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4.19±1.66*
2.97±1.35*
注:与治疗前比较,*P<O.05;2组治疗后比较,△P<o.05。
3.5.3 两组肺功能治疗前后比较 两组患者用力肺活量( FVC) 、第1 秒用力呼气容积( FEV1) 、第1 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 FEV1%) 各项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增高( P < 0. 01) ,两组治疗后FVC 无明显差异( P > 0. 05) , FEV1/FVC(%)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 P < 0. 05 ) 。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改善情况比较 (±s)
组别
时间
FVC(L)
FEV1(L)
FEV1/FVC(%)
A组
治疗前
2.06±0.25
0.86±0.60
39.50±0.77
治疗后
2.35±0.55**
1.01±0.56**
44.73±1.09**△
B组
治疗前
2.05±0.15
0.85±0.60
39.83±1.58
治疗后
2.26±0.11**
0.98±0.63**
43.24±0.96**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B组治疗后比较,△P<0.05。
3.5.4 两组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治疗前后比较 A组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 P < 0. 05) ,B组无明显差异( P > 0. 05) , 治疗后A组较B组降低明显( P < 0. 05 ) 。两组治疗前后TGF-β改变比较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ug/L)指标比较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A组
31
194.65±4.08
180.73±6.28*△
B组
31
194.41±8.94
193.21±11.83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B组比较*P <0.05;
4.讨论
COPD急性发作期重要病理生理特征之一表现为气道粘液的高分泌,过度分泌的粘液滞留于管腔内,病人往往因补液不足,脱水,使痰液变得更加粘稠,难以咳出,加重了气道阻塞,导致气流严重的受限,使肺功能急速下降,这样在临床上,仅靠气道扩张剂难以奏效的。另外,小气道上皮间充质细胞的迁移与转化引起气道的纤维化[5],从而加重气道重构,导致了气流受限的不可逆性,气道纤毛脱失,其清除功能下降,从而引起气道屏障作用减弱,继而出现反复的气道感染,感染及其所致的炎症因子又促进粘液的高分泌,从而又加重了感染,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COPD的过高的住院率和死亡率。因此强力有效的化痰治疗成为COPD治疗的关键环节,然而传统的西药如羧甲司坦、氨溴索等仅以改变粘液的弹性和促进其分泌清除为主的药物,仅以排痰为目的,未从根本上解决痰液的高分泌,这就需要我们探讨新的药物对气道粘液高分泌的始动环节进行干预,从而达到抑制痰液分泌的作用。
中药化痰益补汤能有效缓解气道痰液的高分泌,改善患者预后。本方选用枳实:行气消痰,散结通痞;陈皮:能行能降,理气消滞,燥湿化痰,与枳实合用行气降逆,消痰散结,使气顺痰消;茯苓:甘淡健脾渗湿,使湿无所聚,痰无由以生,以治其生痰之源;党参、白术、山药补益肺脾肾,扶正固本,从而达到“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效果。从本试验可以看出A组加用化痰补肺汤后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提高,咳嗽、咳痰、憋喘症状明显缓解,表明加用中药治疗后气道粘液分泌逐渐减少,粘液栓阻塞气道缓解,一方面利于气道炎症的消退,另一方面有利于解痉平喘药物发挥扩张气道的最大效能,使气道通畅,进而缓解患者喘息症状,从本试验可以看出FEV1%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 P < 0. 05 ),表明中药化痰不仅行之有效,而且是治疗的关键。
有研究者指出,对COPD患者单纯控制炎症是达不到预期治疗的,清除气道中过度分泌的黏液,将有利于控制气道炎症和缓解症状。伴有咳嗽、咳痰等慢性气道黏液高分泌症状的COPD患者,其急性加重频率增加,应对这部分患者及早给予祛痰干预poole p[6]等研究显示,接受祛痰治疗的COPD患者,其COPD急性加重次数和住院天数均明显减少,肺功能改善 。其具体机制尚未明了,可能与改善气道重构有关,而TGF-β是参与气道重构的重要因子,TGF-β能够引起支气管周围纤维化、平滑肌增厚及气道胶原沉积增加,进而导致气道的狭窄与不可逆性。本试验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药化痰处理,结果两组血清TGF-β治疗前后比较显示,A组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 P < 0. 05) ,与B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1 ),表明中药化痰治疗对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的干预作用,其可能的机制与抑制TGF-β产生有关。
参考文献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Global burden of disease:2004 update
{Intemet}.Geneva: WHO;2008(accessed 2010 June 10)pp. 23.Available from:http://wvtw.who.int/healthinfo/global_burden_disesse/2004一report_update/en/index.html.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1):8-17.
[3]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4]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54-58
[5] Sohal SS, Walters EH. Role of 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Respiratory Research. Nov2013, Vol. 14 Issue 11, p1-3. 3p. 1 Color Photograph. DOI: 10.1186/1465-9921-14-120.
[6] Poole P,Black PN.Mucolytic agents for chronic bronchitis or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10,(2):CD001287.
2/2 首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