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摘要:目的:通过对高校社区教工健康教育需求及开展现状的调查,确定高校社区教工健康状况、社区健康教育的不同需求,探讨相应的教育对策。方法:通过自制调查问卷,于2013年11月份对参与体检的教工随机抽样200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教工居民存在一些错误的健康意识、身体异常现象非常普遍;90.5%的居民愿意参加社区健康教育活动;72.5%的居民获得过社区健康教育;在健康教育的内容方面,以希望获取疾病预防、疾病治疗、院前急救知识的居多,分别占89.5%、85.0%、81.5%;在希望开展健康教育的途径方面,以健康知识讲座和义诊、咨询活动居多,分别占89.0%和73.5%;60.5%的居民对健康教育的内容感到满意;54.0%的居民对健康教育人员感到满意。结论:高校社区居民对社区健康教育存在多方面需求,社区健康教育的开展需加大深度力度,使工作真正达到实效。
关键词:高校教工;健康现状;社区;健康教育
随着医学模式、疾病谱、死亡谱的转变发展,随着大量电子产品的普及、人们生活方式的一些逆向改变,以及由于空气质量、食品安全等问题,社会人群的亚健康状态普遍化,危害日益严重。我国当前正在大力推进健康城市建设。社区作为人居环境科学五大层次之一,是城市中满足人们物质、文化、娱乐等生存与发展需求的最基本的组成单元。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社区卫生服务。健康教育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基础环节,是提高社区居民基本卫生常识、增强健康保健意识的重要途径[1]。为了了解高校社区教工居民的健康状况,他们对社区健康教育的不同需求,社区健康教育开展的实际效果,以及探讨相应的教育对策,笔者于2013年3月至2014年5月进行了研究。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研究对象为广州市某高校社区教工居民。该高校社区教工居民健康意识,疾病,压力来源,生活方式,锻炼状况,健康促进行为,对社区健康教育的评价,希望获得的健康知识,希望获得健康教育的途径社区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实际效果等。
1.2方法
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咨询法、访谈法。第一步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和掌握国内外城市社区健康教育相关理论成果、教育理论、现代健康观等基本理论及实践经验,全面深入了解该高校社区教工居民社区健康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根据相关理论和案例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并征询有关专家的意见进行修订,经系统培训,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部分健康教育人员协助调查。调查内容有:个人基本信息如性别、年龄、从事专业等,健康意识,疾病,压力来源,生活方式,锻炼状况,健康促进行为,对社区健康教育的评价,希望获得的健康知识,希望获得健康教育的途径等等。于2013年11月份对参与体检的教工居民随机抽样,由工作人员当场发放调查问卷、当场指导、教工居民当场作答、工作人员当场回收问卷。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200份,其中有效问卷200份,问卷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100%。样本中男性108人,占59%,女性92人,占41%;年龄在25—86岁之间;大专及以下文化程度48人,占24%,本科及以上学历152人,占76%。
1.3统计学处理
经数据整理、逻辑核查后,录入Excel软件,进行进一步的数据编码等操作。然后,把数据导入SPSS16.0,采用描述性分析、趋势卡方检验等对上述需求与利用情况进行系统的分析。
2结果
2.1健康状况
①从总体来看,96.38%的教工筛查出身体异常;多人存在几种疾病并存的现象;慢性病发病率数量显著。②按照人体系统分析来看,除运动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与性别无统计学差异之外,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均在性别、年龄上与疾病检出率有统计学差异。③疾病检出状况与性别关系,男性教工疾病检出率高的为高血脂、高血压、脂肪肝,而妇科疾病在女性教工中明显。④疾病检出状况与年龄关系,35岁以下轻年教工各种疾病检出率均不高;36-55岁,男性教工表现为高血脂、高血压、脂肪肝,女性教工主要是高血压和妇科疾病;56岁以上,男性教工表现显著的是超重肥胖、前列腺增生、心血管异常,而女性教工为心血管异常、高血脂、高血压。
2.2教工健康认知及行为
(1)健康意识分析。在健康意志方面,不同年龄、不同专业的男女教工均表现惊人的一致,没有统计学差异。健康意识缺失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认为身体没病就是健康,就不用锻炼;体力劳动能代替体育锻炼;运动量越大,锻炼效果就越好;忽视体育运动前后的热身或放松活动;在雷电等恶劣天气条件里仍然坚持运动;认为只要多运动、多出汗就能减肥;运动后大量饮水;空腹运动无碍健康;运动后随意进食;季节变化无关体育锻炼。
(2)压力来源分析。男性教工压力来自工作和社会,女性教工压力来自生活和心理;30-50岁教工压力来自超负荷的工作,50岁以上教工压力来自社会;理工科教工承受更大的压力;助教压力主要来自生活,讲师和副教授压力主要来自工作,教授压力主要来自社会。
(3)生活方式分析。男性教工饮酒吸烟显著高于女性,而就餐、睡眠等无统计学差异;不同年龄教工各方面无统计学差异;理工农教工饮酒、吸烟、不按时就餐高于文科教工;讲师和副教授睡眠时间多在6个小时以下,其他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4)锻炼状况分析。女性教工比男性教工锻炼少;男性倾向羽毛球、篮球、足球等力度大的运动,女性倾向健美操、游泳、散步等强度小的运动;随年龄增长,呈锻炼次数增多,时间延长趋势;低职称教工锻炼较少。
(5)健康促进行为分析。不同性别、不同职称教工健康促进行为各方面无显著统计学差异;30岁以下教工会通过健康知识讲座获得,其他方面无显著统计学差异;不同性别、年龄、职称、专业的教工都能通过相互交流获得健康知识,患病时首选到医院就医,无显著统计学差异。
2.3对社区健康教育的评价
社区居民对社区健康教育的评价见表1。
表1社区居民对社区健康教育的评价
项目
分类
人数
百分比(%)
是否愿意参加健康活动
是
181
90.50
是否获得过社区健康教育
是
145
72.50
获得的途径
健康教育宣传栏
156
78.00
健康宣传手册
111
55.50
健康知识讲座
107
53.50
义诊、咨询活动
99
49.50
健康宣传录像
66
33.00
家庭访视
21
10.50
哪方面健康知识开展多
疾病治疗知识
162
81.00
营养保健知识
141
70.50
对健康教育内容的评价
满意
121
60.50
对健康教育人员的评价
满意
108
54.00
2.4社区居民希望获得的健康教育知识情况
社区居民希望获得的健康教育知识情况见表2。
表2社区居民希望获得的健康教育知识情况
项目
人数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