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摘要:为了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骨髓局部微环境对间充质干细胞(MSC)衰老的影响及机制。首先收集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对照者及SLE患者骨髓各6例,留取上清液并灭活补体;以含10%骨髓上清的DMEM/F12培养基模拟机体骨髓局部微环境,培养脐带来源的MSC;SA-β-gal染色并计数阳性MSC比例;Real time PCR及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MSC的p53、p21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荧光显微镜观察MSC核内DNA损伤标记53BP1的表达情况;CCK8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Annexin V/PI评估细胞凋亡。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相比,SLE患者骨髓上清可显著增加β半乳糖苷酶阳性MSC细胞比例,且上调p53和p21的表达量;在SLE患者骨髓上清处理的条件下, MSC细胞内与DNA损伤反应有关的标志性蛋白53BP1的表达水平显著增高;SLE患者骨髓上清还能够明显抑制MSC的增殖能力。这提示SLE患者骨髓上清促进MSC衰老,其机制可能在于诱导MSC细胞核内DNA损伤反应。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骨髓上清;间充质干细胞;细胞衰老
中图分类号:R593.24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全身炎症性自身免疫病,伴随T、B淋巴细胞的异常活化,抑制免疫细胞活化有利于控制狼疮病情进展。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 是一种存在于骨髓的基质细胞,更重要的是,它还有向损伤部位迁移、免疫调节等功能,这对于免疫功能异常或紊乱的自身免疫病(如SLE)尤为重要。我们前期研究发现SLE 患者骨髓 MSC 在生长、凋亡、衰老、免疫调节、迁移等多方面存在异常[1-3]。这些表明SLE患者自体骨髓MSC缺陷,无法正常发挥其调节功能。但迄今为止,SLE患者骨髓MSC异常衰老的原因尚不清楚。
近期有文献报道衰老的MSC迁移能力下降、抗炎能力减弱[4]。而细胞衰老表现为细胞周期阻滞、生长调控蛋白(如p53、p21、p16等)异常表达、细胞形态改变、β-半乳糖苷酶活性增强等[5]。Meira等人报道慢性炎症可诱导细胞内DNA损伤[6, 7];而DNA损伤可加速细胞衰老进程[8]。此外,在DNA损伤反应(DDR)过程中53BP1(p53结合蛋白)、γ-H2AX等异常聚集[9, 10];而干扰或下调53BP1则可逆转细胞DNA损伤反应,提示DNA损伤反应蛋白53BP1在细胞衰老过程中亦起到重要作用。目前DNA损伤在MSC衰老中的研究尚未见报道。
曾有报道部分促炎因子(如干扰素a、g等)可促进MSC衰老,而SLE作为一种全身性炎症性疾病,其骨髓微环境可能对MSC的衰老或功能产生影响。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SLE患者骨髓局部微环境(骨髓上清液)对MSC衰老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试剂
培养基(DMEM/F12)、青/链霉素(Penicillin/Streptomycin)、胎牛血清(FBS)(GIBCO公司);兔抗人p53单克隆抗体、GAPDH单克隆抗体、羊抗兔二抗(CST公司);兔抗人p21单克隆抗体(Santa Cruz公司);兔抗人53BP1一抗,Phycoerythrin(PE)标记的荧光二抗(Invitrogen公司);DAPI细胞核染色剂(Life Technology公司);细胞衰老检测试剂盒(Chemicon公司);Trizol试剂、Real Time PCR试剂盒(TaKaRa公司)。
1.1.2 实验对象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风湿免疫科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收住院的6例女性SLE患者,诊断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1997年修订的SLE分类标准,均处于活动期,SLEDAI评分≥8分;健康对照者来自本院6例骨科外伤手术患者,无免疫病病史及家族史,性别、年龄匹配。收集上述人群的骨髓,肝素抗凝,离心取上清液体,56℃、30 min补体灭活,-80℃保存备用。脐带组织来自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妇产科健康产妇,无自身免疫病病史或家族史。
1.2 方法
1.2.1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分离培养
脐带组织无菌采集后,置于含1%双抗的DMEM/F12中4℃保存。无菌状态下,分离脐带中的华通氏胶组织,去除静脉及动脉,将胶组织剪成1mm3的小块接种入T75培养瓶中,采用含10% FBS的DMEM/F12培养基培养,置于温度37℃、5% CO2的孵箱中。每3-5天换液一次,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生长至80%融合时,采用0.25%含EDTA的胰酶消化处理,收集悬浮细胞洗涤,按照1:3的比例传代接种,扩增、备用。在每次MSC传代时,台盼兰染色计算细胞活力大于95%,细胞冻存后复苏活力大于85%。流式细胞仪检测干细胞纯度:阳性指标CD73、CD90、CD105表达率>95%,阴性指标CD14、CD19、CD34、CD45、HLA-DR表达率<2%。
1.2.2 β-半乳糖苷酶染色
将MSC 2×104铺至六孔板,待细胞50-60%融合,加入含有10%正常人或SLE患者骨髓上清的DMEM/F12。培养3天后,弃去培养基,2ml PBS洗涤一次,加入1ml 固定液,室温孵育10-15min,吸出固定液,2ml PBS洗涤2次,加入2ml 1× SA-β-gal 测定液,37℃、无CO2、避光条件下染色过夜。吸出染色液,2ml PBS洗涤2次,光学显微镜下数蓝染细胞数,每次随机挑选8-10个视野,计算阳性细胞比例。
1.2.3 Western blot法
将MSC置于含10% SLE患者或对照者骨髓上清的DMEM/F12中培养3天,提取总蛋白。12%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将蛋白转印到PVDF膜上。用TBST [10 mmoL/L Tris-HCl (pH 7.6),150 mmol/L NaCl,0.05% Tween-20]洗3次,之后用5%的脱脂奶粉封闭1 h,p53/p21/GAPDH一抗杂交过夜,TBST洗3次,再用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二抗杂交2 h,TBST洗3次,最后用ECL显影剂检测。
1.2.4 Real time PCR(SYBR Green法 )
MSC置于含10%健康对照者或SLE患者骨髓上清的DMEM/F12中培养2天,提取RNA,根据TakaRa逆转录试剂盒说明逆转录成cDNA。以适量 cDNA为模板,在 Taq聚合酶催化下行 real-time PCR反应,PCR循环条件设置:95℃,15s→(95℃,5s→60℃,30s)×40 循环。选择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作为内参照基因,p53ΔΔCT=SLE血清处理组(CT p53-CTGAPDH)-正常血清处理组(CTp53-CTGAPDH );p21ΔΔCT=SLE血清处理组(CT p21-CTGAPDH)-正常血清处理组(CTp21-CTGAPDH )。引物序列如下:GAPDH 上游5’-AGGCTAGCTGGCCCGATTTC-3’,下游5’-TGGCAACAATATCCACTTTACCA GA-3’;p53上游5’-TCAGCATCTTATCCGAGTGGAA-3’,下游5’-TGTAGTGGATGGTGGTACAGTCA -3’;p21上游5’-GAAGACCATGTGGACC TGTCACT -3’,下游5’-GAAGATCAGCCGGCGTTTG -3’。
1.2.5 CCK8检测增殖
96孔板加入细胞100μl/孔(1×104),以10% 健康对照者及SLE患者骨髓上清的DMEM/F12重悬,置37℃ 5% CO2细胞培养箱培养3天;向各孔中加入10μl的新型细胞增殖及毒性(CCK8)检测溶液;37℃孵育0.5h、1.0h、2.0h(对照组OD值控制在1.0左右);酶标仪在450nm波长处检测每孔的光密度。
1.2.6 免疫荧光染色
将灭菌预处理的盖玻片置于六孔板内,铺入以10% 健康对照者及SLE患者骨髓上清的DMEM/F12重悬的MSC(2×104),培养2天。取出细胞爬片于细胞培养皿里,PBS洗三遍;4%冷的多聚甲醛固定20分钟,PBS洗三遍;0.2% Triton X-100通透10分钟,PBS洗三遍;与二抗相同宿主的血清封闭30分钟,PBS洗三遍;兔抗人53BP1的一抗37℃ 2小时,PBS洗三遍;PE标记的荧光二抗室温2小时(避光),PBS洗三遍;DAPI染核,荧光显微镜观察。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