.0#
未配型组 20 20 0 0.0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