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近些年来随着高职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下降,活动常体现为“个人参与”向“集体参与”转变,就活动形式而言,我们可以增加团体活动的数量,培养团队学生成员的责任与担当意识;此外可结合我们学院的医学特色,与助产社团、T·POS康复社团等联合,打造更具有专业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同时体现活动的层次性,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不同主题的活动,如新生入学适应主题活动、大二学生学业与情感主题活动、大三就业与职业发展主题活动等。加强对活动形式的创新,积累经典活动案例,打造有高职医学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3.有效衔接心理学选修与必修课程,提升教师素养。响应文件要求,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院课程体系,并结合实际情况,与专业限选课有效结合,如康复心理学、美容营销心理学、精神障碍护理学、助产心理学等,可由教务处组织授课教师进行集体研讨备课,分别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对接和融合,回避重复的教学内容,拓展创新教学点,进一步敦促学生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并在专业心理学课程中掌握职业心理技能,实现全面发展。[7]
目前从事高职医学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包括心理学教育学教师、辅导员、医务工作者,大部分教师并未接受过系统的专业的心理学训练,学校可将这部分师资纳入继续教育培训体系,进一步加强督导,不断提升其专业素养。
(二)反思学生成长,积极促进家校合作。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家庭是孩子天然的学校。良好的家庭关系中,情感关系必然是和谐的,这对一个孩子身心的成长、品德的形成关乎重大,能够影响孩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再者,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8]学生进入学校后,教师和家长更应该站在同一立场、同一角度对孩子实施教育,教育合力更加能够推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倘若失去任何一方的力量,教育都是残缺的。但在高职院校,教育缺位现象比比皆是,父母受教育程度较低,或者忙于谋生,将教育学生的权利和任务完全推给学校,学生发展的好,是学校教的好,学生发展的不好或者出现意外事故,就任意挑衅学校。
家庭教育首先是父母的自我教育,常言道:身教重于言教。多少罪行累累臭名昭著的父母在行刑前痛哭流涕地忏悔毁掉了孩子。[9]学校可在条件允许之内,开设家长讲堂,吸引学生父母学习聆听;利用新生入学家长会,建立家校联合教育统一战线;借助网络多媒体,如QQ(群)、微信(群)、微博、贴吧等工具,实现教育沟通方式的多样化。还可不定期进行电话、面对面的沟通,实现家校合作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谢承力.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J].江西教育科研.2007:6.
[2]陈鉴,尚虹,郭星.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1.
[3]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1124/12/719224_609140562.shtml
[4] 徐雪平.高职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对策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5:05.
[5] 冉超凤,黄天贵.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成长 [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10.
[6]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2011年.
[7]马前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现状及对策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3.10.
[8]彭鎏佳.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4.
[9]沈雪妹.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家庭和学校的合力作用[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01.