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结果显示,脓毒症患者住院天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CRP、PCT在三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年龄、白细胞、血小板分布宽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白细胞在三组间呈逐渐增高趋势。在脓毒症休克组有不同程度的贫血,贫血不利于感染的控制,也可能对患者凝血状态的改变有影响。三组间常规凝血分析结果显示,PT、APTT、TT、FIB、INR、D-Dimer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脓毒症休克组D-Dimer较前二组增高。D-Dimer 是由纤溶酶降解已交联的纤维蛋白产生,其增多表明机体存在继发性纤溶亢进或处于低凝状态等,脓毒症休克组的 D-Dimer升高提示患者体内凝血系统激活的同时也激活了纤溶系统。因此单独检测常规凝血功能对判断脓毒症患者的凝血状态临床意义有限。
血栓弹力图( TEG) 通过检测凝血过程中血块的黏弹性变化,记录血凝块形成纤维溶解的整个过程,将所得结果绘制成曲线,全面反映凝血因子血小板和纤维溶解系统的功能。本研究中统计六项TEG指标在三组之间进行对比分析,均有统计学差异 (P<0.05)。R值是反映从凝血系统启动直到纤维蛋白凝块形成中凝血因子的综合作用,R值缩短表明患者体内存在相对高凝状态。K时间是反映血块织网速度,K时间缩短主要受增加的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影响,受血小板功能影响比较小,抗凝剂可以使其延长。α角反映凝血块形成速率,主要受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和血小板数量或质量的影响,角度愈大愈呈高凝状态。MA值主要表示血小板的聚集功能,与血小板功能变化一致。在脓毒症休克组中,K、α角、MA、血小板功能、CI均较脓毒症及严重脓毒症组明显降低,提示脓毒症休克患者呈低凝状态,伴血小板功能减退,纤溶亢进,其死亡率明显增高,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似[7]。严重脓毒症组R值均低于脓毒症及脓毒症休克组,而α角、MA、血小板功能值及CI均高于脓毒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严重脓毒症组较脓毒症组呈高凝状态。在存活组与死亡组TEG指标的对比分析中亦发现,二组间的R、α角、MA、血小板功能值之间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因此TEG对判断脓毒症患者预后有一定价值。
综上所述,本研究应用TEG和常规凝血参数对脓毒症患者凝血状态进行了相关分析,发现脓毒症患者处于凝血紊乱状态,随疾病严重程度加重呈先高凝再低凝的变化过程。进行TEG检测利于脓毒症患者凝血状态及预后的判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