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2.2.3 五脏情志论
“五脏情志论”是研究情志活动与脏腑关系的理论,“喜、怒、忧、思、恐”称之为“五志”。中医学认为情志活动是内脏机能的反应,是以脏腑为物质基础的,情志活动与五脏的关系为: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根据阴阳五行理论,古人把五音(宫、商、角、徵、羽)与人的五脏(脾、肺、肝、心、肾)和五志(思、忧、怒、喜、恐)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即五音配五脏,五脏配五行,五行配五志。根据罗小平的“中介论”[9],五音通过情志或意象的心理活动为中介是以主体的心理影响其生理的保健和治疗。在具体应用中,根据五行相生、五生相克、五行相关以及辨明虚实等规律,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听用。例如,商调音乐能产生以忧为中心的一系列情感思维活动,根据五行关系,对肺为调,对脾为泻,对肾为补,对肝为克,即可发挥治疗作用。其他各调式也能产生相应的心理活动,从而对相应脏腑产生不同的调、泻、补、克的作用[10]。
3 五音疗法的临床应用
3.1 精神类疾病的康复辅助治疗
同济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的康复科曾经将五音疗法用于慢性精神分裂症的康复辅助治疗,其治疗报告结果如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得到了改善,其注意、记忆、理解能力得到提高。言语表达及情感交流能力增强,人际交往的被动性改善,且社交时的愉快体验增加,对音乐的兴趣及技能有所提高[11]。根据精神类疾病的中医辨证的不同,选择相应的音乐组方。气血亏虚证、脾虚证选用宫调式乐曲,如《月儿高》、《春江花月夜》、《平湖秋月》等,肝郁证选用角调式乐曲,如《江南丝竹乐》、《鹧鸪飞》、《春风得意》等,肾阴虚证选用羽调式乐曲,如《月光奏鸣曲》、《船歌》、《梁祝》、《二泉映月》、《汉宫秋月》等。多种证型并见者可选取多种音调乐曲综合治疗[12]。
3.2 失眠的治疗
江苏省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颜延凤等研究者,曾将五音疗法运用于治疗确诊为原发性失眠的患者(不予以药物治疗)。针对于各种由不同“证”引起的失眠应辨证施乐:①肝火扰心证,此时应用疏肝解郁之法,宜用《春天来了》、《喜洋洋》、《草木青青》等角调的乐曲;②痰热内扰证,此时应当助养心气,宜用《汉宫秋月》、《喜相逢》、《百鸟朝凤》等徵调的乐曲;③心脾两虚证,此时应调合脾胃升降之气机,宜用《秋湖月夜》、《鸟投林》、《闲居吟》等宫调的乐曲;④心肾不交证,此时应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宜用《昭君怨》、《塞上曲》等羽调的乐曲。研究者将病人分成两组,一组经辨证施乐,另一组则自选音乐。经研究后发现五音治疗组优于自选音乐组:治疗组临床治愈16例,显著进步5例,有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7%。对照组临床治愈2例,显著进步5例,有效5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40%。2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13]。近年研究发现: 正确选择和声简单、音乐和谐、旋律变化跳跃小,慢板的独奏曲或抒情小品音乐作为催眠音乐可有效改善失眠患者的临床症状, 如选择曲调低吟、缓慢轻悠的乐曲《春江花月夜》、《摇篮曲》、《平沙落雁》可达到宁心、安神之目的,具体而言,对于难入睡患者宜选用抒情、慢板为主的独奏曲;浅睡患者应选用抒情中板、慢板为主的轻音乐;易醒患者应选用无明显节拍的抒情小品为适[14]。
3.3 耳鸣的治疗
五音疗法在治疗耳鸣方面有一定的独特优势,其具有安全、经济、设备硬件要求较低等特点,因此较易被耳鸣患者所接受。更重要的是,患者接受了五音乐曲,积极配合治疗,并且绝大多数患者在接受五音乐曲治疗之后,不适症状明显改善,耳鸣严重程度评分亦显示降低。目前五音乐曲疗法所获得的疗效是非常令人鼓舞的,因为之前所观察治疗的耳鸣病例均是属于极其顽固、诸种(其他)疗法效果甚微的[15]。在耳鸣治疗方面亦须辨证施乐,如肾虚引起的耳鸣宜听羽调为主的乐曲。
3.4 安胎以及孕妇情志的调适
孕妇在妊娠期间易产生情绪上的变化,五音疗法能在安全为前提的情况下起到一种很好地减轻其情绪波动的方法。有临床工作者曾经以五音疗法作为孕妇焦虑的一种辅助治疗方法。在保胎的长期住院过程中,除药物治疗,中草药调理,心理干涉之外,若加上五音的运用,不仅能缓解孕妇不良的情绪,解徐孤单感,降低先兆流产的发生率,缓解紧张医患局面,又能早期地开始进行胎教,所以将五音疗法运用于保胎、胎教是两全其美的。当然,运用音乐疗法时要辩证选曲,因证施护,使保胎的孕妇得到身心整体治疗[16]。
4 结语
五音疗法具有调神、悦心、舒肝、解郁之诸多功效,对于治疗中医情志病有其独特的疗效,所以可以广泛地应用于由社会、心理因素所引起的心理性以及心身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音乐疗法在我国创立初期,由于对新生事物发展规律把握的不准确,加之人民群众的认可程度还不足,音乐治疗的浪潮很快就消退了。但这次浪潮使现代音乐治疗走进了中国,使更多的音乐、医学、心理工作者认识到了这个极具潜力的学科,为我国音乐治疗的进一步发展培养和积累了人才。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疾病谱的改变以及人民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音乐治疗逐渐被社会认识,中国音乐治疗的发展即将迎来一个新的机遇。
参考文献
[1] 张杰,徐芳,杜渐等.孔军辉中医五音疗法探析[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5):702.
[2] 王立新,徐嘉.近30年来中国大陆音乐疗法研究综述[J].现代预防医学,2012,(07): 1723-1725.
[3] 邵效.生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4] 陆小左,李淑芬.形神合一论的临床应用[J].天津中医, 1993,(03):36-37.
[5] 李珑,杜娟.从”形神合一”谈构建中医心身医学的意义[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01,20(06):8-10.
[6] 冼耀东,郑璇燕.从”形神合一”谈音乐结合针刺治疗脑性瘫痪[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0,2(02):162-164.
[7] 邓铁涛.心主神明论[J].湖南中医杂志,1986,(05):35-36.
[8] 陈忞.中国传统心理生理学思想概论[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112-113.
[9] 罗小平.析五音与五脏关系的研究[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3):28.
[10] 张红星.易理·乐理·医理[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0,8(3):43-48.
[11] 吴小佩,徐四清.中国传统音乐治疗在精神分裂症康复中的运用[Z].武汉:2009.
[12] 吴丽丽,张振贤,陈敏等.五行音疗法对60例慢性疲劳综合征情绪障碍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09,7(24):9.
[13] 颜延凤,王旭.中国传统五音疗法治疗失眠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2): 200-203.
[14] 张丽萍,张曼,张伯礼.音乐疗法机理浅析及其在失眠治疗中的应用[J].辽宁中医杂志,2010,37(3):421.
[15] 梁辉.五音乐曲疗法治疗耳鸣的临床研究[D].上海中医药大学,2010.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