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医药卫生 > 高压氧舱内L 型管吸氧方法比较
高压氧舱内L 型管吸氧方法比较
来源:互联网 sk002 | 刘枝莲
【分  类】 医药卫生
【关 键 词】 高压氧;“L”型吸氧管;吸氧方法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摘要】 目的 观察颅脑损伤后气管切开患者应用两种吸氧方法的各项指标变化。方法 选择行高压氧(HBO)治疗的颅脑损伤后气管切开患者104例,将其随机分为手持“L”型吸氧管组(手持组)与悬吊固定“L”型吸氧管组(悬吊组)各52例,对两组患者在高压氧舱两小时内的刺激性剧烈咳嗽和吸痰次数、对患者口鼻及气管套管外口周围痰液分泌物擦拭清洁时间、气道粘膜损伤和肺部感染发生例数等情况进行统计和观察。 结果  患者剧烈咳嗽、吸痰次数、护理清洁时间及气道粘膜损伤、肺部感染等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悬吊固定“L”型吸氧管效果优于手持“L”型吸氧管,不仅对患者气道刺激小,咳嗽、吸痰次数少,吸氧时间相对延长,还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轻陪舱人员护理工作量。
 
【关键词】 高压氧;“L”型吸氧管;吸氧方法
 
颅脑损伤患者常伴有气管切开,高压氧(HBO)治疗不能用面罩吸氧,待闭管后治疗,延误脑复苏的最佳时机[1]。笔者曾设计制作了手持“L”型管吸氧,并从2002年6月开始改进了吸氧方式,由原来手持“L”型管改为悬吊固定式,观察各项指标,效果好,患者舒适,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至2013年12月行HBO治疗的颅脑损伤并气管切开患者104例,随机分为手持“L”型吸氧管组(手持组)与悬吊固定“L”型吸氧管组(悬吊组),每组52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2.“L”型吸氧管的制作结构:(1)材料:无毒软橡胶管两节(一节口径约1.9CM,长约16CM;另一节口径约1.5CM,长约11CM)、一次性尿标本收集管、吸氧用螺纹管、三通管、工程线一根,长约50CM、塑料挂钩一个,粘贴在舱内平卧位患者气管导管外口处正上方偏下位置舱壁上。(2)结构:将两节橡胶管连接在一起呈“L”型,一次性尿标本收集管去掉盲端连接在“L”型管小口径一端,呈小喇叭口状,上端接三通管,下端接气管导管外口以不漏气为宜。
3.吸氧方法:HBO治疗方案均为:治疗压力0.2MPa,稳压吸氧60min,中间休息10 min,治疗时间为120 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中间休息2d后再进入下1个疗程。当加压至0.04—0.06MPa时,用注射器向气囊内注入3.5ml压缩空气,开始吸氧。手持组用手握住“L”型吸氧管,将管的下端紧密连接气管导管外口吸氧,稳压结束进行减压,移开吸氧管,用注射器抽出注入气囊内的压缩空气,减压出舱。此法吸氧,手持时间长,容易疲劳,造成向下用力不均匀,刺激气管产生咳嗽、咳痰症状,使患者痰液分泌物增多,增加吸痰次数和清理患者口鼻、气管导管外口周围分泌物的时间,多次吸痰操作会增加污染机会[2]。
悬吊固定“L”型管吸氧法:在手持吸氧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改进,即改手持为悬吊固定“L”型管。加压前,将工程线一端连接在“L”型管中部,另一端牢固栓在塑料挂钩上,长度为挂钩至患者气管导管外口处,备用。当加压至0.04—0.06MPa时,用注射器向气囊内
 
作者单位:034000山西省忻州市  忻州市人民医院

注入3.5ml压缩空气,将“L”型管下端接气管导管外口悬吊式吸氧,稳压结束,进行减压,停止吸氧,移开吸氧管,用注射器抽出注入气囊内的压缩空气,减压出舱。此法吸氧,结构紧密,吸氧管可随患者呼吸而上下起伏,不漏气,吸入氧气的量增多,既增加了患者的舒适度,又避免配舱人员照顾病人吸氧、吸痰时手忙脚乱,能腾出更多时间与精力护理照顾病人。
4.观察指标:观察指标包括以下各项:(1)统计患者舱内刺激性咳嗽次数、吸痰次数。(2)记录配舱人员每次清洁整理患者分泌物所有时间。(3)观察舱内患者痰液及吸引物的颜色、量。(4)结合临床症状及各项辅助检查结果判断有无肺部感染。
5.统计学处理:将所有数据录入计算机,用SPSS 11.0软件处理。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算资料采用X2检验,计算资料采用成组设计的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舱内2h内平均吸痰次数、刺激性剧烈咳嗽次数、擦拭清洁痰液和分泌物所有时间等护理工作量及其并发症发生例数比较(表1)。 
 
表1   两组舱内平均护理次数及并发症比较
组别      例数   剧烈咳嗽(例)  吸痰(例)  擦拭清洁(min)  粘膜损伤(例)   肺部感染(例)

手持组 52 12 13 16 3 6
悬吊组 52 3 4     4 0 0

X2值 6.310 5.696 8.914 3.089 6.367
P值 0.012 0.017   0.003 0.079 0.012

 

从表1可以看出,两组吸氧方法的各项统计指标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悬吊固定“L”型管吸氧,对患者刺激性小,咳嗽、吸痰次数明显少于手持组,病人舒适,且并发症发生例数少,清洁护理用时短。
 
讨论
 
    颅脑损伤患者的病理生理变化主要是:脑挫裂伤、轴索损伤、颅内出血或血肿导致颅内压力升高,继发脑缺血、缺氧、水肿、炎症介质释放、酸中毒、血管内皮损害以及微循环障碍等[3]。脑组织的主要病变范围不仅包括直接受损区域,还包括损伤区周围的继发性受损区域[4]。其中脑组织缺氧是中心环节,如果不及时纠正,将会造成脑损害的恶性循环。HBO治疗能迅速增加血氧含量,提高血氧弥散范围,增加脑组织的有氧代谢,改善脑微循环障碍及缺氧,从而打断脑损害的恶性循环,减轻继发性脑损伤程度,起到明显的脑保护作用。HBO治疗还能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5]。因此HBO治疗越早疗效越好。而气管切开患者因不能用面罩吸氧,待闭管后治疗,神经细胞可能已经发生了不可逆的损害,导致疗效不佳,加重了颅脑损伤患者的残疾程度。应用“L”型吸氧管以来,解决了患者不能尽早行HBO治疗这一难题,但临床观察发现配舱人员手持“L”型吸氧管容易疲劳,造成向下用力不均匀,刺激气管产生剧烈咳嗽,痰液明显增加,吸痰次数也相应增加,严重影响治疗效果。而吸痰操作所用时间过长、过频易导致患者低氧血症,以及引起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颅内压升高[2]。所以应尽量减少不良刺激,使患者少咳嗽、少吸痰。从2002年6月应用悬吊固定“L”型吸氧管以来,配舱人员能腾出双手护理患者,清洁分泌物时间明显缩短,吸氧时间相对延长,减轻了护理工作量。并且吸氧管能随患者呼吸而上下起伏,减轻对气管导管外口的压迫,有效地减少了患者剧烈咳嗽次数及吸痰次数,从而降低了气道粘膜损伤和肺部感染发生的机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以,两组相比,悬吊固定“L”型管吸氧对颅脑损伤后气管切开患者效果更好。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减速顶与调速技术《减速顶与调速技术》
《减速顶与调速技术》杂志,于1984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23-1198/U,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科...
法制与社会发展《法制与社会发展》
《法制与社会发展》创刊于1995年,是教育部主管、吉林大学主办、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承办的理论法学专业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本刊是“中文社会科学...
沪港经济《沪港经济》
《沪港经济》(月刊)1985年创刊,是由沪港经济发展协会主办的综合性经济刊物。旨在振兴上海,繁荣香港,促进两地的经济合作。内容主要以介绍沪港两地经济情况,提供两地经...
江西饲料《江西饲料》
《江西饲料》(双月刊)创刊于1988年,本刊是由江西省饲料学会;江西省粮油集团有限公司主办、江西省粮食局主管的专业技术科技期刊。 《江西饲料》信息量大,适用性强,是...
长江科学院院报《长江科学院院报》
《长江科学院院报》杂志,于1984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42-1171/TV,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水利...
皮革科学与工程《皮革科学与工程》
《皮革科学与工程》(双月刊)创刊于1998年,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中国皮革工业协会及四川大学主办,由四川大学皮革工程系及皮革化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编辑出版的科...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