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启发式教学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科学的教学方法。本文结合教学实际,从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诱导学生主动得出重要结论和在启发式教学中对教师的具体要求这三个方面出发,阐述了在《药物应用护理》教学中应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和意义。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药物应用护理;应用
启发式教育是中国最古老的教育方法之一,也是历代教育思想的精髓。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就从反面提出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性。《论语·述而》中明确记载: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教学方法从指导思想上可以划分为“注入式”和“启发式”两大类。 “注入式”教学将学生作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老师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这种“填鸭式”教学无疑压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束缚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现代教育科学研究表明,所谓启发式教学是指能指导、引导、启示、激发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学习和思考及主动实践的教学。这种教学思想符合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原理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摆正教与学的关系,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使其生动活泼地学习。因此,在各科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合理地运用这一教学指导思想。在此,笔者拟就《药物应用护理》教学中如何合理运用启发式教学问题,谈点管窥之见,以就教于同仁方家。
1、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知识的动力,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兴趣象柴,即可点燃,也可捣毁”。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运用各种方法,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无数事实告诉我们,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取得的学习效果是不同的。
首先,在讲授某部分知识的时候,要善于抓住这部分知识中的“亮点”,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如讲抗组胺药时,笔者往往先问:大家有无感冒鼻塞、流鼻涕、打喷嚏的经历?应该如何缓解上述症状呢?作为授课的引入内容。因为感冒是临床上常见病(四时、男女、老少、任何地区皆可见到),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马上就可唤起他们巨大的求知欲,加强学生们对教师所讲授知识的关注度。
其次,在讲授书本基本知识的同时,恰当适度地穿插引用一些古今著名人物有关药物应用护理方面的案例,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好办法。另外,医家们临证的经验和心得也常常能够给予学生们在思考同类问题时以帮助和启发。
同时,教师应帮助学生们树立学习信念。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国内外的科学消息和技术成就,或者有意思的科学家的故事,以及一些引人深思的问题,使学生树立勇闯科学难关的雄心壮志。坚定他们学习的信心。
2、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诱导学生主动得出重要结论
所谓“注入式”的教学方法,①上课“满堂灌”,②把教材讲得“过细”,就像把饭嚼得很烂喂给孩子一样,③教学生死记硬背。这些都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一位好的教师,不是直接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帮助学生掌握主动获取知识的方法。要善于启发他们能动地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使他们获得举一反三的本领,掌握自己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
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重要方法是提出问题,引导思考。提出问题,可以由教师来做。课堂上可以根据知识点循序渐进地设置一些问题,譬如讲授维生素K的用途时,笔者会顺序提出以下问题:人体维生素K的来源有几种途径?肠道菌群失调会引起维生素K缺乏吗?维生素K为何可治疗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引起的出血?这些都可以引导学生自发地去思考,这样得出的结论,会让他们印象更深刻,对知识之间的联系有更深的体会,真正做到知识的融汇贯通,同时也帮助他们找到获取知识的途径。课后可以布置一些如病例用药讨论、或用药后如何进行正确护理之类的思考题,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或指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解决问题,产生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对于所提出问题,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要引而不发,不要越俎代庖。
3、对教师授课的要求
3.1具有严密的逻辑性 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掌握教材的内在联系,讲课时作出合乎逻辑的分析,所举的例证和所进行的论证都要紧紧导向结论,切忌离题万里,借题发挥。要吸引和推动学生随自己分析问题的线索,积极展开思维。教师授课的速度要和学生思维的速度相适应,不可过快或过慢。在讲完一层意思,一个阶段后,留有短暂的间歇,使学生们能够回味、思索一下前面所讲的内容。
3.2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和关键部分 所谓重点,就是课文中那些最重要最基本的知识。这些知识是通向临床护理的基础和桥梁,也往往是实际工作中最常用到的内容。教师精讲重点,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力求彻底掌握,并通过这些知识使学生更快更好的全面掌握内容,达到以点带面,触类旁通,事半功倍的效果。所谓难点,就是教材中某些难理解之处。对于这些难点,教师就要着力去指导,使学生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不仅知其一,更要知其二。重点和难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有的知识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有的是难点但不是重点。还有部分知识,对于顺利学习某一部分内容起决定作用,它是这部分教材的关键。教学中只有抓住关键,才能窥一面而知全貌,透彻而迅速地解决重点与难点。
3.3要充分发挥语言的作用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武器。教师教学的语言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我们在课堂上能够看到:一个语言运用恰到好处的教师,能够用一个简明的提示,令学生们点头称是;能够用一个生动的比喻,令学生恍然大悟;能够配合一个微妙的动作,使学生发出会心的微笑。很多有经验的老教师说,授课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就是说要利用生动的语言,把知识讲授出来,使学生感受到趣味,使学生自觉地、牢固地掌握知识。
教师的语言要求简单扼要地概括,有以下几点:①语言生动、趣味盎然。②既有思想性,又有活泼的表达方式。③言简意赅,针对性强。④发音清楚,语调运用自如,注意抑扬顿挫。⑤教学中配合合适的手势、动作,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3.4要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 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眼睛是心灵之窗”,一个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十分注重与学生的眼神交流,通过他们的眼神变化和面部表情,就可以听到无声的语言。简单说来:如果有的学生虽然很安静却眼神呆滞,这多半是注意力放在了别处;如果有的学生面向老师坦然地微笑,这说明他对老师所讲的问题是心领神会的;如果有的学生面对提问眼神有意回避老师,那可能他没有能力回答这个问题;如果讲到了某处,大家面面相觑,交头接耳,那多表示对老师所讲的知识没有听清或有疑问和争议,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该停下征求同学们的意见,重复再讲或答疑解惑。这些虽然都是显而易见的道理,但对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对于加强授课效果还是有积极作用的。教师可以通过这些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讲课节奏,重点难点的解释力度等方面,还可以把握学生对知识的领会程度以及督促他们保持认真的学习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