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t 0.4387 2.5135 0.2042 3.0219
P 0.6806 0.0198 0.8412 0.0068
2.4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5.8%(6/38),对照组为13.2%(5/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n(%)]
组别 n 锥体外系副反应 睡眠障碍 闭经 体重增加
研究组 38 2(5.3) 1(2.6) 1(2.6) 2(5.3)
对照组 38 1(2.6) 2(5.3) 2(5.3) 0 (0)
讨论
慢性精神分裂症病程迁延,临床上可出现多种感知障碍,除幻觉、妄想外,还表现为思维紊乱、被动、少语、淡漠、懒散等阴性症状,同时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受损,社会功能缺陷,生活质量下降 [3]。慢性精神分裂症治疗目标是:控制阳性症状,改善阴性症状,改善认知功能,减少药物副反应,防止复发,从而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社会功能。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几乎不能改善阴性症状,对认知功能无明显改善作用,因而难以提高生活质量,获得理想疗效。
相关临床研究显示[4,5],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奥氮平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有一定的疗效,能够控制阳性症状,改善阴性症状,改善认知执行功能,从而改善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这与奥氮平是一种多受体作用的药物,对DA、5-HT、α-肾上腺素受体、M受体、H受体等均有亲和力,能够快速改善患者的阳性及阴性症状有关[6]。但奥氮平对多种受体有作用,相对来说副反应较多,易引起肥胖、升高血糖等,因此,在使用时一定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尽量使用低剂量。而氨磺必利是一种选择性多巴胺D2和D3受体拮抗剂,目前药理学研究认为低剂量的氨磺必利可以阻断突触前D2/D3多巴胺能受体,阻断负反馈调节,促进患者边缘系统和前额叶皮质释放多巴胺,使突触前多巴胺释放增加,缓解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及抑郁症状,而高剂量的氨磺必利可有效阻断边缘系统中突触后的多巴胺受体,减少多巴胺受体的结合位,改善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7]。同时氨磺必利具有优先选择作用于边缘系统的特点而使其锥体外系副反应较轻,对体重影响及其他副反应也较少[8]。
慢性精神分裂症发病率高,治疗难度大。如何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是临床上目前研究的热点,现多主张联合治疗。相关研究显示[5,9],奥氮平与氨磺必利分别使用时对慢性精神分裂症均具有一定的效果。本文注重两种药物联合治疗是否可以产生协同作用,改善认知执行功能,提高疗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副反应。经过研究显示,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2.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7%(P<0.05);疗程结束时,研究组患者的PANSS总分,阴性症状分,一般精神病理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而研究组的ADL、Barthel评分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这充分说明两种药物联合治疗可产生协同作用,明显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在安全性方面,研究组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事件。但奥氮平对于体质量增加、血糖升高影响相对明显,治疗中需控制体重的增加,监测血糖;而氨磺必利对泌乳素的影响相对明显,治疗中需对泌乳素水平及女性月经、溢乳等情况持续监测。
本研究显示联合使用氨磺必利与奥氮平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疗效显著,副反应少,并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是慢性精神分裂症仍是精神疾病中治疗的难点,本研究时间较短,需要长时间维持治疗以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 邹晓华,金艳,吴筱芬,等.氨磺必利治疗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分析[J]. 现代实用医学.2016,28(5):667-668
[2] 邢济明.职业康复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及功能的影响[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78):43
[3] 阮晓晶,周芳珍,吕小平,等.阿立哌唑结合心理干预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其对患者社会功能康复的影响[J].内科,2015,10(6):858-860
[4] 王鹤秋,顾成宇,任志斌,等。舒血宁合并奥氮平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的对照研究[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2,29(6):550-552
[5] 郭伟,许海波,张新风.氨磺必利与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随机对照研究[J].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12,12(3):284-286
[6] 沈渔邨.精神病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856-857
[7] 蔡效红,王莉丽,袁利明.氨磺必利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2):128-129
[8] 朱怀轩,唐焕芬.氨磺必利联合氯氮平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效[J]果. 中国现代医生,2016,54(16):78-80
[9] 程万良,朱文礼,王伟,等.氨磺必利与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安全性比较[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6(2):279-281
2/2 首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