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直肠癌(rectal cancer)是胃肠道中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手术切除是治疗直肠癌的主要方法,为提高治疗效果,防止癌症复发率,通常采用直肠癌根治性手术,因此,加强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能使患者平稳顺利地度过围手术期,有效地防止或减少手术后各种并发症发生,提高治疗效果。本文对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护理研究进展进行综合叙述。
[关键词]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进展
直肠癌是指从齿状线至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之间的癌,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仅次于胃癌和食道癌[1],大多数患者年龄在45岁左右,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2-3:1,病因目前尚不明确,主要是直肠慢性炎症是直肠癌的一大病因,其次是饮食与致癌物质在直肠癌病变中也占有一定比例[2],除了家族性息肉病或溃疡性结肠炎恶变的引起的结直肠癌患者外,在其他直肠癌患者中,约有5-10%的患者有明显的家族肿瘤史。临床表现:早期直肠癌多数无症状,随着直肠癌肿生长到一定程度时出现排便习惯改变、血便、脓血便、里急后重、便秘、腹泻等[3],大便逐渐变细,晚期则有排便梗阻、消瘦甚至恶病质。当肿瘤侵犯膀胱、尿道、阴道等周围脏器时出现尿路刺激症状、阴道流出粪液、骶部及会阴部疼痛、下肢水肿等症状。直肠癌的治疗方法主要是以外科手术为主,辅以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4,5]。根据癌肿在直肠的位置不同,选择术式有:①经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Milse手术);②经腹腔直肠癌切除术(又称直肠癌前切除术,Dixon手术);③拉下式直肠癌切除术。其中,传统的Milse手术,适用于距肛门7cm以内的直肠癌,手术切除范围包括乙状结肠下部及其系膜和直肠全部、肛管与肛周5cm直径的皮肤、坐骨直肠窝组织等,乙状结肠近端在腹部做永久性人工肛门,此手术切除彻底,治愈率高[6,7]。不管选择什么术式,都必须做好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做好患者术前心理护理,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及营养不良等慢性疾病,做好肠道准备,术后病情观察,观察伤口渗血情况,保持各种引流管通畅及造口护理等,才能让患者平稳地度过围手术期,有效地防止或减少手术后各种并发症发生,提高治疗效果[8]。现将直肠癌患者术前术后护理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直肠癌患者术前护理
1.1心理护理:直肠癌患者大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里障碍,表现为对病情的悲观,对手术的恐惧,对术后造瘘口能否适应的焦虑等情绪,这种不良的心理反应,严重地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在患者入院后,责任护士应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介绍病区环境、主管医师及医疗技术水平,可增加患者的安全感,消除紧张情绪及恐惧心理[9]。同时,在交流中,了解患者的思想动态,给予心理上的支持和安慰,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手术治疗的必要性,说明生命的价值及重要意义,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接受手术治疗。
1.2 完善术前相关检查:遵医嘱给患者进行各种相关检查,如血常规、肝肾功能、出凝血功能、心电图、X线胸片及B超检查,必要时行CT等检查,在进行检查时,告知患者检查的目的、配合及注意事项。根据检查结果,对患有其他慢性病的患者,及时给予治疗。如糖尿病患者,术前尽量将空腹血糖控制在8mmol/L;高血压患者,术前用药物治疗,将血压控制在130 /80 mmHg,确保证手术成功率,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1.3 支持治疗护理:营养支持治疗可提高患者对手术治疗的耐受性,减少术后感染[10],加速伤口愈合,同时,可提高患者耐受化疗和放疗的能力,减少治疗过程中副作用。直肠癌患者当癌肿生长到一定程度时均出现排便习惯改变、血便、脓血便、里急后重、便秘、腹泻等现象,胃肠道消化和吸收功能差,许多患者都相对消瘦,出现各种不同的营养不良。因此,术前尽量给病人提供高蛋白、高热量、丰富维生素、易消化和吸收的饮食,必要时静脉补充氨基酸和蛋白质,对贫血患者,及时输血,纠正贫血,纠正低蛋白血症,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提高手术治疗的耐受性,提高治疗效果。
1.4 肠道准备:严格执行肠道准备,确保手术效果术前3d遵医嘱给予肠道抗生素如甲硝唑0.4g,每日3 次,预防术后感染。同时补充维生素K,因肠道菌群受抑制,维生素K的吸收受到影响;术前3d给予营养丰富的流质饮食,忌肠道产气的奶类及豆类流质饮食,以免肠道产生过多气体,引起患者腹胀不适。术前1d中午口服20%的甘露醇250mL,从而达到有效腹泻、清洁肠道的目的,术前晚及术晨清洁灌肠,术前6h禁饮水。术日晨,留置胃管、尿管,并妥善固定。
1.5 造口定位:手术前1天,主管医师、责任护士、患者及家属共同参与,根据患者肿瘤所在部位进行腹部造口定位[11]。在确定造口位置时,向患者做沟通及讲解工作,取得患者的理解及配合。造口定位原则:①造口位置让患者在站立位、坐位、半卧位、蹲位等不同体位时都能看清造口便于自我护理[12];②避开瘢痕、皮肤凹陷、皱褶、腰带处及骨骼隆起处,有利于佩戴造口袋[13,14]。
2直肠癌患者术后护理
2.1 一般护理: 患者术后回病房后,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术后麻醉未完全清醒时应给予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呕吐物反流呼吸道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15]。遵医嘱给予心电监护及中心吸氧,严密观察患者心率、血压、脉搏、呼吸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每1小时观察1次并做好记录,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处理。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和病情允许后给予半卧位或侧卧位,有利于患者呼吸,减轻腹部切口张力,减轻切口疼痛[16]。密切观察伤口有无渗液渗血现象,观察造口黏膜的颜色,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2.2各种引流管的观察及护理:保持各种引流管通畅,将各种引流管妥善固定, 防止折叠、扭曲、受压及堵塞, 同时,遵医嘱记录引流管引流液的量、性质及颜色,定时更换引流袋。胃肠减压管一般术后放置2~3d,至肛门排气或结肠造口开放即可拔除,保持胃肠减压通畅并观察引流液性质,准确记录引流量。一般尿管留置2周,保持尿管通畅,注意尿道口护理,防止尿路感染,拔尿管前先夹管1~2d以训练膀胱功能。鼓励患者术后尽早下床活动,促进肠蠕动功能恢复[16],预防肠粘连。
2.3 抗炎补液治疗护理:遵医嘱给予抗炎补液等对症治疗,控制感染。因术后患者在肛门排气前禁食,注意补充营养和补充体液,维持机体内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促进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2.4饮食护理:术后禁食2~3天,禁食期间,胃肠减压,经静脉补充营养液,遵医嘱准确记录24h出入量。待肠蠕动功能恢复,肛门排气后,停止胃肠减压,可进少量流食,如米汤、鱼汤等, 宜少量多餐, 术后1周后可进食少渣半流质饮食,术后2周后可进少渣普食,注意
补充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对有造瘘口患者, 应给予易消化的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少渣食物[17], 避免进食刺激性气体和胀气性食物,如豆类、洋葱、大蒜等食物, 避免服用引起便秘的食物,如坚果、玉米、油炸食物等。指导患者合理膳食,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给予多样化的均衡饮食,以免引起肠造口的阻塞。如发生便秘,可口服豆油促进肠蠕动及排泄,保持肠道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