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消毒和灭菌是保护人员和环境不被病原微生物感染和污染的重要环节。含有病原微生物的废物必须经过灭菌才能作为普通废物处理;对操作中可能产生的迸溅或泄漏,必须通过消毒达到对病原微生物的杀灭,对操作人员进行保护,对环境保护。消毒和灭菌的基本常识对于实验室生物安全是至关重要的。
消毒是通过物理或化学手段杀灭或清除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能杀死所有细菌芽孢的方法。灭菌是杀灭物体上的所有微生物,包括病原性和非病原性微生物、细菌繁殖体和芽孢的一切方法。消毒与灭菌的方法可分为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两大类:⑴物理消毒灭菌法:包括热力法、射线法和过滤法三种。超声波、干燥、冷冻也能杀菌抑菌。热力灭菌法是利用热能去变性蛋白质或核酸、破坏细胞膜或胞膜来实现杀死微生物。分干热灭菌和湿热灭菌两大类。⑵化学消毒灭菌法:消毒剂在常用的浓度下,只对细胞的繁殖体有效,对其芽孢则需要提高消毒剂的浓度和延长作用时间。消毒剂通过以下一种或多种机制发挥消毒作用:①变性或凝固蛋白质,例如酚类、醇类、重金属盐类、酸碱类、醛类;②干扰微生物的酶系统,例如某些氧化剂、重金属盐类;③损伤细菌细胞膜或病毒胞膜,例如酚类、表面活性剂、脂溶剂等。
一、物理消毒灭菌法:
(一)热力灭菌法:
1、干热灭菌法:常用的干热灭菌法有:干烤(电热、红外、微波)、烧灼、焚烧。焚烧常用于可废弃的污染物及人或动物的尸体的灭菌;烧灼用于微生物实验室内接种微生物所用器材的灭菌,也可用于外科手术器材的应急处理。干烤灭菌可用于耐高温的玻璃制品、金属制品、糖瓷制品、油剂等的灭菌。干烤灭菌是在烧箱内进行的。使用烧箱灭菌时,要求器械和用品应洗净、凉干或擦干,物品包装不易过大,粉剂和油剂厚度不宜超过1.3cm,箱内装载物品不宜超过烤箱高度的2/3,物品间应留有空隙。灭菌时间应从温度升高到要求时算起,一般在180℃时需30分钟,170℃时需60分钟,160℃时120分钟。
2、常用的湿热灭菌方法有:煮沸、流通蒸汽、低热消毒(巴氏消毒)、间歇灭菌(廷德氏灭菌)、压力蒸汽灭菌等方法。压力蒸汽灭菌因蒸汽处于一定压力下,穿透力强,温度高,所以杀菌能力强,是热力消毒中效果最好的一种方法,一般都用之进行灭菌处理。适用于医疗卫生工作中对棉布、金属、陶瓷、搪瓷、玻璃、橡胶、耐热塑料等制品与水溶液制剂的灭菌。油剂、膏剂、粉剂等类物品不宜用本法处理。压力蒸汽灭菌是对实验材料进行灭菌最有效和最可靠的方法,最常见的有手提式压力蒸汽灭菌器、立式压力蒸汽灭菌器、卧式压力蒸汽灭菌器。常用温度有115℃、121℃、126℃。灭菌时间可随物品的种类、包装、装放等不同而异。压力蒸汽灭菌时应做到每次灭菌前检查灭菌器是否处于良好工作状态,尤其是安全阀是否良好,门和盖是否拧牢;灭菌完毕后减压不可过猛,压力表回归“0”位,温度下降到80℃时才打开门和盖,操作者应注意个人防护,戴手套及防护面罩。
(二)射线灭菌法:常用的射线是紫外线和电离辐射。是一种低能量的电磁辐射,按波长可分为A波、B波、C波和真空紫外线,消毒灭菌是C波紫外线,杀菌作用最强的波段是250~270nm,一般以253.7nm作为杀菌紫外线波长的代表。当微生物被紫外线照射可引起细胞内成分,特别是核酸、原浆蛋白与酶的化学变化,从而使之死亡。紫外线可以杀灭各种微生物。紫外线灯的实际应用是对空气的消毒,用紫外线消毒空气是一种简单、方便、廉价、效果可靠的方法,可用于病房、手术室、微生物实验室、无菌车间等场所的空气消毒。
紫外线灯消毒注意事项:
1、灯管表面应经常(一般每2周左右一次),用酒精棉球轻轻擦拭,除去上面灰尘与油垢,减少对紫外线穿透的影响。
2、定期监测紫外线灯管的输出强度,测量时可使用紫外线强度计或化学指示卡。
3、消毒时,房间内应保持清洁干燥,减少尘埃和水雾,温度低于20℃或高于40℃,相对湿度>60%应适当延长照射时间。
4、紫外线无法穿透排泄物、分泌物,亦不能照到被遮盖的阴暗处,使用时应注意。
5、不得使紫外线光源直接照射到人,以免引起损伤。在紫外线消毒照射下工作时必须戴防护镜、穿防护衣。
(三)过滤除菌法:是用物理阻留的方法将液体或空气的细菌除去,以达到无菌目的。所用的器具是含有微小孔径的滤菌器。主要用于血清、毒素、抗生素等不耐热生物制品及空气除菌。常用的滤菌器有薄膜滤菌器、陶瓷滤菌器、石棉滤菌器、烧结玻璃滤菌器等。
二、化学消毒灭菌法:正确使用化学消毒剂可以确保实验场所的安全,减少来自感染性物质的危险。化学消毒剂的作用时间因品种和厂商而异,应按产品说明书配制和使用。
(一)醛类消毒剂
常用有甲醛和戊二醛两种。这两种消毒剂对微生物的作用主要依靠醛基。此类药物作用于菌体蛋白(包括酶)的巯基、羟基、羧基、氨基,可使之烷基化,引起蛋白质变性、凝固,造成微生物死亡。
1、甲醛为无色,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可燃气体。可溶于水、醇,易聚合,有还原性。常温下多以福尔马林和多聚甲醛存在。多聚甲醛含甲醛91~99%。福尔马林含甲醛36~40%,呈酸性,在冷处久置因部分聚合而浑浊,加热又可使其澄清。
2、戊二醛纯品为无色油状液体,挥发性较低,有微弱的醛气味,易溶于水、醇,溶液呈酸性。在酸性条件下相对稳定,随溶液PH值增高,聚合速度加快,PH高于9时,可迅速聚合。
甲醛、戊二醛的水溶液与气体都有广谱杀菌作用,对细菌繁殖体、芽胞、分枝杆菌、真菌、病毒都有较强的杀灭作用,但杀灭细菌芽胞所需剂量较大。2%戊二醛碱性水溶液,作用2分钟可杀灭细菌繁殖体,但对细菌芽胞,则需作用3小时才能杀灭。甲醛气体浓度15mg/L
,作用2小时可杀灭细菌繁殖体,作用12小时才能杀灭细菌芽胞。酸碱度对戊二醛的影响较大,在碱性情况下(PH7.5~8.5)杀菌效果最好。蛋白质被甲醛凝固后,药液不易渗透,存在于其深处的微生物因受到保护而不易杀灭。低浓度碱性戊二醛只在有机物含量较高时杀菌作用才会减弱,即使菌悬液中存在20%血清,对杀菌效果影响仍不大。多孔性物品可吸收甲醛气体,减少空气中甲醛的浓度。若为多孔性物品过多,熏蒸消毒时应增加甲醛用量。
1、使用范围
(1)甲醛
可用于大多数物品的消毒或灭菌,特别适于忌湿物品如毛、皮制品的熏蒸消毒,生物制品的防腐,医疗用品的灭菌,但不适于食品的消毒。
(2)戊二醛
常用于灭菌或消毒医疗器械,特别适用于金属器械和忌热的精密仪器,如内窥镜、麻醉装置、人工呼吸器等。也可用于卫生防疫消毒。戊二醛多用于液体浸泡和擦拭消毒。
①液体浸泡消毒:
用2%戊二醛溶液(碱性、酸性强化或中性均可),浸泡医疗器械,一般细菌繁殖体消毒浸泡10分钟,肝炎病毒消毒浸泡30分钟,要完全灭芽胞应浸泡4~10小时,用无菌水冲洗擦干后使用。对金属器械浸泡时最好加0.5%亚硝酸钠防锈,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