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168(21.19)
婚姻家庭因素
80(10.09)
41(5.17)
39(4.92)
学习工作因素
78(9.84)
32(4.04)
46(5.80)
人际交往因素
70(8.83)
44(5.55)
26(3.29)
环境适应因素
57(7.18)
30(3.78)
27(3.40)
急性应激因素
46(58.00)
24(3.03)
22(2.77)
3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疾病,目前没有公认的、一致的结果。1986年国外的一项利用精神分裂症来估计亲属发病危险性的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的一级亲属发病危险性为5%,而一般人群仅为0.2%~0.6%。寄养子研究结果表明遗传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4]。对精神分裂症生化病因的研究主要有多巴胺假说、谷氨酸假说、5-羟色胺假说和神经发育假说。我们从793例患者的脑功能检测中证实精神分裂症患者大都有γ-氨基丁酸、谷氨酸、多巴胺等神经介质的异常改变。处于精神病状态的患者,脑中多巴胺系统和谷氨酸系统亢进,会对大脑神经元产生毒性作用,最终导致神经元功能的丧失甚至凋亡。我们的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观点(近99.12%患者谷氨酸升高)。
本次研究结果发现有遗传史病人占总住院病人21.9%。女性再发住院高于男性。原因可能与住院时间短、服药依从性差及重男轻女的习俗有关,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女性首发住院年龄高于男性,也可能与重男轻女习俗有关。周锦全报道136例精神分裂症痊愈患者4年间的复发率为65.4%[5].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主要危险因素为停药或不规则服药、低水平的社会适应功能、病前性格;单因素分析筛选出主要危险因素为停药或不规则服药、病前性格、低水平的社会适应功能、婚姻状况、治疗依从性、生活事件和家族史。坚持维持治疗、加强生活技能训练、及时发现和处理复发的早期表现,是降低复发率的有效途径[6]。
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中,心理社会因素在精神障碍的起因中尤为突出,环境因素和生物遗传因素共同影响着精神疾患发生、发展和转归。精神分裂症发病的社会心理因素以内倾、孤傲、固执、暴怒、不合群、人际交往差等内向性个性特征多见。我院8例因上网玩游戏而导致发病,年龄在16~21岁之间,因观察例数少,尚不能证实其对本病的影响,但对网络游戏的危害应当引起社会的重视,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影响不容忽视。Freeman(1994年)报道,在低社会阶层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群中精神分裂症患者较多,但认为这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有学者认为不正常的家庭角色对于精神分裂症的发生起重要作用。卢小勇等对江西省的调查认为文化程度越低、经济状况越差者患病率越高(P<0.05,P,0.01);离婚者患病率明显高于未婚、有配偶及丧偶者。结论,精神分裂症患病率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8]。我们的结果不支持此观点,文化程度同发病关系不大(初中以下50.18%,高中以上49.22%,职业特点为学生和农民49.3%)。可能与样本收集时限过于集中有关。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科的常见病且复发率高, 85%病人一年内复发,本文复发病例占19.59%,与收集时限过短有关。
我们对793例的分析证实生活应激事件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病的主要诱发因素,这些生活事件分类如下:(1)婚姻家庭事件:暗恋、恋爱或婚姻受挫,家庭琐事困扰;(2)学习(工作)事件:学习(工作)压力过大,劳累过度、高考失利、下岗失业、生产等;(3)人际交往事件:与人吵(打)架,同学(同事)欺负;(4)环境适应事件:外出打工不适应,(老师)或上司批评,夜晚做恶梦等;(5)急性应激事件:受到人或动物惊吓、被人殴打、恐吓,打工未拿到工钱,手术后,无法预料的意外事件,被迫传销,练气功等。刘庆荣等分析了34例精神分裂症发病的心理社会因素,确立假说因素与疾病的相关性,推论两者的因果关系。结果发现婚姻挫折、与邻居关系不好、家庭不和谐、家庭经济收入低下和不良生活事件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有关。结论为不良的心理社会因素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密切相关[9]。
由于精神分裂症病因不清,故而对其预防的主要措施是早发现和早治疗,同时注意预防复发和加强社区康复工作,尽量保持患者的社会功能,防止其过早出现社会功能衰退。愈来愈多的证据表明,首发患者从发病到接受治疗的时间长短与临床疗效及预后关系密切。
参考文献
[1]陈昌慧.中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进展[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6,02:113
[2]林勇强,赵虎.汕头市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8,02:127
[3]罗开林.精神分裂症分析流行病学的假说相关性研究[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3,19:7
[4]江开达主编.精神病学[M].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9
[5]周锦全.精神分裂症复发危险因素研究[J].山东精神医学,2001,3:192
[6]刘建勋,杨桂伏.精神分裂症心理社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J].四川精神卫生,1994,07:145
[7]卢小勇,陈贺龙等.江西省精神分裂症患病率流行病学调查[J].上海精神医学,2004,4:234
[8] 李秉全,党仁等.精神分裂症发病相关因素分析[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3,2:94
[9] 刘庆荣.精神分裂症发病相关因素分析流行病学研究[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4,19:13
2/2 首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