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表3 2003年~2010年孕产妇高危管理(%)
年份
占 总 产 妇 率
管 理 率
住 院 分 娩 率
城市
农村
全市
城市
农村
全市
城市
农村
全市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5.23
30.83
29.52
31.67
29.01
29.99
28.96
27.42
9.54
7.07
7.53
9.18
8.77
6.75
8.01
10.02
17.72
21.80
21.53
22.61
21.78
21.79
21.35
21.06
100.00
98.44
91.85
98.79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98.20
97.66
97.89
97.98
98.85
100.00
100.00
100.00
99.54
98.35
92.51
98.66
99.88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98.44
91.70
98.68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96.81
92.55
96.77
96.18
98.85
100.00
100.00
100.00
99.19
97.72
92.35
98.27
99.83
100.00
100.00
100.00
注:2000~2002年尚未统计表3数据。
3.2 孕产妇健康状况
3.2.1 孕产妇死亡及死因构成情况
孕产妇死亡率(/10万)2000~2010年孕产妇死亡率全市总体下降趋势,由2000年的77.46/10万下降为2010年的27.31/10万;但是其间有起伏,2007年猛增为71.85/10万;2010年与209年相比略有上升,上升了2.27/10万。希望引起各级有关人员的关注,各区县上报的保健服务指标年年上升,高危孕产妇管理及住院也是100%,但孕产妇死亡却有抬头趋势。2000~2010年产科出血一直是造成孕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详见表3。
表4 2000年~2010年全市孕产妇死因构成(%)
年份 孕产妇死亡率(/10万) 产科出血 妊高症 产科感染 内科合并症
2000 77.46 60.00 10.00 0.00 30.00
2001 42.16 72.72 0.00 0.00 27.28
2002 53.01 50.50 14.29 0.00 28.57
2003 40.79 66.67 1.11 7.14 22.22
2004 23.59 40.00 40.00 0.00 20.00
2005 26.96 85.71 85.71 0.00 14.29
2006 24.98 83.33 0.00 0.00 16.67
2007 71.85 50.00 10.00 0.00 40.00
2008 13.86 50.00 0.00 0.00 50.00
2009 25.40 57.14 0.00 14.29 14.29
2010 27.31 37.50 0.00 0.00 0.00
3.2.2 新生儿破伤风发生率与死亡率(‰)
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是威胁我国儿童生命的重要疾病之一,一旦发病,病死率很高。我市2000年~2004年发生率为0。2005~2007年各发生1例,2008、2009和2010年全市未发生新生儿破伤风。
4 讨论
4.1 我市孕产妇保健各项服务指标在2000~2010年均有所上升,农村上升幅度较大,特别是住院分娩率。住院分娩率实现了《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提出的西北地区住院分娩率达到60%的目标。孕产妇死亡率2000~2010年总体下降,产科出血仍然是孕产妇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全市2009年已消灭了新生儿破伤风。产后访视率增幅仍不大,产后访视工作是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保健服务理念,是妇幼保健服务的一个重要窗口。必须重点加强产后访视工作的每个环节,从首诊接触者填卡——产后访视形成良好运行链,包括各级医院、社区、乡、村级有关人员,必须做好各方面协调、交流工作,使我市产后访视(新生儿访视)工作尽快更上一个平台。
4.2 近年来我市加强妇幼卫生管理,加大基层业务指导力度,积极开展产科急救知识的培训,规范产科质量管理,不断充实产科技术力量。对高危妊娠进行全面管理,加强妇幼卫生知识宣传,特别是开展“降消”、“母子”保健项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等后,孕产妇健康状况明显改善,保健管理率和住院分娩率等指标稳步上升,孕产妇死亡率明显下降,孕产妇自我保健意识逐步提高,但与全国平均水平及先进地区相比,仍有改善空间。各地应继续加强基层医院的产科建设,完善各级转诊急救绿色通道;强化对医务人员的培训,特别是高危孕产妇识别、处理、转诊的培训,减少住院分娩孕产妇的死亡。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