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服中心  |  合作联系
搜刊网
论文下载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下载 > 医药卫生 > “冰火疗法、重建阴阳”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理论蠡测
“冰火疗法、重建阴阳”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理论蠡测
来源:互联网 sk002 | 张金生
【分  类】 医药卫生
【关 键 词】 :中医药疗法、吞咽障碍、冰火疗法、重建阴阳
【来  源】 互联网
【收  录】 中文学术期刊网
正文:

近年来研究显示,通过多种治疗方法合理组合,可能比单一治疗效果更明显,如电针刺激了舌咽部深部肌肉群,弥补了康复治疗仅对表浅肌群的作用,促进了吞咽中枢与周围器官的联系;再者电针刺激头皮功能投射区,激活了皮层吞咽器官功能区,增强了皮层对于吞咽器官的支配。罗卫平等[10]采用针刺配合吞咽训练治疗吞咽障碍,针刺取穴以项针为主,吞咽训练包括基础训练和摄食训练,结果显示针刺配合吞咽训练效果明显;王相明等[11]采用针和吞咽语言诊治仪相结合,对照组仅给予针刺治疗,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中医外治法遵循着“内病外治”的原理,利用体表与脏腑的密切联系,从体表治疗脏腑疾病,通过脏腑经络作用于病变部位,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组织、对中风后吞咽障碍作用是不可以忽视的,但目前研究较少。
笔者认为,每一种治疗都有其优点和缺憾,如果将几种治疗方法结合,既节约成本又可取得较好疗效。课题组临床观察显示,早期各种方法合理组合治疗吞咽障碍,不仅促进吞咽功能的重建,改善吞咽功能的恢复,促进吞咽困难恢复。因此,各种方法合理组合将是提高吞咽障碍临床疗效最佳选择。
4、法于阴阳、创新理论
中医认为咽为纳食之关,主通利水谷,三阴三阳、任督诸经脉都汇行于此,且诸经脉又与阳明、厥阴、任督诸脉关系最为密切,明代楼英在《医学纲目》中指出:“暗者,邪入阴部也”。经云:“邪搏于阴则为暗”,“邪入于阴,搏则为暗,然有二证:一曰舌暗,乃中风舌不转运之类,但舌本不能转运言语,而喉音如故也”,故有“人之一身,百病皆可致危,独咽喉之症,为危中之危”之说。
临床上,假性球麻痹患者虽然吞咽器官肌肉肌力正常,但肌张力部分增高,咽反射正常或亢进,其吞咽障碍多为感觉传入障碍及吞咽器官之间的协调障碍所致,为咽喉气机功能失约之象,致使秽浊之物呛入肺系,肺失宣肃而现饮水呛咳,吞咽困难等症。真性球麻痹患者多见吞咽相关肌肉的失神经支配,表现为肌无力且肌张力降低,咽反射迟钝或消失,为咽喉气机功能失用之象,多为吞咽器官在吞咽过程中“失职”所致而现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等症,即张仲景所述“舌即难言,口吐涎”,为邪入于脏的表现。
笔者认为: 咽喉者,阴阳升降之路,为一身气机之要道,清阳升,浊阴降则咽喉通利而不闭,若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则咽喉壅塞而不通,故有“一阴一阳结,谓之呛咳”之说。吞咽困难属于中风病的重症,是中风病病机演变过程中脏腑阴阳失调加重,气血逆乱,风、痰、瘀、火阻滞交恶,日积渐加,盖其阴亏于前而阳损于后,阴陷于下而阳乏于上,以致阴阳损失,精气不交,致虚火挟痰,气血冲逆,痰瘀胶结脑络,蒙蔽清窍,闭阻咽关舌根,导致神机失用,咽喉升降失职,而现吞咽困难,饮水返呛诸证。脏腑气血不合日久,阴阳平衡失调加重,气血冲逆日盛,进一步引发痰浊淤血阻闭,导致吞咽失和更难纠正,影响胃的正常受纳,出现饥饿而不能食,人体津液失充,久则阴阳耗竭而亡。
5、冰火疗法、重建阴阳
临床医师多关注中风患者运动和感觉功能缺损治疗,忽视中风患者所出现的吞咽困难,虽然近年来对吞咽障碍评价、治疗及管理策略已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治疗手段也在不断的创新和丰富,但如何临床上建立有效的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方案,并且运用标准化检查进行评价,是中西医界面临重要课题。
基于“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火所治之。”和“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则,参考“全身治疗和局部治疗相结合、宏观康复和微观康复相结合的康复理念。笔者提出“冰火疗法、重建阴阳”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方案,“冷”疗法,不仅可使阴精引阳气下潜,同时促进阴精化阳;通过冷刺激提高相应区域的敏感性,使得吞咽相关神经肌肉活动得到改善,从而使吞咽反射更加强烈。“热”疗法,通过温灸作用于局部,不仅使阳气导阴精上承,同时促进阳气化阴;疏通经络,活血舒筋,改善颈部肌肉萎弱无力的症状,使肌肉坚强则咽喉活动灵活、上提有力,进而改善吞咽困难的症状。刺激日久,可使浅部之得气,逐渐推至深部,将阳分之气引致阴分,推内入阳,疏利阴分,深而留之,使冷热相济,阴阳相调,促进吞咽运动恢复。冰火疗法、重建阴阳”这种反复冷热交替治疗,一可以调节咽部之经气,疏通十二经经气,有力于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症状的改善,二可使神机复原,气血通畅,有力于吞咽功能恢复。达到疏通经络、痰消瘀化,升降有序,阴阳平衡,通关利窍目的。体现中医“重阴必阳、重阳必阴”之思想。
“冰火疗法、重建阴阳”这种反复变化的刺激,可促进背侧吞咽组恢复其功能,使受损侧残留的前运动神经元与延髓对侧中枢建立起新的联系,加快神经可塑性和功能重建。康复吞咽操通过口唇、面颊部、舌部的主动及被动运动可促进吞咽及构音器官血液循环,固化正常的模式抑制异常的模式,促进正常模式形成,最大限度恢复各种功能,恢复其收缩和舒张功能,并使处于“闲置”状态的脑组织发挥代偿功能,加强皮层功能区之间的协调和代偿,形成新的传导通路,重新获得原来丧失的运动功能[12-],加速与吞咽相关功能重建,体现了“冰火疗法、重建阴阳” 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科学性。
参考文献:
1、中国吞咽障碍康复评估与治疗专家共识(2013年版).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J].2013,35(12):916-927.
2、蒋戈利.康复医学发展趋势及设想,解放军医药杂志。 2013,25(1):7-11.
3、石学敏.通关利窍针法治疗脑中风性假性延髓麻痹300例[J].上海针灸杂志,1997,(2) : 17-18.
4、张宏伟.醒脑汤治疗中风假性球麻痹[J].中国中医急症,1997,6 (2): 92。
5、汪进丁,徐丽君.中风吞咽困难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7):666-668.
6、Cola MG,Daniels SK,Coreg DM,et al. Relevance of subcorical stroke in dysphagia[J].Stroke,2010,41(3):482 -486.
7、任艳、孙国杰.针刺治疗假球麻痹的临床研究.上海针灸杂志[J].1996,15(2):5-6.
8、倪莹莹、尹世杰;针刺治疗假性延髓麻痹所致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针刺研究,2000,25(2): 41-43.
9、谢昆玲.电针配合开窍利咽冰棒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5):437-438.
10、罗卫平; 黄红缨; 谭吉林等.针刺配合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并发吞咽障碍30例疗效观察,针灸临床杂志 ,2004,20(8):15-16.
11、王相明,李光宗,詹成等.神经肌肉电刺激对中风后吞咽困难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0;32(1):26-9.
12、张金生.活血化瘀治法理论“祛瘀血”和“生新”层面的内涵探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5(4):230-232.
13、张金生.活血化瘀治法理论“祛瘀血”与“生新”层面的干细胞生物学特性探讨[J]. 中医杂志,2013,54(6):463-465.
相关推荐
热门期刊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杂志之家主要从事期刊订阅及增值电信业务中的信息服务业务(互联网信息服务),并非《北华大学学报》杂志官方网站。电话:0432-64608770,地址:吉林市滨江东路3999号。 《...
新世纪周刊《新世纪周刊》
《新世纪周刊》(旬刊)创刊于1988年,是由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主办的目前国内着力打造的顶尖新闻周刊。 《新世纪周刊》周刊以时事和社会新闻报道为主,内容涉及并...
当代社科视野《当代社科视野》
《当代社科视野》(月刊)创刊于1959年,是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浙江行政学院主办的集学术性和资料性于一体的综合性社会科学期刊,是浙江省党校系统的社科信息刊物 《当代...
中国服饰《中国服饰》
《中国服饰》杂志,于2007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31-1988/TS,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设计趋势分...
火力与指挥控制《火力与指挥控制》
《火力与指挥控制》杂志,月刊,于1976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由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主管,北方自动控制技术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性刊物,本刊在国内外有广...
海峡科技与产业《海峡科技与产业》
《海峡科技与产业》杂志,于1988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1-3391/G3,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产业...
友情链接
中教杯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中国科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 央视英文版 中国留学网 中青网 中国国家人才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
关于我们
平台简介
诚聘英才
企业文化
竞争优势
版权信息
服务条款
客服承诺
常见问题
版权声明
合作加盟
期刊加盟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期刊大全
论文下载
课题申报
学术会议
编辑QQ
编辑联络
2007-2023
中文学术期刊检索机构
bianjibu777@qq.com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2007- 2023 中国学术期刊网(qika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8252号
本站是学术论文网络平台,若期刊网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与期刊网客服取得联系,联系信箱: bianjibu777@qq.com    
中国学术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